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改革會永遠停留在1979年

(2023-05-27 03:07:31) 下一個

不改革會永遠停留在1979年

 

《mali50》的評論摘抄如下:

mali50: 中國按改革前的速度發展,2012年就可以在當年的物價水平上趕上美國的GDP。現在已經落後了。別以為不改革中國會永遠停留在1979年。事實上所有人在潛意識中都是這樣認為的。我在這裏說,相信很多人是突然明白了這個顯而易見的道理。中國人沒有理性思維就永遠成不了世界強國。事實上不會有多少年了。

中國改革開放後,真實GDP的平均年增長率在最早也是最快的三十年裏隻有改革前的60%。而且很大部分利潤被國外拿走。所以才有中國今天的外強中幹,甚至失地喪權。1949的中國不比1917的俄國差,1979的中國也不比1947戰後的俄國差,但中國2023,今年的國際地位不如蘇聯最後一年1991年強。而中國的人口是當時蘇聯的四倍。中國不僅沒能統一,而且失去了南海和釣魚島,還將失去台灣。是一個曆史性失敗的國家。蘇聯解體了,但本來就是一個來去自由的聯盟,不是一個國家。主體俄羅斯正在打敗北約,人口八倍的中國做得到嗎?

鄧式是短期興旺,長期受損。大量的非市場資源被市場化,表麵上繁榮,其實並沒有增加國內財富,還有大量財富落入外資手中。光在中國的投資隨著幾十年通脹就賺了天文數字的財富。它們撤資,中國外匯儲備被帶走,被說成是拋售。其實中國的外儲早就低於中國的外資了。全部撤走中國還會破產。因此我早就說中國是個賬麵上破產的國家,所以怕脫鉤。

外資全部撤離,中國GDP掉至少20%。經濟破產,民不聊生,連進口糧食的錢都沒有。沒有外儲,人民幣變成白紙,再沒有國家接受人民幣。我不知道中國怎麽辦。美國銀行一破產,我就知道是為了搶中國人的錢。

社會主義國家企業效率低下,但社會效益更高,因為盈利企業補貼虧損企業,沒有失業,所以能產出更多財富。資本經濟企業效率高,因為不用補貼別人。低效企業無法生存。高效率實際上是一種幸存者偏差。一方麵高效益企業的利潤被少數人占有,不能造福社會反而帶來貧富分化消費疲軟經濟不振。另一方麵低效企業破產失業率居高不下,加重了市場過剩和社會貧困。所以長期之後資本主義幹不過社會主義國家。

西方經濟學認為社會主義企業不愁破產,所以缺乏競爭技術落後,工人沒有積極性。其實不然。社會主義企業有兩方麵的壓力,一是政治壓力,不斷調動企業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反腐敗。資本經濟下將利潤占為己有是合法的,但在公有企業中是非法的腐敗。所以看起來社會主義國家腐敗多。另外就是計劃壓力。工廠都有計劃和指標,完不成是會遭到處罰的。所以經常聽說完成超額完成之類。為完成任務,企業會開展社會主義競賽。這也是一種競爭因為贏者是有獎的。加上有國家資金支持科研,毛時代的技術革新熱火朝天,科技發展速度遠高於現在。每個五年計劃的重點就是填補科技空白,因此根本不會有現在這些半導體等先進技術的落後。

資本隻有在可盈利時才有社會價值,雇傭工人開機生產。否則隻是推高股市,收割散戶。進行財富的再分配,製造貧困,為資本經濟的二次循環積累更多資本和無產者。一些高科技企業效率再高也解決不了全社會的貧困和失業問題。這是資本經濟的致命傷。按資分配會是這樣的。少數人的財富積累快於普通打工者。中國現在也是。

在理論上,升息可以減少消費、增加儲蓄、降低物價、壓低股市。由於減少投資可能致軟經濟。但這是在全球化之前。全球化後,美元成了許多國家的儲備貨幣和外貿貨幣,結果造成美元回流增加了美國銀行的儲蓄抬高了美國股市,甚至使物價繼續上漲,從而形成強勢美元。對經濟反有可能起到促進作用。另外,因為不影響過去發行的低利息債劵的利息,使老債劵貶值造成美元儲備銀行虧損以致破產。

人為的通脹推高GDP但不是經濟。GDP依賴於美元單位。美元購買力減小物價上漲,美元計量的GDP也跟著漲。這時GDP可看成是一種特殊貨物,隨通脹而漲。但經濟沒變。隻有在國際貿易中,交換價值漲了,收割了海外韭菜。換句話說,在交易中靠掠奪擴大了美國經濟。

發達國家的GDP下降了,因為投資去了海外,產值也去了海外,被記在了別國的GDP中,而不是宗主國的GDP中。但發達國家包括海外GDP的GNP大大增長了。代表國家真實經濟實力的應該是含有海外GDP的GNP,不隻是本國的GDP。中國因為沒弄明白,所以才誤以為中國撘了全球化的快車。實際上中國的GNP增速很低,遠低於改革之前。所以非常怕脫鉤。要不來多久,經濟原形終究會暴露出來的。外資創造的終究是人家的。

毛澤東的開放是不要長期貸款,不讓來中國大麵積投資,比較保守。四三方案的貸款三年後還清,全部中國技術員安裝生產線,自己操作,技術必須轉移。蘇聯專家的所有圖紙公開。什麽蘇聯專家拿走圖紙,中國科學家自己搞。圖紙早有了備份。原子彈的圖紙也是公開的。一年後才被帶走。中國就喜歡這樣不誠實,沒有任何好處。麵子屁用也沒有。

毛澤東不會忽悠,走資派看似會,卻輸得一塌糊塗。與其過山車,不如一步步穩紮穩打。在當時的背景下,中國主要是農業問題。糧食產量太低,因為肥料不足,靠養豬。所以四三方案首先解決化肥。化肥使產量提高了一倍,可以種植更多的經濟作物,解放大量農村勞動力。

那時在工業上與發達國家的差別沒有現在大。美國的高科技和網絡科技都是後來發展起來的。八十年代還是磚塊錄音機。主要原因就是全球化中西方國家的資本輸出利用海外廉價勞力賺了不少錢,擺脫了越戰後的財政危機。從而有足夠的資本投向高科技產業,而不再需要在美國投資普通消費品。所以八十年代後的三十年裏,美國科技發展超過戰後三十五年。這是無可質疑的。

美國互聯網革命就是個例子。九十年代美國在亞洲通過金融戰發了橫財。克林頓用這筆錢投資高科技造成互聯網產業過剩的泡沫危機。與此同時中國撤銷了高科技項目專心加工業,拖累了科技發展。一正一負迅速拉大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需要幾倍的時間才能趕上,甚至永遠趕不上。這種表麵繁榮的經濟正在把人口大國的中國引向深淵。

現在中國也是資本經濟,不比美國優越。但美元可以全球割韭菜,人民幣不行。市場經濟的大國劣勢也不利於中國,因為大國的海外人均市場小。幾千萬人口的小國生產幾味藥幾隻表就可以富得流油。中國有幾百家最強企業都不夠。等子彈再飛一會兒就會看得更明白。中美差距還會拉大而不是縮小。如果中國今年的GDP不灌水匯率不造假,會首次出現與美國拉大的情況。

我討論資本經濟的二重循環就是說資本主義經濟有上限,取決於人均市場。但這不是資本經濟的終結。資本經濟可以通過再循環重新開始,當然是在更高的基礎上。所以很難說美國會何時完蛋。關鍵是沒有競爭對手。原社會主義經濟是可以無限發展的,因為無價市場與經濟同步增長,沒有飽和。隨著經濟的發展,無價經濟的成分越來越大,最後不得不進入共產主義。資本主義會在社會主義經濟的某個階段上被淘汰。

《轉載》資本主義的二重循環     作者:mali50  

一、過剩危機小循環  

資本主義由於生產過剩造成的周期性危機是大家熟悉的。馬克思之前的空想共產主義者,或理想共產主義者,已經認識到這種危機的存在和原因。例如出生法國貴族的聖西門伯爵就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顧一切地競爭導致不擇手段地、無目的和無計劃的商品生產,進而引起生產過剩和經濟危機,使人類資源和財富受到災難性的浪費。

法國富商的獨生繼承人傅立葉在商場上目睹資產階級欺騙詭詐的卑鄙手段,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混亂和罪惡。他猛烈抨擊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無政府狀態、無限製的金錢競爭和經濟危機。

馬克思的貢獻在於總結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幾個階段和周期性,並把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和過剩危機歸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與生產的社會性之間的矛盾。馬克思進一步指出為了避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首先必須解決這一基本矛盾之間的衝突。由於生產的社會性不可改變,唯一的辦法就是實現生產資料的社會化,也就是公有化。這一結論與理想共產主義者為了平等而提出公有製的主張表麵上看來是不謀而合。但是馬克思的公有製主張來自他對資本主義經濟過程的分析,並把它從以前的理想上升為曆史的必然。

如果對馬克思治療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處方深入進行技術分析的話,會發現許多不確定的地方。例如,穩定的社會化生產隻能通過生產資料的社會化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來看生產資料公有化為什麽能防止商品生產的過剩性危機。答:計劃經濟,即根據已知市場來計劃生產,這樣就不會產生多餘的產品。

這個完美計劃必須假定市場是穩定的和無競爭的。這一假定隻有在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才有可能成立。比如說在西方國家封鎖下的中國和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可以用這樣的計劃經濟來防止經濟危機。

但是當西方國家解除了對中國的封鎖之後,市場的範圍擴大到非計劃經濟的國外,因此不再確定也不受某個國家的控製。一些國家還可能隨時以政治幹涉經濟,用貿易壁壘破壞原先的市場秩序。這時,根據已知市場來控製生產的計劃經濟便失去了效用。也許正是這個原因,馬克思認為實行公有化的共產主義社會隻能在全球範圍內同時實現。

中國在西方國家解除封鎖後實行改革開放,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後便不再,也不可能再實行毛澤東時代的全方位計劃經濟是理所當然的和自然而然的。沒有必要將這種經濟政策的改變看成是一種純政治的決策。在西方封鎖下的毛澤東時代,經濟開放不是中國單方麵就能決定的。把閉關自守的責任推到毛澤東一人頭上是不公正的。

其次,隨著信息技術,市場管理和資本控製日趨完善,私有製下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也愈來愈有計劃性。除了新產品的新市場無法確定外,傳統產品的市場都已相對穩定。尤其是經過了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由投資和生產嚴重過剩爆發的大蕭條後,一些主要的企業,包括跨國企業,都是根據現有訂單來進行生產,而不是像馬克思所處的時代那樣,資本家先是拚命生產拚命囤積,然後再拚命銷售;賣不出去就拚命壓價,直到虧本破產為止。

這種從生產到銷售處於嚴格管理下的資本主義是一種規範化的資本主義,簡稱規範資本主義。它可以表現為高度壟斷的資本主義,現代帝國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和私有製下的國家社會主義。因此二戰後,嚴重的過剩性危機在傳統的製造業中愈來愈不常見,而主要發生在新興領域和出口產業中。

2001年互聯網泡沫的破裂和2008年的房貸危機都是和新產品的市場不明有關的。而房貸危機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過剩危機。危機因日益貧困的房主付不起利息造成,而不是因貸款過剩造成。以後還可能會有信用卡危機、蘋果產品危機或平板電視過剩等,但不會是大麵積的過剩性危機影響整個資本主義的經濟體係,也不具有典型的周期性現象。而這種新興市場的不確定造成的過剩性危機即便是計劃經濟也是難以避免的。

如果上述討論基本符合曆史事實,那麽穩定的社會化生產可以在相當程度上通過管理技術的提高來實現,而不一定非得經過生產資料的社會化過程。在後麵的討論中還會提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甚至還可通過減低生產社會性的去工業化過程來躲避過剩危機。這個結論十分重要。它有助於身處國際市場中的社會主義國家放棄單一公有製的生產方式,尤其是在開拓國際市場和開發新產品的過程中,並麵對著隨時可能出現的貿易壁壘時。同時,它責令多種所有製的社會主義國家學會專業的管理技術,用科學方法而不是政治手段提高生產的社會性和計劃性。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蘇聯單一公有製的解體不是像西方國家理解的那種簡單的冷戰失敗,而不過是重新麵對平行市場飽和後的國際現實罷了。

另一方麵,使大家意識到單純的過剩型危機並不能促使資本主義國家放棄私有製,尤其是過剩危機還具有危機時間短和不治而愈的特征。

因此,社會主義國家將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需要同資本主義國家和平共處。不同製度的國家間不一定是誰戰勝誰的問題,而是在競爭中不斷逼近人類在有限星球上繼續生存的極限時,為避免共同毀滅而有可能相互調整、妥協甚至合作。

就像當年麵對德日意法西斯國家的侵犯時被迫結成軍事同盟那樣,走上合作計劃的道路,合理開發和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共享天然氣候和衛生環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