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毛家兒女下農村鄧家子女走後門

(2023-01-13 07:01:44) 下一個

毛家兒女下農村鄧家子女走後門

 


鄧小平給汪東興的信:

“東興同誌,好久沒寫信了。

由於主席的關懷和你的幫助,我的兩個最小的孩子毛毛和飛飛上大學的事已經解決了,毛毛進南昌醫科大學,飛飛進南理工科大學,學無線電專業,學校選拔通知二十天前就收到了……兩個孩子得到這樣的照顧,我們隻能對主席和黨表示由衷的感激!“

“我的大女兒鄧林來信說,他們學校即將分配工作,她已向領導請求改行(即不做美術方麵的事,因她本人搞美術是不行的),要求分配到一個工廠中工作。我們對她也是這樣希望。加之她已有28歲,本身條件差,至今還沒有對象,本人一身是病,所以在農村是很困難的,即使在工廠頂班勞動八小時,也似有困難。如能分配一個技術性的工作,如收發、文書、保管之類,對她的身體比較合適。這件事,在北京時曾向你說過,如有可能,懇請予以幫助,至為感激!“

“我們的情形一切照舊,不過我的繼母三天後就要去天津幫助我的妹妹生產和帶小孩,她七十幾歲了,身體一年不如一年,幾年來,在我們家裏很勞累,所以我們勸她去天津住一時期。她走後,兩個孩子上學了,家裏就剩下我和卓琳,照護一個殘廢大兒子,因此,我暫不能去工廠勞動,必得在家做事(卓琳身體也不好)。“

“我們想請一個人做做飯,特別幫助照顧殘疾人,已向領導提出。據說找人不易,工資較高(三十元以上),且看找的結果如何。沒有別的,就怕我和卓琳萬一有一個人生病就難辦了。我的大兒子鄧樸方接過來近一年了。一年來的觀察,他的腰身以下雖然完全沒有知覺(大、小便也不自由),但機能似乎並未完全消失。據說,在醫院診斷時也對此存疑,並曾有施行大手術、打開看看的擬議,後因送到救濟院而未果。“

“我們總希望還能有一次醫治的機會,如果有可能再送回醫院治療,或施行手術。對此,我實在不好意思向黨提出請求。至於我自己,我仍然靜候主席的指示,使我能再做幾年工作。在生活上,我希望能在北方了此餘年,這裏的夏天,對我們都太不習慣了……。“

“東興同誌:又為我的大兒子鄧樸方的事麻煩你。鄧樸方現在的情形,我的妹妹鄧先群最近去看了他,把情形寫信告訴了我們。現將她的來信附上,不贅。我上次給你寫信,希望鄧樸方能夠繼續治療。現在既然無法繼續治療,清河療養院的條件又是如此,我們做父母的,在情感上不能丟去不理。所以我和卓琳再三考慮,覺得還是把鄧樸方接到我們住地,同我們一塊生活較好。當然,把他接回來,我們三個老人在護理上是有困難的,因為他上下床都要人幫助搬動的。如果組織上能批準我們,有一個人幫助我們買買東西,做些什務,同時護理一下鄧樸方,那我們是非常感激的。如果組織上認為這個要求不合理,那我們夫婦也願意自己料理鄧樸方,因為這是我們不應回避的事情。不管領導上是否批準有一人幫助我們,我們決心請求組織上照上次的決定,派人把鄧樸方送來南昌,懇請領導批準。如果領導上批準,請早點告訴我們,好做準備,免得臨時倉猝。靜候你的指示。”

:“12月上旬,我的小女兒毛毛回來了。1月初,我的小兒子飛飛也回來了(他們即將回到勞動的地方去)。我們同他們兩年多不見,一旦相聚,其樂可知。本來,我們曾希望兩個大的孩子(鄧林和鄧楠)也回來聚一下,她們沒有請準假。好在她們回來的機會是有的。”

“再,如能將她分配到同我們靠近些(如果我們長期在南昌的話),則更是我和卓琳的最大奢望了。”

“從今年1月份起,中央給我們的生活費是每月205元。1月份,曾請省革委會負責同誌向你請示,這個數目是否是我們今後長期的固定的生活費用,未見複示。前幾天,又收到2月份的,還是205元,我們當即了解這是新的規定。我們當照此規定,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當然坦率地說,這個數目對於我們這個九口人之家(我們夫妻,我的繼母,五個孩子,還有一個卓琳姐姐的孩子也是我們供給的)是不無困難的,因為除鄧林已有工資外(她本人病多,最多隻能自給),我的大兒子鄧樸方在醫院每月需要35元左右(吃飯25元是醫院規定的,抽煙及零用約10元),兩個大學生每月30元左右,三人即需約90至100元。我們在南昌的三個人,隻有100元開支。此外,我的小女兒毛毛、小兒子飛飛在公社勞動所得,隻夠吃飯,其他需用也要適當補助。再者,我們還得積點錢作為孩子們回家的路費(路遠,每人來往約需100元左右)和回來時的夥食費(回家來總要改善一點夥食),以及每年總要補充一點衣物、日用品。這樣算來,當然是緊的。但是,黨既然作了這樣統一的規定,我們沒有理由提出額外的請求,自當從我們自己用的100元中,每月節約二三十元,積起來作為他們每年回家一次的路費。新的生活總會習慣的。”

“小孩子回來一次花錢太多,也很不容易。將來希望能先將毛毛調到能夠靠近我們一些的地方。”

“我和卓琳的情形,同過去告訴你的完全一樣,每天上午到工廠勞動,下午晚上,讀書、學習、看報、聽廣播,還做些家務勞動。除了去工廠外,未出院門一步。每天上工廠,有幹部黃同誌跟同。我們的生活日用,由黃同誌和一戰士幫助,所以沒有什麽困難。勞動成了我們最大的一種需要,雖然在盛暑,我們也堅持到工廠。在自己院裏,還種了點菜蔬。我們對外沒有別的來往,隻同幾個小孩通信。在醫院的大兒子鄧樸方,據說治療方麵有一點進步,過去非用人工擠掏,不能大小便,現在能自己小便,勉強能大便了。這使我們很高興。他的生活由中央辦公廳直接照顧(據說每月30元,夥食25元外還有5元零用,很好了)。大女兒鄧林仍在河北宣化,他們學校還在搞運動,不知什麽時候才能分配。如果分配工作的時候,我們夫婦仍希望你能給以幫助(上次信提及此事)。“

“從鄧林那裏得知,鄧樸方治療確有進步,已可以自己小便,雖還很困難,但勉強可以自己大便。但是據我們揣想,他下半身還是完全癱瘓的,一切行動還要人搬動,不會好得這樣快。如果鄧樸方還是癱瘓的,行動必須有人幫助,來到我們這裏,我們又有什麽辦法呢?我們現在是三個老人,我的繼母七十幾歲了,我67歲了。卓琳雖隻有55歲,病很多,身體還不如我們,高血壓較嚴重(最近低壓又由100上升到116,高壓180),心髒病也在發展。我們是沒有能力照顧他(樸方)的。更嚴重的是,我們深切地期望,鄧樸方能夠治好。現在病情既有好轉,如可繼續治療下去,必能漸見大效。所以,我們懇切地希望他能在現在的醫院裏繼續治療下去。以我們現在的條件,不知如何是好,隻能要求你的幫助,要求黨的幫助。”


1946年,毛岸英從蘇聯回到了延安。毛澤東送他下鄉《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

《送子住勞動大學的指示》

(一九四六年)

毛岸英是毛主席的兒子,他在蘇聯住過莫斯科大學,最近才從蘇聯回來。毛主席對他說:“你住過蘇聯的大學,還沒有住過邊區勞動大學,勞動大學的校長就是×××,勞動大學就在吳家棗園,那裏的學生,都是愛勞動的人民,你去學習,對你有很大的幫助。”

毛岸英願意去。

毛主席說:“去很好,還要帶些學費去。”毛主席給了一鬥米,叫毛岸英背上走,走到吳家棗園,累得他滿頭大汗。

(原載晉冀魯豫《人民日報》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十五日第三版)


1968年,毛主席呼籲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各層各級幹部響應號召,將各自的子女紛紛送往農村。作為毛主席的大女兒,李敏也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參加勞動。

李敏的戰友崔新華告訴記者,早在1969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時,他們中的5個人都在阿拉善左旗插隊落戶,受到了當地蒙族牧民無微不至的關愛。其中一位戰友因病發高燒,昏迷了5天5夜,幸虧一位老大娘精心照顧,才把他從死神手裏拉了回來。這位戰友談起此事激動得雙眼泛出淚花,情緒難以自製。

幾十年過去了,這批戰友現在分處祖國各地,但內蒙古人民當時對他們的關愛依舊牢記在心。為此,他們每人拿出20萬元的積蓄,湊齊120萬元,委托在滬的崔新華等到上海希望辦辦理捐款手續,用這筆錢在阿拉善左旗第六小學建造1600平方米的教學樓等,為1000多名學生創造一個較好的學習環境。

毛澤東的小女兒李納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毛主席讓李訥下鄉的一段曆史:六十年代的一天,毛主席和8341部隊的指戰員合影,後來看到照片裏站著一個女兵,是李訥。

毛主席便問汪東興是怎麽回事。汪東興說,李訥是《解放軍報》的總編,有資格參加合影。毛主席說,她一個娃娃懂什麽呀。

緊接著李訥就被安排到江西五七幹校去勞動,一段時間後,直接去農村插隊,直接到農村生活勞動,完全和農民過一樣的日子。

“農民在農村吃了幾千年的苦,沒說一句話。知青在農村吃了幾年的苦,就有人就寫出了一本又一本的‘傷痕’書。”

毛澤東:“一定要聯係群眾,夾著尾巴做人”。

也正是這種優良作風和教育熏陶,毛澤東的一生勤勉刻苦,為世人所敬仰,毛澤東的後代們也無一不是作風低調、做事踏實,被社會所稱讚。

 “夾著尾巴做人”是什麽意思?

眾所周知,毛主席喜愛讀書、酷愛曆史,因此生活中,他常常會用一些古話、諺語或俗語來形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比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另起爐灶”等等。其中,“夾緊尾巴做人”就是他經常用來教導周邊人的話語之一。

就是 “謙虛做人,謹慎行事”。

就是“擺正位置,腳踏實地”。

就是“謙和忍讓,以退為進”。

就是“不懼吃虧,甘於奉獻”。

“夾著尾巴做人”涵義豐富,應用廣泛,本就是做人的一門重要學問。如果真正參透落實這句話,低調行事,踏實肯幹,於己於國都將大有裨益,也難怪毛主席會這麽喜歡用這句話來提醒自己、勉勵身邊人。

毛主席曾說過,“夾著尾巴做人”是他小時候母親最常教育他的話語,因此,這麽多年來,他一直牢記,不斷用這句話提醒和告誡自己,切莫身居高位,就忘了人民群眾,要時刻保持謙虛的態度,腳踏實地,謹慎行事。

縱觀毛主席革命生涯,謙虛謹慎的態度一直貫穿始終。比如,毛主席一生對知識都保持著如饑似渴,但從不自滿,而是堅持實事求是。他曾說過:“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識裏手’,有了道聽途說的一知半解,便自封為‘天下第一’,適足見其不自量而已。知識的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來不得半點的虛偽和驕傲,決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麵——誠實和謙遜的態度。”可見其治學的嚴謹以及求真務實的謙虛態度。

與此同時,毛主席也把這種“夾著尾巴做人”的精神積極在黨內推廣,提醒廣大幹部同誌要深刻謹記群眾的力量,切莫有點成績,就驕傲自大,不把人民放在眼裏。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當時黨內一部分幹部開始產生居功自傲的心理和官僚主義、命令主義的作風。以毛主席為首的共產黨領袖及時察覺,加強黨內整風學習和思想建設。

1955年3月,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毛主席就明確要求黨內同誌要保持謙虛態度,向群眾學習,特別是老同誌,他提出希望,“我們所有的同誌,首先是老同誌,不要翹尾巴,而要夾緊尾巴,戒驕戒躁,永遠保持謙虛迸取的精神。”正是這次的提醒,借用“夾著尾巴做人”的道理,讓剛剛成立的新中國免了一場思想和政治危機。

在子女教育中,毛主席更是把這句老話時刻掛在嘴邊。他一生育有10個子女,但由於艱苦的戰爭環境,長大成人的僅有四人,分別是毛岸青、毛岸英、李敏和李訥。

雖然政務繁忙,但毛主席從未放鬆對子女的教導和要求,特別是在品格的培養方麵。他嚴格對待自己的子女,為他們設立了諸多規矩,也不厭其煩地提醒,謹防他們出現幹部子弟的那股傲氣。

比如,1941年1月,當他收到蘇聯求學的毛岸英的信件時,盡管高興於兒子在那邊的優異表現,依然不忘回信叮囑他們,不要因為他人的表揚和抬舉,助長自滿之氣,而忘記了腳踏實地和實事求是的態度。這讓當時的毛岸英大為觸動,也牢記於心,一生貫徹。

也正是這種家風傳承,幾十年來,毛主席的後代們一直行事低調,積極投身革命和建設道路。

縱觀毛主席的一生,他為新中國的成長真的傾注所有,犧牲一切:愛人、子女、家庭以及自己的健康。可以說是辛苦了一輩子,也貧寒了一輩子。毛主席在生活中時刻把聯係群眾放在心裏,把“夾著尾巴做人”掛在嘴邊,嚴格要求自己以及身邊人,堅決抵製驕傲腐敗之風在身邊蔓延。

新中國成立後,身為主席,他仍然保持著節儉的習慣。據他身邊的勤務兵回憶,他的日用品向來是能用多少就買多少,從不浪費,一件睡衣一穿就是十幾年,補丁多到無法再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