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工農紅軍的武器從哪裏來
《蔣介石是著名的運輸大隊長》是中華民國兩次國共內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內部的工農紅軍戰士對國民黨政府暨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介石的謔稱,意在諷刺蔣介石的國民黨軍戰敗後將武器和軍事物資扔在戰場上逃命去了。早在第一次反圍剿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就以“運輸大隊長”形容蔣介石軍隊不堪一擊、丟兵卸甲,隻顧逃亡。雖說是戰爭,實則是將精良的軍事物資武器裝備扔在戰場上丟給了工農紅軍戰士。
1936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說:“我們建立軍事工業,須使之不助長依賴性。我們的基本方針是依賴帝國主義和國內敵人的軍事工業。倫敦和漢陽的兵工廠,我們是有權利的,並且經過敵人的運輸隊送來。這是真理,並不是笑話。”
1947年1月,陳毅、粟裕率領的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在魯南發動突襲戰(史稱魯南戰役),三天之內完成對國民革命軍第一快速縱隊的圍殲;期間野戰軍布置假的地空聯絡標誌,使得國軍空軍將一批物資直接空投到野戰軍陣地上。整場戰役中,野戰軍繳獲美式105 mm榴彈炮48門,坦克24輛,汽車470台,華東野戰軍以此為基礎組建了特種兵縱隊[3]。由於繳獲驚人,野戰軍在清繳物資後製作了一份傳單《給“運輸大隊長”的一張收據》,將國軍戲稱為“蔣介石運輸公司”。
1947年2月,華東野戰軍繼續在粟裕指揮下,以放棄山東解放區中心城市臨沂為代價,在萊蕪進行運動戰,史稱萊蕪戰役。戰役以華東野戰軍大獲全勝並全殲國軍李仙洲部七萬餘人告終。由於李仙洲部為蔣介石嫡係部隊,故多配備美式裝備。解放軍在戰果基礎上成立第九縱隊(宋時輪為司令員、郭化若為政委),直接使用美式裝備,將士上下均稱蔣介石是“運輸大隊長”。
在中國共產黨內部,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人也常以“運輸大隊長”形容蔣介石。1948年,當時毛澤東尚在河北阜平縣花山村,聶榮臻司令給毛澤東和師哲找裁縫量衣服。由於毛澤東省吃儉用從不做新衣服,加上師哲精通俄語,當時毛澤東的警衛員李銀橋和閻長林在陪同毛澤東爬山時,聊天推測毛澤東是要出訪蘇聯,“讓斯大林多援助我們一些武器”。毛澤東聽後大笑說,“叫斯大林援助武器就不如叫美國多援助蔣介石。蔣介石是我們的運輸大隊長,給我們送武器不要收條,也不要錢,那多好啊。”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城樓舉行,下午三點,在城樓中間的休息大廳中,毛澤東從口袋裏拿出煙給劉少奇。劉少奇看到煙牌子說“三五煙,洋貨啊,是戰利品麽?”毛澤東笑著說“我們有一個很好的運輸大隊長呢!他不僅為我們提供槍炮子彈,還提供鬼子煙,不吸對不起蔣委員長喲!”
1962年6月8日,毛澤東在聽取了楊成武、許世友有關東南沿海形勢的匯報後,決定應對蔣介石“反攻大陸”的計劃。並與劉少奇、彭真、羅瑞卿、蕭華、陸定一、吳冷西開會斟酌。6月24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經毛澤東審閱修改的新華社電訊稿《全國軍民要提高警惕準備粉碎蔣匪幫軍事冒險》,其中再次提到:“……蔣介石是著名的運輸大隊長,好久業務荒疏,看來手癢難耐了,那末,就等他再送一批美國武器來吧,我們將照例接收,不給收條。……”
1962年10月,國軍意圖在廣東沿海進行襲擾,公安部部長羅瑞卿利用廣東電白縣繳獲的電台,引誘國軍上鉤。國軍在不知有詐情況下,派遣6人小組抵達預定位置廣東陽江,並空投物資,最終導致人財兩空。羅瑞卿決定將此事公布,在中央會議上,劉少奇稱在公布前再發兩個電報給葉翔之,以作挖苦。周恩來也表示讚同。會後,公安部用繳獲電台發布電報“葉翔之先生並請傳達你們的蔣總裁:承送禮物已全數收到,今後如蒙繼續輸送,我們仍將照例接受。”
1946年7月,抗日戰爭勝利不久,蔣介石就在全國挑起了內戰,企圖依靠美國支援裝備精良的430萬國民黨軍隊的強大優勢,用三個月至半年的時間殲滅僅有128萬的共產黨武裝。然而經過三年的激戰,我軍不僅沒有被殲滅,反而在戰爭中發展壯大了自己,把貌似強大敵軍趕到了台灣這個孤島上,取得了全國的勝利,成立了新中國。
早在戰爭初期,毛主席就根據敵強我弱的態勢,為我軍製定了《十大軍事原則》,其核心是要在戰爭中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毛主席對這場戰爭要“以戰養戰”的指示,戰爭是殘酷的,而且瞬息萬變。如何在武器裝備劣勢與敵、兵員不足的情況下,有效地補充軍力,這就要靠毛主席“以戰養戰”的戰略思想,除自供的軍火補充和解放區人民的踴躍參軍,很大程度上是以奪取敵人武器來裝備自己,以俘獲敵人的士兵來充實擴大我們的隊伍,反過來消滅敵人。
1947年2月20日,萊蕪戰役發起。這場戰役是粟裕靈活轉移,在南線國軍強大的情況下,開始找北線李仙洲這個軟柿子捏。說起來是軟柿子,實際上也不是特別軟。李仙洲的上級是王耀武,在國民黨序列裏王耀武絕對是名將。而且李仙洲有幾個師也配備了美械裝備。因而從戰爭開始不到兩年,國民黨軍隊還有290萬而人民解放軍的兵員由128萬擴大到300萬,這些兵源的補充除解放區人民踴躍參軍之外,大量的人員和美械裝備是在戰爭中俘獲敵軍人員的加入。
如何讓俘獲的敵軍人員在短時間內用繳獲敵人的武器裝備來殲滅敵人,這不僅是毛主席人民戰爭軍事思想的偉大之處,而且是我軍強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的強大威力。淮海戰役中,我軍在對俘獲的國民黨士兵進行教育時了解到,這些士兵基本上都是貧苦百姓被抓壯丁強迫來當兵的,經過訴苦和人民軍隊官兵一致平等的教育後,覺悟很快,主動地訴地主剝削的苦,訴國民黨軍隊打罵士兵欺壓百姓的苦,特別是講到被抓壯丁後同家人失去聯係不知親人的死活、想到在敵軍被欺壓打罵充當炮灰、看到我們軍隊官兵政治上一律平等是如兄弟的場景,個個痛哭流涕。在弄清了我軍是真正為窮人打仗求解放的人民軍隊軍後,認清了兩種軍隊打仗的目的不同,個個情緒大變,求戰情緒高昂,要求殺敵立功。
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在殲滅黃伯韜兵團中我軍傷亡較大,主攻連隊80—90%戰士傷亡,但俘獲敵人很多。為了保障部隊有效的戰鬥力,我軍對俘虜貫徹了隨浮、隨教、隨補、隨打的方針,僅殲滅黃伯韜兵團我二十七軍就先後充實解放戰士達5700餘人。一段時期,解放戰士成了我軍的戰鬥主力。這些士兵經過憶苦教育提高了政治覺悟,認識到我軍是為了人民而打仗,是真正的人民軍隊,看到了我軍必勝,蔣軍必敗的情勢,絕大多數都自願參加我軍,在戰鬥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有的士兵,剛俘過來經過簡單的思想教育,隻是摘掉國民黨軍隊的帽徽、領章仍穿著國民黨的軍裝,第二天就參加戰鬥。碾莊圩戰鬥中,有一名被俘的士兵剛補到連隊,手裏還沒領到槍,就拿了幾枚手榴彈衝到了戰鬥一線,親手繳獲敵人一支衝鋒槍,並抓了兩名俘虜。在戰役打響的第一階段,就有370名新解放戰士因勇敢戰鬥而光榮負傷或英勇犧牲,有10名解放戰士在戰鬥中光榮立功。
毛主席說,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是人,當然,武器裝備也是極為重要的因素,戰爭中,我軍武器裝備的補充除解放區有限的幾個兵工廠生產的步槍、手榴彈之外,大量的是靠在戰鬥中繳獲敵人的武器來武裝自己,使我們這支以“小米加步槍”而文明的軍隊,通過戰爭不僅改變了手中的輕武器,而有了大炮、裝甲車乃至飛機的綜合性的強大武裝力量。
1948年12月,杜聿明兵團20餘萬人馬被我軍圍困在河南永成陳莊為中心一帶的農村中,毛主席指示我軍采用“圍而不打”的戰術。在天寒地凍又連降10餘天大雪的惡劣環境中,國民黨軍隊被困近一個月,在居無屋、食無糧,無處藏身中,軍馬被殺光吃光,有的隻好挖麥苗煮著吃,連地老鼠都逮著吃。就在敵人處於體力疲憊、軍心動搖的恐慌之際,我軍於49年1月6日接到上級聚殲杜聿明集團的攻擊命令,部隊從四麵八方向那個包圍圈發起進攻,由於敵人被圍時間長,戰鬥力消耗很大,經過連續四天的激戰,敵人除了被殲滅,成連成營建製的向我軍投降之外,餘下的少量部隊已無鬥誌,當我們再夜間追擊潰逃之敵與其遭遇時,戰鬥一打響,敵人就亂成一鍋粥,滿荒野都是敵人,四散奔逃,而且隻逃跑不抵抗,裝備、槍、彈丟的遍地都是,毫無抵抗之意。我軍一路追擊,一路抓俘虜,每個班、排、連抓幾十個上百個俘虜不算多,杜聿明躲在坦克裏不管部隊了,企圖逃跑,結果還是被活捉。可以想象那“兵敗如山倒”的場景。1月10日上午,淮海戰役正式宣告結束,當時我在27軍80師240團一營擔任通訊員,親眼所見,戰鬥到最後基本上是“解放戰士”抓俘虜,形成了“俘虜”抓俘虜的生動場麵,僅我營就俘敵5000多。戰役結束見軍勝利報登某團一個營俘敵4000多,在淮海戰役過程中,開始過來的“解放戰士”在作戰中表現勇敢,任務完成出色,很多當上了班、排長。
偉大的淮海戰役曆時65天勝利結束,它創造了戰爭曆史的奇跡,在我軍60萬兵力對國民黨80萬兵力的劣勢情況下,我軍一舉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55.5萬餘人。在一個戰場上敵我雙方集中這麽多的部隊進行決戰,我以劣勢兵力一舉殲滅這麽多的敵人,這在古今中外的戰爭中不多見,是戰爭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戰役。
作為親自參戰者是永遠不會忘記戰役勝利的情景。同時作為戰役的幸存者,始終有一種自豪感,這是一生難得的機遇。
原華東軍區政治主任唐亮(上將)在回憶錄中寫到:“在整個淮海戰役中,華東軍區各部隊,在稍加教育直接補入部隊的解放戰士在10萬人以上。淮海戰役開始時,華東野戰軍為42萬人,在戰役過程中傷亡10.5萬人,在戰役結束時總數還增加到了46萬餘人。有一個連隊,戰役開始時是150人,經過兩個月的激烈戰鬥傷亡170人結果還有160人,而且還有增加,這是在戰爭史上十分罕見的。就是因為貫徹了隨俘、隨教、隨補、隨打的戰略方針。”可見,在三年解放戰爭中,我軍擴充的兵員大量是從敵軍中俘虜或投誠過來的,武器裝備的補充與更新又是由美國主子借蔣介石之手送過來的。難怪我們的戰士戲稱蔣介石又是一個好的“運輸隊長”,把這個綽號貼在蔣介石的臉上,實在是名副其實。戰爭中,有一首我軍文藝工作者創作的歌,我還記得幾句:“運輸隊長蔣介石工作熱情又積極,一天到黑出主意,給我們送來好武器,好武器······”。
七十年代,美國一位軍事將領訪華,中央安排一位國民黨起義的高級將領參加會見。席間,這位美國人士不解的問那位起義將領,那是你們有那麽多的部隊,又有美國支援的那麽多好武器,為什麽還打了敗仗,支援的武器都到哪裏去了呢?那位起義將領有些詼諧的指著周總理、陳老總說:“都送給他們了”。陳老總說:“嗬,你們那時候可沒那麽大方啊,是我們從你們手中奪過來的啊”。
“以戰養戰”決策執行的結果,使敵我軍力對比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我軍很快優劣勢變為優勢,比原來計劃提前了兩年解放了全中國。這種作戰方式,可以說是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觀、絕無僅有。
毛主席和他的戰友們,駕馭戰爭的能力和指揮戰爭的藝術都堪稱世界一流,不愧是偉大的政治家和天才的革命家。
說到美械師,肯定想到的是國民黨部隊。由於得到美國的大量援助,國軍出現大量美械師。比如74師、11師等部隊,可是相當囂張。但是隨著解放戰爭的進行,我軍也是鳥槍換炮,出現了18師這樣的美械師。他是怎麽來的呢?老蔣送的。
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那密密的樹林裏,到處都安排同誌們的宿營地,在那高高的山崗上,有我們無數的好兄弟。
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我們生長在這裏,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自己的,無論誰要強占去,
我們就和他拚到底!
哪怕日本強盜凶,我們的兄弟打起仗來真英勇,哪怕敵人槍炮狠,找不到我們人和影。
讓敵人亂衝撞,我們的陣地建在敵人側後方,敵人戰線越延長,我們的隊伍愈擴張。
不分窮,不分富,四萬萬同胞齊武裝,不論黨,不論派,大家都來抵抗。
我們越打越堅強,日本的強盜自己走向滅亡,看最後勝利日,世界和平現曙光!
《遊擊隊之歌》誕生於戰場一線,是抗日軍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鼓舞了八路軍的士氣,也促進了軍民團結,在軍營和群眾中廣為流傳。不僅是抗日戰爭崢嶸歲月的永恒印記,又表達了遊擊戰士們巧妙、靈活地與敵人周旋,伺機消滅敵人的典型形象。更唱出了機智勇敢、堅韌不屈的民族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