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國軍機侵入海口毛澤東下令打

(2022-08-07 04:44:46) 下一個

美國軍機侵入海口毛澤東下令打

 

在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主權問題上,毛澤東主席從來沒有令中國人民失望過。1965年9月20日上午,一架美國軍機侵入新中國海南島海口地區上空,進行戰爭挑釁;毛澤東下令: 打!!!中國人民解放軍航空兵部隊當即起飛,一舉擊落了這架膽敢侵犯新中國領空的美國軍機,活捉美國飛行員;9月21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中國人民嚴陣以待》。

1969年3月2日,蘇聯邊防軍侵入珍寶島,襲擊新中國邊防部隊巡邏人員,打死打傷6人。新中國邊防部隊被迫自衛反擊,將入侵的蘇軍逐出珍寶島。15日,蘇聯邊防軍3次出動向守衛珍寶島的新中國邊防分隊發起猛烈進攻,並用多種火炮轟擊新中國境內縱深地區。中國邊防部隊激戰近9小時,頂住了蘇聯邊防軍的6次炮火急襲,挫敗了進攻。17日,蘇聯邊防軍又出動步兵,在坦克支援下入侵珍寶島。在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批準之後,新中國邊防部隊以炮火將其擊退。新中國邊防部隊的珍寶島自衛反擊作戰,保衛了國家的領土,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毛澤東:要“準備修正主義來打,打進滿洲,東三省,打進新疆,中央突破,從外蒙古打進北京”。在珍寶島衝突中,雙方都動用了正規軍,尤其是蘇方甚至動用了火力強大的“冰雹”式火箭裝置。1969年8月,中國在島上修建了營房,派駐1至4名官兵常年駐守。

中印戰爭。新中國成立伊始,冷戰開始從歐洲向遠東地區擴展,中國麵臨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封鎖和包圍。麵對嚴重的外部威脅,剛剛擺脫半殖民地羈絆的新中國與廣大新獨立的民族國家有著反帝反殖的共同任務,而且,新中國需要加強與這些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打破西方的封鎖和包圍。中印邊界問題是一個曆史遺留的問題。1914年英印政府炮製的“麥克馬洪線”一直未得到中國中央政府承認,因而是非法的,兩國的西段和中段邊界也沒有正式劃定。但在5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卻企圖把它所認定的邊界線強加於新中國。印度政府在此問題上一意孤行,釀成了邊界衝突的悲劇。

中印兩國本來在50年代初期中國進軍西藏時就已因西藏地位問題產生矛盾,1959年西藏上層發生叛亂,達賴喇嘛逃往印度並受到印方給予的政治避難,印度公然幹涉中國內政,兩國矛盾開始激化。在邊界問題上,印軍不斷向前推進,侵占了大片中國領土,並於1959年8月和10月挑起流血事件,引起了中印兩國關係的高度緊張。中方在譴責印度侵略行為的同時,希望盡量緩和緊張關係。

毛澤東於1959年5月13日在審閱外交部致印度照會時加上了一大段話:“印度不是我們的敵對國,而是我們的友人。中國不會這麽蠢,東方樹敵於美國,西方又樹敵於印度。”1960年4月,周恩來總理親赴印度首都新德裏,與印方廣泛接觸,表達中方對邊界爭端的立場,但沒有取得共識。1961年春季,印度政府決定進一步推行“前進政策”,目的是以武力迫使中方接受印度認定的邊界,但是印度領導人低估了中國政府保衛祖國領土的決心。1962年10月17日,印軍向中國邊防部隊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進攻,忍無可忍之下毛澤東下令: 打! 中國軍隊在20日予以堅決反擊。終於邊境戰爭的爆發了,時間是在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經濟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一場自衛反擊戰,印度稱這場戰爭為瓦弄之戰。印軍的節節敗退,使印度全國上下陷入了一片恐慌。尼赫魯不顧其一貫堅持的不結盟立場,連續向美國發出緊急請求,不惜以結盟為代價要其提供迅速有效的軍事支持以抵抗中國軍隊勢不可擋的進攻。新中國為了尋求一個穩定的周邊環境,一直主張與鄰國按公平合理和互諒互讓的精神通過談判解決邊界問題。

西沙海戰。1974年1月中旬,麵對南越當局的入侵軍事行動,1月17日深夜,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打電話給總參作戰部副部長李力,詢問有關西沙的細節,說西沙可能引發一場戰爭,問題很大,需請示毛澤東主席定: 打!。1974年1月19日,在永樂環礁海域,在巡邏防衛的4艘中國小型艦艇與南越4艘美式大型艦艇對抗周旋多時,最後越軍何文鍔艦隊開炮射擊、海戰爆發。中國原來沒想到擁有美式裝備的南越海軍會如此快地失敗(也不知道附近的美國第七艦隊艦艇的態度反應,19日南越海軍失敗後求助過但美國第七艦隊沒幫他們,沒加入攻擊  ),自然也沒規劃奪島。

1958年的炮擊金門,回顧1954年的第一次台海危機。新中國建立後,美國政府對新中國一直采取敵視的態度。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出兵台灣作為補給基地,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粗暴幹涉中國內政,阻撓中國人民進行解放台灣的戰爭,從而造成了為禍至今的“台灣問題”。所以,那些關於“毛主席決策抗美援朝導致無法解放台灣”的說法,才是徹頭徹尾的謊言。

1953年1月,艾森豪威爾上台之後,指責此前的杜魯門政府過於保守,推出了一係列更加極端的“國家安全政策”。朝鮮停戰協定墨跡未幹,1953年9月,美國政府就與台灣國民黨集團簽訂了《軍事協調諒解協定》,公然規定國民黨軍隊的整編、訓練、監督和裝備完全由美國負責,如發生戰爭,國民黨軍隊的調動指揮,必須得到美國的同意,協定中的防區,包括台、澎、金、馬等島嶼,並在台北設立“協調參謀部”,由美國主持,加強控製,並將第七艦隊擺在台灣海峽,企圖製造“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

1954年7月,毛主席審時度勢,做出了“一定要解放台灣”的決定,一方麵在國際輿論上強烈譴責和揭露美國妄圖霸占中國領土台灣的意圖,另一方麵在軍事上、外交上、政治上、經濟上全麵擺開解放台灣的架勢,1954年9月3日,福建前線萬炮齊鳴,炮彈落向金門,美國和國民黨的軍隊猝不及防,損失慘重,兩名美國顧問當場斃命。是為第一次台海危機的爆發。

美蔣誤以為人民解放軍要奪取金門、馬祖,甚至要不惜代價進攻台灣,艾森豪威爾勸說蔣介石放棄金門、馬祖,但蔣介石堅決不幹,美蔣之間的矛盾開始突顯。

毛主席通過炮擊金門,巧妙地把台灣問題突出地提到全世界麵前,表明了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的決心和立場;與之同時,用聲東擊西之計掩護人民解放軍攻占一江山島和大陳島,迅速地解放了浙江沿海諸島。

由於美帝國主義在此時並沒有占據任何國際道義優勢,且剛剛經曆了朝鮮戰爭的失敗,其統治集團內部也是意見不一,完全沒有做好與新中國再次開戰的準備,所以,第一次台海危機把氣焰囂張、不可一世的美帝國主義打回到了談判桌上,打出了一個中美大使級會談。

但是,美國在會談中一直采取拖延戰術,拒絕解決影響兩國關係的實際問題——台灣問題,會談一度中斷。且在1954年12月美蔣簽訂了《美台共同防禦條約》,蔣介石有了美國人撐腰,不斷派軍隊襲擾中國東南沿海,意圖把美國拖進中國內戰,實現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幻想。

因此,也有必要給蔣介石以懲戒,維護大陸沿海安全,告誡蔣介石不要以為有了《美台共同防禦條約》,就可以挾洋自重;此外,毛主席也想通過炮擊金門檢驗一下所謂《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的“成色”,“給美國人一點顏色看”。毛主席在當時有一個基本判斷,“美國怕打仗,我們也怕打仗……(但)美國怕我們多一點”。最終結果如毛主席所料,金門炮聲一響,美國又回到了談判桌上。

1958年8月23日,金門炮擊開始之後,金門後勤補給中斷。蔣介石請求美國艦隊護航,為國民黨軍艦金門運輸補給護航。

這個舉動在毛主席的預料之中,就在炮擊金門正式開始的前一天——8月22日,毛主席毅然決然地作出決定,“為了國家安全和繁榮,應當有個較寬的領海”,拒絕承認英美日等海洋強盜為了方便殖民擴張主張的三海裏領海寬度的“國際慣例”,把中國的領海寬度定為12海裏,正好覆蓋金門、馬祖周圍海域。

9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領海的聲明》向全世界公布,第一條即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海寬度為12海裏。”“一切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未經中國政府許可,不得進入中國領海及其上空。”

9月7日,美國答應了蔣介石的請求,派軍艦為國民黨軍駛往金門的運輸船隊護航;9月8日,中共中央軍委下令再度大規模炮擊金門,按照毛主席“隻打蔣艦,不打美艦”的指示,轟擊美國軍艦掩護下的2艘國民黨軍登陸艦,擊沉“美樂”號,擊傷“美珍”號,美國軍艦未射擊即迅速撤往外海。

其後,美蔣在金門、馬祖的“撤守”問題上再次爆發嚴重的矛盾分歧,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和蔣介石先後於9月30日和10月1日發表公開講話,針對杜勒斯前一天要求國民黨軍從金、馬撤軍的講話,蔣介石表示“並無接受義務”,美蔣分歧由此公開化。

針對這一情況,毛主席指示讓炮擊進入打打停停的狀態,給蔣介石時間進行補給,並於10月31日,由中央軍委下達命令,“雙日不打單日打”,即“單打雙停”,一直持續到1979年中美建交。

由此,毛主席提出的著名的“絞索政策”得以實施。(注:1958年9月8日,毛主席在最高國務會議上公開講:“中國領土台灣,黎巴嫩以及所有在外國的軍事基地,都是套在美帝國主義脖子上的絞索。不是別人,而是美國人自己製造這種絞索,並把它套在自己脖子上,而且把絞索的另一端交給了中國人民、阿拉伯人民和全世界一切愛和平反侵略的人民。美國侵略者在這些地方停留得越久,套在他們脖子上的絞索就將越緊。”)果斷放棄登陸金門、馬祖作戰的預先設想,毛主席認為,隻要金門、馬祖還在蔣介石手中,美國就無法從台灣海峽脫身;隻要蔣介石政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美國製造“一中一台”、“兩個中國”的圖謀就無法得逞。

如此神奇的戰略構想的確令世人歎為觀止,這也是敵(美)我力量對比差異懸殊,以新中國當時的國力、軍力,還無法武力解放台灣的情況下作出的最優抉擇;給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套上了“絞索”,讓台灣離大陸越來越“近”,迫使美國在1971年作出承諾,“承認世界上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方今後不會有任何台灣地位未定的言論;今後也不會支持任何台獨運動”。至於美國政府出爾反爾,炮製出所謂的“與台灣關係法”、“對台六項保證”,那又是1979之後的“後話”了……

而美國軍艦在9月8日的逃離舉動,又一次證實了毛主席的預判,那就是美國政府沒有做好與新中國發生直接軍事衝突的準備。但萬一美艦開火呢?請注意葉飛將軍的回憶,“如果要打美艦,必須是北京毛澤東批準”!也就是說,毛主席從來沒有把“不打美艦”當作一成不變的指令,隻是將決策權收回到了自己這裏,保證以“戰爭邊緣政策”回答美國“戰爭邊緣政策”戰略的順利實施。

如果美國軍艦選擇主動開火,後果會怎樣?曆史雖然無法假設,但別忘了,當時的最終決策者是誰?是人民領袖毛主席!

在維護人民共和國領土主權問題上,毛主席從來沒有令人民失望。

1965年,9月20日上午,一架美國軍機侵入我海南島海口地區上空,進行戰爭挑釁;毛澤東下令: 打!!!中國人民解放軍航空兵部隊當即起飛,一舉擊落了這架膽敢侵犯我國領空的美國軍機,活捉美國飛行員;9月21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中國人民嚴陣以待》。

所以,“隻打蔣艦,不打美艦”,隻是毛主席在特定曆史背景下,針對特定事件,作出的帶著明確戰略意圖的特定指示,不能把這個口號當作一成不變的“金科玉律”,這是對毛主席戰略思想的誤讀。

當曆史背景已經發生變化,主客觀條件(如炮擊金門是毛澤東主動給美蔣套上了“絞索”),甚至主客體本身都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如蔣介石和蔡英文能一樣嗎?)的情況下,想要套用“隻打蔣艦,不打美艦”,就要慎之又慎了。在討論炮擊金門的曆史,重點在於“隻打蔣艦,不打美艦”來自於指揮炮擊金門的葉飛將軍的回憶,“如果要打美艦,必須是北京毛澤東批準”,而打蔣艦是無須毛主席批準的。毛主席在當時確實有過這個指示,但這個指示的提出卻是有具體曆史背景的。

“8·23”炮擊金門又被稱作第二次台海危機,台灣方麵稱為“八二三炮戰”。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許,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以突然性的火力轟擊金門,炮擊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發射炮彈近三萬發,擊斃擊傷國民黨軍中將以下官兵六百餘人,兩名美軍顧問也在炮擊中喪生。炮擊一直持續到1958年10月5日,導致國民黨軍對金門的海上運輸被迫中斷。其後,解放軍宣布解除封鎖,改為“單打雙停”,逐漸減少攻勢,但一直打到1979年中國大陸和美國建交為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