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影響對華僑有多大?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曾經感慨地說:當時進入西歐海關時一見到我們華人,都肅然起敬表示尊重和歡迎。
美國從仁川登陸之後,“聯合國軍”很快就收複了漢城,而且還準備繼續向北進攻。為了避免戰爭進一步擴大,中國警告美軍不要越過三八線。但麥克阿瑟卻置若罔聞,他不無輕蔑地說:“中國人沒有發動戰爭的能力,他們不具備相應的工業實力。而三八線沒有什麽軍事意義,它不過是一條緯度線,沒有什麽能阻止聯合國軍跨越它。”
時任國務卿的艾奇遜更是一臉地不屑:“如果中國人打算參加撲克遊戲的話,他們就應該亮出比現在更多的牌。”的確,當時不論從哪個方麵來看,中國和美國都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中國的綜合國力不如對手,軍事實力也不如對手。美軍是陸海空三軍參戰,掌握著絕對的製空權和製海權,中國隻有單一的陸軍。
正因為如此,美國人才斷言中國不敢出兵,麥克阿瑟更是狂妄地說:“倘若中國人過江,我將使他們遭受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屠殺。”但美國人打錯了算盤,為了保家衛國,中國人民誌願軍毅然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在武器裝備和後勤保障遠不如對手的情況下,靠著英勇頑強的精神和高明的技戰術打法,擊敗了以美軍為主的十六國聯軍,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然而時至今日,依然有人認為中國在這場戰爭中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這個兵不應該出。還有人認為抗美援朝戰爭中國沒有打贏。這兩種說法其實都是非常可笑的。先說當時中國為什麽要出兵,美國作家托蘭在他的著作中給出了這樣的回答“朝鮮戰爭是美國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是在美國武裝幹涉朝鮮內戰並嚴重威脅中國國家安全的情況下爆發的。中國出兵朝鮮,是出於國家利益的考慮,是不得已。如果蘇聯侵略墨西哥,那麽美國在5分鍾之內就會決定派軍隊上去。”
一個外國人都能把問題看得這麽透徹,中國的一些國人卻還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不清,實在令人費解。再說第二個問題,抗美援朝戰爭中國有沒有打贏?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隻要把朝鮮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分清楚就行了。朝鮮戰爭始於三八線,終於三八線,的確是個平手。但抗美援朝戰爭卻不同,誌願軍參戰時,“聯合國軍”的先頭部隊已經打到了鴨綠江邊。誌願軍入朝後,硬是把十六國聯軍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了三八線以南地區,如果這都不叫勝利,哪什麽樣的戰果才叫勝利呢?
最後我們來說一下抗美援朝戰爭帶來的影響,不論從哪方麵看,這都是一場立國之戰。這場戰爭一舉奠定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中國人開始在世界各地受到普遍尊重。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曾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說:朝鮮戰爭後作為亞洲人的我,在英國時腰杆才直了些,朝鮮戰爭前我在歐洲旅行,人們常對華人持歧視態度,可是中國出兵朝鮮並接連獲勝後,西歐海關人員一見華人,都肅然起敬,從此我也開始認真的學習漢語。
抗美援朝戰爭之前,中國留給世界的印象一直是積貧積弱,晚清我們就不說了,簽訂的屈辱條約一個接一個,不是割地就是賠款;民國成立後,大半時間都是在軍閥內戰和國共內戰以及蔣介石國民黨剿殺共產黨及支持共產黨的老百姓,中原大戰更是嚴重損耗了國力,也給了日本以可乘之機。後來中國雖然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但依然沒有贏得足夠的尊重。直到抗美援朝勝利後,世界才對新中國刮目相看,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因此空前提高,海外的華人和華僑也受到了當地人的尊重,這一切,都源自於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戰火燒到中國的鴨綠江邊。為了和平與正義,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作出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定。從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作戰到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訂,旅居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對祖(籍)國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給予積極的支持。
在抗美援朝期間,海外愛國華僑和歸國華僑紛紛發表聲明支持祖(籍)國抗美援朝,他們發揚華僑精神,捐款捐物。1951年10月,全國政協一屆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愛國僑領陳嘉庚在會議中發言說“美帝國主義看到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害怕我們強大,仇視我們強大,因而侵占我們的台灣,進攻我們的我鄰邦朝鮮,轟炸我們的東北,嚴重威脅我們國家的安全,因此激起我們全國人民的義憤,踴躍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陳嘉庚先生曾率先捐款捐物,拿出50萬元人民幣購買冬衣支援誌願軍。愛國僑領司徒美堂、蔣以譚等捐資購買飛機大炮、醫療器械。旅蒙僑胞慰問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送去慰問金10萬蒙幣,印尼華僑捐贈金雞納霜給中國紅十字會,印度華僑捐款27600多盧比支持中國人民誌願軍。據不完全統計,在朝鮮戰爭期間,華僑華人捐款總數近8億元人民幣。
與此同時,大批華僑青年滿懷愛國熱情,紛紛投身“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參軍潮流中,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員。一些歸僑指戰員隨部隊編入誌願軍,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和軍隊一起抗擊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浴血奮戰,譜寫了一曲曲英雄讚歌。
盧勝,新加坡歸僑,中國人民誌願軍第23軍政委。1952年7月率軍入朝參戰。第23軍按照毛澤東主席“積極防禦、寸土必爭”的指示,取得首戰丁字山戰鬥的勝利。盧勝與軍長一起率第23軍先後與敵激戰109次,殲敵14768人,繳獲各種槍炮558件,擊落擊傷敵機434架,擊毀擊傷敵坦克149輛,狠狠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1953年,盧勝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的國旗勳章。
黃登保,菲律賓歸僑,中國人民誌願軍炮兵第八師副師長、代師長,曾參加第一、二、三次戰役和夏、秋季防禦戰。朝鮮戰爭爆發後,1950年10月,誌願軍炮兵第八師奉命入朝。10月底,第八師參加黃草嶺阻擊戰。當時敵人在幾十架飛機的支援下,對東線黃草嶺誌願軍陣地發動連續猛攻。八師炮兵支援步兵打退敵人數次進攻,經過12晝夜激戰,摧毀敵人坦克、汽車40餘輛,殲敵2700餘人。這次阻擊戰,有力配合了西線作戰,為誌願軍取得出國後的首戰勝利創造了條件,黃草嶺阻擊戰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史上留下光輝一頁。
林有聲,馬來西亞歸僑,中國人民誌願軍第31師參謀長。入朝後參加了第五次、金城防禦、上甘嶺等戰役,在朝鮮戰場上他創造性地大膽設計了山地防禦和坑道作戰的陣地防禦體係,成功經驗在誌願軍中廣為介紹。在此基礎上,他進而大擔提出了運用“小兵群”依托堅固陣地實行堅守防禦的戰術,並創造性提出“蛛網狀反坦克陣地”,在上甘嶺戰役等實戰中均取得極大的成功。由於他在作戰指揮上的功績卓著,戰後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頒發的一級自由獨立勳章和二級國旗勳章。
葉鬆盛,印尼歸僑,中國人民誌願軍空軍第15師政治部主任。1951年隨空15師入朝作戰,1952年任空4師政委,1953年任空1師政委,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的二級國旗勳章。
陳統光,泰國歸僑,中國人民誌願軍第20軍前衛團團長。入朝後,在著名的長津湖戰役中,他的團共浮美軍73人,繳獲及燒毀敵坦克8輛,擊傷擊斃敵軍200餘名。在朝期間,陳統光參加了第二、三、四、五次戰役。
詹政權,泰國歸僑,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部八中隊隊長。1950年12月入朝,參加了第二、三、四、五次戰役,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的三級國旗勳章。
陳炎創,泰國歸僑,中國人民誌願軍鐵道部隊8師工程師。朝鮮戰爭爆發後,美軍欲切斷我方的運輸線,中國人民誌願軍組織鐵道部隊。1952年12月鐵道部隊8師入朝。陳炎創隨鐵道部隊在朝鮮參加了龜城至介川、球場至德川兩條鐵路修建工程及中朝新建指揮局平壤、高原、定川三個機務段廠房設計等工作。
雲昌萬,泰國歸僑,中國人民誌願軍第四野戰醫院一院副教導員。入朝後,他所在的一分院駐在萬城車站附近。萬城是連接前後方的咽喉,是向前方運送物資、彈藥、軍需供養、醫療器械,向後方轉運傷病員的交通要道。1951年3月19日,清川江大橋被炸,一列車有400多名傷員,在萬城下車,雲昌萬與大家一起緊張轉運傷員,他安排能走的傷員由女同誌帶領步行轉走,重傷員則由擔架抬走。他們分秒必爭在把傷員分批轉到各病區。當傷病員剛轉運完畢,敵機再次來襲,對著空車廂一頓掃射,雲昌萬與他的軍醫分院戰友為避免了傷亡而高興。雲昌萬在朝期間,曾因敵機轟炸,所坐的汽車翻到山溝而腰椎受傷,但是他休息了20餘天後又投入到戰鬥中。朝鮮戰爭結束後,雲昌萬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的三級國旗勳章。
廖逢堂,越南歸僑,中國人民誌願軍66軍196師587團連文化教員。1950年10月隨軍自安東市渡過鴨綠江入朝。作為文化教員,雖然不是前沿陣地的戰鬥員,但是一旦戰鬥打響,廖逢堂就擔任戰地宣傳,參與救護傷員、組織輸送彈藥等任務。在第三次戰役中,196師586團的一個連,經過5個小時的殊死戰鬥占領了華嶽山,該連被授予“首破三八線英雄連”。戰後,廖逢堂隨打掃戰場小組到陣地尋找傷員,看到許多戰士為了避免暴露目標而一動不動最後被凍僵的戰士遺體,不禁為戰士們的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所感動。
邱應覺,馬來西亞歸僑,中國人民誌願軍談判代表團秘書處譯員,從事英語速記和翻譯工作。從1951年7月10日至1953年7月27日,邱應覺在開城板門店參加中美停戰協定談判。親身經曆了停戰談判的全過程,目睹了中美停戰協定的簽字。他在擔任譯員的同時,擔任談判代表團秘書處研究組和新聞處“英文參考消息”編輯工作。在2年零17天的32次談判中,邱應覺工作嚴謹認真、表現突出。後經停戰代表團政治部批準,榮立三等功。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廣大愛國華僑和歸僑用各種方式支持中國人民誌願軍“保家衛國”,他們為中朝兩國人民取得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為了和平與正義,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