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袁老能否在小崗村或民國成名?

(2021-05-26 15:48:33) 下一個

袁老能否在小崗村或民國成名?

 

如今有許多別有用心的人慣用的一個造謠的手法就是:說一部分真實的事件,卻隱瞞另一部分的事實以及當時相關的"天時.地理.人和"的全貌,然後得出一個完全錯誤的結論。近日圍繞袁隆平病死後產生的爭論,在如何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上,  有的說是袁隆平,有的說是市場經濟。

小崗村或民國以前一百多年來都是市場經濟。結果是什麽呢?  民國以前一百多年來的事實是中國百年人口無增長!  小崗村包產到戶解決吃飯問題了嗎?  印度是市場經濟解決吃飯問題了嗎?  加拿大美國是市場經濟但沒有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糧食多得吃不了要出口賣到國外。為什麽? 地大人少。但非洲也地大人少也是市場經濟怎麽那裏的人吃不飽餓肚子呢?  所以籠通地說解決人類吃飽飯的是市場經濟應該是不全對的。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為人類解決了吃飽飯的問題"也是不全麵的。更有人說"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解決了世界1/5人口的溫飽問題,約14億人口。"更是誇張的造謠說慌。"人類吃飽飯"以現代營養學角度講己不是以"大米"為主了,  肉類、水果、蔬菜、土豆等都是人類的食物。雜交水稻就是在中國也沒能滿足本國人民的需求, 每年都要進口很多大米。而將袁隆平放在小崗村包產到戶的環境下還能成名嗎? 將袁隆平放在民國時期還能成名嗎? 

袁隆平是如何成名的?  新中國成立後,袁老被派往西南農學院農學係農作物專業學習,經曆了三年係統的學習培訓,1953年8月畢業。這是袁老一生求學最穩定的時期,也是袁老學術根底快速崛起的時期。是"被派往"一切都是免費的即政府出錢的學習培訓。放在小崗村時代或民國時期有這等好事。畢業後的袁老,來到了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在這裏一幹就是8年。袁老是新中國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最先嚐試者之一。邊教學邊進行課題攻關。袁老的科研課題是提高中國人的主食——水稻的產量。袁老沒有隻在課堂上教"水稻葉子的功能",  而是邊學習也邊進行實踐。

袁老之所以能攻克糧食近十倍增產這一科研課題,主要是新中國中國共產黨人民政府對這一科研課題的重視。毛主席專門委派時任湖南省委書記的華國鋒關心和支持袁隆平課題攻關。也正是因為新中國對科研工作的重視和支持,在國家財政不富裕的情況下給足資金, 從全國範圍內調集相關人力物力集中力量辦大事,  才會有今天人們熟知的新中國的“新四大發明”(牛胰島素、雜交水稻、青蒿素、激光照排)。1960年7月,袁老在他的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就是這棵異株的發現,實現了水稻種植的革命性飛躍。袁老帶領他的團隊,已經攻破了水稻畝產1149.02公斤之大關。還培育出了鹽堿地雜交水稻,把千百年來不可耕種的荒蕪之地變成了高產糧田!  放在小崗村時代或民國時期一切都向錢看以利潤為目的的情況下, 袁老能從一開始堅持下來嗎?  到了己經試驗成功了, 正遇上走資派鄧小平的私有化改革開放,,  這一成功成了袁老的成名之作名揚天下。

沒有耕地或如小崗村一樣都包產到戶小農種田又或如民國私有化下就算有雜交水稻能長出大米嗎? 1950年2月27日,毛主席訪問蘇聯歸來,途徑北大荒的時候,對身邊工作人員說:“過去聽說黑龍江是個好地方,真是名不虛傳。將來我們在這裏好好開發,搞幾個基地,再開發新疆,中國的糧食問題就可以解決了。”1952年,毛主席發布《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批準人民解放軍31個師轉為建設師,其中15個師參加農業生產,開赴黑龍江和新疆等地區。

由於國家安定,人口增長很快,為了盡快扭轉我國農業發展跟不上人口發展的局麵,除了動員複轉軍人參加農業生產以外,毛主席還發出“一切可以到農村中去工作的這樣的知識分子,應當高興地到那裏去。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的號召。知青“上山下鄉”、“青年誌願墾荒隊”等活動也隨之揭開序幕。1955年8月,第一支青年誌願墾荒隊組成,開赴北大荒。在隆重的歡送大會上,團中央領導作了題為《向荒地進軍》的振奮人心的講話。他情緒激昂地說:“同誌們,因為你們這種誌願墾荒的行為是愛國行為,團中央決定授予你們一麵北京市青年誌願墾荒隊的旗幟。這麵旗幟代表了全國一億兩千萬青年對你們的希望,請你們不要玷汙了這麵旗幟。祝你們高舉著這麵旗幟英勇地前進!”

北大荒從此成為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起始地。全國誌願墾荒青年都向往這塊聖地,有些青年甚至寫血書要求加入。天津女子第三中學在讀的沈華珍和紀根健在1955年未能被批準參加墾荒隊。第二年夏天畢業時,兩人迫切提出申請,團市委不批,兩人就直接把申請遞到團中央。胡耀邦親自批準了兩人的申請。據統計,從1955年8月到1956年9月,全國共有16個省市的20萬名青年誌願參加了各地的墾荒隊。

1958年1月24日,黨中央、中央軍委發出《關於動員十萬轉業官兵參加生產建設》的指示,號召轉業官兵積極參加北大荒開發,屯墾戍邊。為此,人民解放軍進行了總動員。頓時,全軍上下熱烈響應,個個交申請,人人表決心。當時,解放軍三總部的複轉官兵被選為首批奔赴北大荒的部隊。中南海文工團本來隻有一個去北大荒的名額,但因都報了名,領導沒辦法,最後隻批準了20人。

毛主席聽說中南海文工團有20名團員要去北大荒,特地在春藕齋舉辦了一個“告別舞會”。舞會上,毛主席笑著問大家:“你們是自願去的嗎?”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是自願去的。主席,我們是響應黨的號召,去建設和保衛北大荒的。”毛主席又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吃點苦是好事。你們去北大荒肯定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無論在什麽艱難困苦的情況下,都要保持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

1958年的“十萬官兵”,實際上全部人員總共是81500餘人,外加隨軍家屬、軍內外右派分子共約10萬人。其中,連排幹部6萬人,營以上幹部1.2萬人。當時在密山,到處是軍官,人們把這裏叫做“尉官世界”。這裏包括7個預備師、4個部隊醫院、兩個獸醫院,以及成建製轉業的各種部隊學校。還有來自解放軍三總部、誌願軍21軍、空11師、南海艦隊、哈軍工、軍醫大學、高級步校、濟南軍區、坦克兵、軍事通信學校、第二航空預校等複轉官兵。僅以預備6師為例,就有排以上幹部1576人,其中師、團級幹部50人,營、連級幹部544人,有老紅軍4人,抗日戰爭時期入伍的252人。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十萬大軍中有支一千多人的右派分子的隊伍。改革開放後在媒體上屢見不鮮的“受到殘酷迫害流放到北大荒”指的就是這件事。有不少右派分子留下了許許多多的血淚控訴。有位至今健在的高級離休幹部,還一直訴說著他在北大荒的“九死一生”的刻骨銘心的痛苦經曆。當然,他們的個人感受是不能和當年的曆史事實劃等號的。當時是農墾部長王震,主動提出接收這批北京的右派分子來北大荒,和複轉解放軍官兵一起建設新北大荒的。

當時著名作家丁玲和丈夫陳明都被劃為了右派,陳明後來回憶道:“農墾部特地安排了一趟專列,把我們從北京直送農場所在地——黑龍江密山,一路上照顧得很仔細,發了幹糧,有肉食,有麵包;  到了大站,站上都準備了滾熱的稀粥等著我們;  我們三個人有一個臥鋪,可以輪流躺下休息。帶隊的是轉業軍人,一路上和我們有說有笑,他們絕口不提‘下放’‘改造’那些帶刺激性的字眼,而是說他們和大家一起去建設邊疆、一起去勞動鍛煉。”這批右派分子安頓下來不久,王震便來看他們,見麵就大聲說道:“我是王震,向同誌們問好!  同誌們,總理讓我來看望大家。我是來看你們的,是來和你們交朋友的,你們要不要呀?”北大荒後來成了丁玲和陳明的第二故鄉。丁玲去世後身上蓋的紅旗上書有大字:“丁玲不死——北大荒人獻”。有必要指出的是,從北京下放到北大荒的右派分子,兩三年後基本上都回到了北京;  而那些解放軍的複員轉業官兵,基本上都留在北大荒勞動了一輩子。對照他們,當年的那些右派分子不知會有什麽樣的感想?

1994年8月,著名劇作家吳祖光和當年同去北大荒的老友、畫家丁聰舊地重遊,見到了當年的隊長李富春。這位當年轉業來的上尉參謀,見了吳祖光非常激動,他握著吳祖光的手說:“你還認識我嗎?真沒想到我們還能見麵,當年我和你們一樣,都是來建設北大荒的,沒啥區別,王震部長開會時還稱你們同誌呢。”吳祖光在參觀雲山農場後,為農場寫下了條幅:“三十六年如一夢,幾生修得到雲山。”1998年春天,反映北大荒屯墾戍邊的大型文獻電視片《大荒涅槃》攝製組人員到北京采訪吳祖光,吳祖光動情地說:“當年如果不是那麽一種原因到北大荒的話,我會很喜歡那個地方的。現在想起來,我這一生如果沒去過北大荒,那一定會很遺憾的。”

據黑龍江曆史資料記載,1968年黑龍江開始創辦“五七幹校”,“黑龍江省的各級、各地幹校便分布在北大荒各地。形成一支新的幹部參加北大荒建設大軍。”“到1985年,先後有14萬複轉軍人、上萬名地方幹部、5萬名大專院校畢業生和科技人員以及20萬支邊青年,54萬城市知識青年,組成一批又一批墾荒大軍,相繼開進北大荒。”

現在,北大荒已經成為中國現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北大荒集團的優質資產——黑龍江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以“北大荒”之名上市。習近平講話指出:“黑龍江農墾在屯墾戍邊、發展生產、支援國家建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麵作出了重大貢獻,形成了組織化程度高、規模化特征突出、產業體係健全的獨特優勢,是國家關鍵時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毛主席當年選定的戰略基地和確立的戰略產業發展方向,在新時代更顯示出旺盛的的生命力。

水稻還需要水,  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的第一大功勞,是農村人民公社的水利建設!  治黃河戰淮河平海河,一舉解決了中國千年的水患!   新中國修建了八萬多座水庫,無數的渠道,保障了中國七十年的農田灌溉旱澇保收!  現在殘存的七千多座水庫還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保障豐收的關鍵作用!  前三十年的水利工程現在建都建不起來!  前三十年水利工程按土石方按現在的造價,要用光三十年改開的GDP!建得起嗎?  沒有這些水利工程,談什麽豐收! 談什麽吃飽飯!  那不都是扯淡嗎?! 袁老的雜交水稻如無地無水還能生產出大米嗎?

至於袁隆平,我們應該公正地評價,實事求是地評價。在毛主席時代,袁隆平由一名中學教師而投身農業第一線,接棒雜交水稻的研究,立了功有貢獻是時代的楷模。但是,袁隆平不夠格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在袁隆平之前,有很多人在研究雜交水稻,中國的南稻和北稻還是有區別的,最先成功地有南、北二人。他們是南稻、北稻的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袁隆平充其量算是雜交水稻研究的後來者吧。在雜交水稻研究上,袁隆平最大的功勞是寫了雜交水稻研究的論文,增強了上層的重視。

袁老攻克雜交稻這一科學難題,離不開國家政策支持和人、才、物的大力支持。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黨中央就把吃飯當成國家的頭等大事,大辦農業,1958年毛主席還提出了農業八字憲法:“水、肥、土、種、密、保、管、工”,培育良種成為了國家戰略。縱是在三年自然災害,國民經濟相當困難的時候,國家也沒有放鬆農業科研工作,毛主席還特地委派當時的湖南省委書記華國鋒關心袁隆平的育種科研。華國鋒不折不扣地執行了毛主席的指示,對袁隆平科研項目要錢給錢,要地給地,要人給人,要物給物。對此,袁老自己也不止一次地說“沒有華國鋒,哪有我袁隆平”。還有毛澤東時代農田水利建設等方麵打下的農業基礎也是袁老課題攻關不可或缺的條件。

特別是毛澤東時代全國一盤棋所有技術不是私有的可共享無壁壘的條件,更是給袁老的課題攻關插上的翅膀。現在很多人以為雜交稻的課題攻關當時就袁隆平一個團隊。其實不是,還有好幾個。比如吉林省海龍縣的李貞生在1967年就培育出了雜交稻,其成果還編入了當時吉林省的中學教材,拍了科教電影。由於李貞生過世早,不為人知罷了。但他的科研成果卻是全國共享的。對袁老團隊的課題攻關不可謂作用不大。袁隆平晚年為美國在中國推廣轉基因主糧,袁隆平偷幹轉基因雜交水稻二十年,學者顧秀蓮等人揭露,現在推出的超級稻就是轉基因水稻。袁隆平為壟斷種子,壓製下了可傳種的雜交水稻的發明,好象那發明人是他的學生。現在又搶奪陳日勝發明的海水稻。

斯人已逝,就不要瞎捧瞎吹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