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是西方文化中裂變出來的
卡爾·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是德國的哲學家、政治經濟學家和社會主義者,他以歷史唯物主義、異化、和剝削理論來解釋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並且透過階級鬥爭分析歷史。馬克思在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中概述了他的理論:「所有社會自古以來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
以下的國家在20世紀的某段時間曾經正式的將馬克思主義作為國家意識形態: 蘇聯、 中華人民共和國、 越南、 朝鮮、 古巴、 老撾、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包括 塞爾維亞和 克羅地亞、 斯洛維尼亞、 蒙特內哥羅、 馬其頓、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等。)、 阿爾巴尼亞、 南也門、 阿富汗、 貝寧、 索馬利亞、 衣索比亞、 剛果(布)、 圭亞那、 尼加拉瓜、 匈牙利、 東德、 羅馬尼亞、 保加利亞、 波蘭、 捷克斯洛伐克、 蒙古、 阿爾巴尼亞、 圖瓦人民共和國、 安哥拉、 莫桑比克、 柬埔寨、 哈薩克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 土庫曼斯坦、 摩爾多瓦、 格魯吉亞、 亞美尼亞、 阿塞拜疆、 俄羅斯、 烏克蘭、 白俄羅斯、 愛沙尼亞、 拉脫維亞、 立陶宛、 希臘、 德涅斯特河沿岸、 阿布哈茲、 桑給巴爾、 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 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 緬甸、 利比亞等。
社會是透過階段性的模式發生的:
原始共產主義:集體狩獵採收的部落社會。
奴隸社會:由部落發展至城邦,貴族階級產生。
封建主義:貴族階級為統治階級,商人逐漸衍生為資產階級。
資本主義:資產階級為統治階級,維持並雇用勞動階級。
社會主義:勞動者產生階級意識,透過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專政,以無產階級專政取而代之。
共產主義:無階級而無國界的社會 。地球村! 大同社會! 人人平等, 沒有階級, 沒有國界也就沒有政府機關和國家機器, 因此沒有剝削沒有壓迫, 更沒有上等人和下等人, 更沒有流浪漢, 槍擊案......一切醜惡了。
馬克思主義是西方文化中裂變出來的對資本主義的批判。這是曆史的必然, 是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的, 是資本主義本身的種種醜惡所造成的。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下的資產階級和經濟學家吹捧著「資本家和勞工利益互相連結」的謊言,馬克思認為資本家透過以「製造工作機會」為藉口正當化資本主義下以資本成長效率為最高優先而獲利的資本家的生產模式。依馬克思說法,在資本主義之前的社會,對勞工的剝削是透過暴力維持的,而在資本主義下這種剝削則要透過更為微妙的方式進行。由於勞工沒有擁有生產工具,他們必然需要替資本家工作以換取生活所需。勞工可以自由選擇要替哪個資本家工作,在這個層麵上雇傭關係是自願的,然而由於勞工若是生病傷殘老弱時不能為資本家打工時便會挨餓,因而資本家隻使用強壯的勞力和聰明的工人, 在這些人身上創造"剩餘價值"占為資本家私有, 也因此形成剝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下勞工的雇傭自由隻是假象。因此就會將人類產生異化, 上等人和低端人群就會產生。
人類異化是人與他們自然本質產生隔閡時的現象,而異化又是資本主義下必然的產物。在資本主義下,勞工生產的成果被雇主侵占,也因此在勞工和其生產產品之間形成異化。馬克思認為異化代表了勞工在資本主義體製下的處境,至於勞工是否自覺到自己的困境並不會改變現實。一個社會階級的地位取決於他們與生產工具的關係,依據馬克思說法,將資本主義社會下的社會階級分為:
無產階級:販售自己勞動產力、並且在生產模式中沒有擁有生產工具的人。
資產階級:那些「擁有生產工具」的人,並且向無產階級購買勞動力。資產階級又分為一般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
小資產階級:那些「擁有生產工具」但又同時進行勞動工作的人,比如小商人、同時為地主的農民、技術人員等。馬克思預言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更新,小資產階級最後會被淘汰,使得他們從中產階級跌落到無產階級。
流氓無產階級:罪犯、無業遊民、乞丐等與在經濟體係裡沒有身分的人。
地主:在歷史上曾經相當重要的階級,現在隻維持部分財富和權力。
農民:缺乏組織的一個階級,沒有能力影響社會經濟的改變,大部分人會轉換為無產階級,有些會成為地主。
階級意識主宰了一個階級對於自身和世界關係的認知意識,同時也決定了其理性追求自身利益的方向。也因此,在革命可以成功達成之前,階級意識的存在是必要的。
儘管馬克思並沒有定義意識形態,他仍然批評這一詞所代表的許多被塑造出的社會假象,恩格斯說:「意識形態是那些號稱思想家的人在不自覺被假階級意識影響下所產生的。有意識形態的人對自己支持某目標的動機是不自覺的,否則我們便不會稱它是意識形態。也因此,有意識形態的人,支持的隻是假的或不存的目標。」由於統治階級控製社會上的生產工具和上層建築,馬克思認為一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都是在鼓吹對統治階級最有利的思想。政治經濟學一詞原先是描述對於資本主義下經濟生產模式的研究,馬克思主義者在19世紀廣泛使用這一詞來描述對於生產工具、資本、以及經濟活動的研究。
馬克思主義認為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型是人類社會所不可避免的一個章節,列寧說:「很明顯的,馬克思從研究當代社會經濟原理的基礎上,得出了資本主義社會必將邁向社會主義的結論。」
馬克思者普遍認為一個社會主義社會比資本主義要能帶給更大部分人利益,比如列寧在1917年俄國革命前說:「生產模式的社會化必將導致生產工具回歸社會,這種轉變將可以帶來勞動產能的龐大提升、工時的減少,並且將落後、雜亂、規模又小的資本主義生產轉而集體而先進的生產。
從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和發展這個角度來看毛主席。 在這個意義上,毛主席不但是把中華民族文化精華與馬克思主義完美結合起來的典範,而且,毛澤東思想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的裏程碑。
近代“五四運動”以後,馬列主義傳入中國,共產黨誕生,西方的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但是,有多少熟讀馬列本本的、百分之百的布爾什維克們,卻沒有一個能夠領導中國革命走上成功,到是即了解馬克思主義,又深諳中華民族文化精華的毛主席,創造了一套全新的理論,領導中國革命走向了勝利。 毛澤東思想的橫空出世,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果,又使中華文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人們既不能隔斷毛澤東思想與中華民族文化的曆史傳承關係,也不能否定毛澤東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新貢獻。
毛主席自己也說過,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要好好總結學習。毛主席的哲學思想、毛主席的軍事謀略、毛主席的詩詞書法,毛主席的文藝思想,毛主席對曆史研究和評論,毛主席對教育、衛生、體育等等論述,到處都體現著中華民族文化精華的傳承。
但是,毛主席之所以能夠超越古今中外那麽多的文化大家,是因為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並且,毛主席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了。這是毛澤東思想產生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在這個意義上,沒有馬列主義,就沒有毛澤東思想。 所以,毛澤東思想既是吸取民族文化精華,使中華文化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得到全麵升華,成為中華文化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新的標誌,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發展的新高度和新階段。這一點,恰恰是中國曆史上任何學者所不具備的,也是西方的學者所不具備的。這就是毛主席的偉大之處,他在思想文化建設上也站得最高,看的最遠。
馬克思列寧主義是來自西方的文化,是西方文化中裂變出來的無產階級文化形態。他把社會科學真正科學化,創立了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演進的內在規律,指出了人類社會經過無產階級革命,進入社會主義的必然趨勢。他把人類向往大同世界的樸素的空想社會主義理念升華為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是代表了人類社會進入近代工業革命和工業社會以來社會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正是有了這一新的成果,才有了俄國的十月革命,也才有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才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毛澤東思想。在靈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問題的理論和實踐中,中國共產黨的領袖群體中,沒有超越毛主席的人。 更可貴的是,毛主席的晚年為防止資本主義複辟而進行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絕不是什麽晚年的錯誤,而是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價值的新的飛躍,是在社會主義已經取得初步勝利以後,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推向新的高度的基本標誌。
從這個視角來判斷毛主席,他確實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發展的一個新的裏程碑。列寧主義解決了馬克思沒有預見到的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在落後的國家,即世界帝國主義鏈條的薄弱環節首先取得勝利的問題,毛主席則解決了社會主義在一國或數國取得勝利後,在帝國主義的包圍下如何防止資本主義複辟的繼續革命的理論問題。所以,毛主席的偉大不是在馬克思、列寧之下,而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所以,毛主席不但屬於中華民族,也屬於全世界,他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也是全世界人類文明發展史的璀璨明星; 他的思想不但指導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也必將成為引領人類走向更高文明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