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費用就是要這麽貴!
一, 醫
中國的醫學教育是從本科生開始的,高中生畢業後,可以直接報考大學的醫學專業,學製基本上為5年,畢業後獲得醫學學士學位;也有7年製的,稱為“本碩連讀”,畢業後獲得醫學碩士學位;還有八年製的,稱為“本碩博連讀”,修滿8年、畢業論文答辯合格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資料顯示,世界上發達國家的醫生培養都是“精英”教育為主,通行的做法是在醫學院畢業以後實行不同專業3-7年不等的強製與強化訓練,稱為畢業後醫學教育階段,才能獲得醫生的從業資格。如家庭醫生、普通內科醫師需要3年,神經外科醫師需要7年。
在美國,醫生培養實行精英教育模式,如果一名高中畢業生立誌於當醫生的話,醫生培養最短的需要11年,最長的15年。歐洲國家如英國最短的家庭醫師培訓需要11年;德國,實行醫學院校本碩博連讀製,一共12年,每2年進行一次嚴格的淘汰;再看我國的港澳地區,台灣地區最短的專科也需要11年,香港地區實行所有專科醫師的培訓均需要6年醫學院+6專科醫師培訓,一共12年。
中國目前發布的醫生培養模式主要是“5+3”模式,即在5年醫學類專業本科教育結束後,進行3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結業考核合格後,即具有醫生的從業資格,如全科醫師、內科醫師,這樣看中國醫師培養的最短年限隻有8年。按照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製度的要求,取得住培合格證書的,大部分人要在縣級以下的醫療機構工作,完成國家醫改分級診療的任務。少部分人繼續選擇接下來的專科醫師培訓。而5+3+X(2-4)的最短年限也隻有10年。
二, 藥
對人類而言,疾病總是相伴而生。人類發展史也是一部人與疾病的鬥爭史。不同的疾病,給人類帶來不同程度的挑戰,重大疾病的流行有時甚至會改寫人類曆史的進程。為克服各式疾病挑戰,人類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不斷發現、積累和豐富了藥物的種類,增強了抵禦疾病的能力,促進了人類生存和文明的延續。譬如,古代中國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逐漸積累了豐富的中醫藥知識。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在麵對疾病、重大疫情時,廣泛使用中醫藥,對於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起著重要作用。
特別是,20世紀30、40年代以磺胺和青黴素為代表的現代藥出現,在治療和預防疾病方麵起到劃時代作用。以往每年奪走數以萬計生命的許多細菌性傳染疾病,如產褥熱、流行性腦膜炎、肝炎、肺炎等,得到了有效控製;之後鏈黴素、土黴素、氯黴素、四環素等其它抗生素的發明,進一步提高了人類對抗細菌性疾病的能力。由於抗生素的發明,全人類的平均壽命增加了10歲。
20世紀後半期,新化學合成藥物、生化藥物、生物工程以及基因工程在內的高科技手段製成的新藥源源不斷問世,在治療和預防各種疾病、增進公眾健康、增加人類預期壽命方麵也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美國衛生部發布的一份報告表明,治療艾滋病新藥的使用,使美國艾滋病患者死亡率從1995年的16.2%下降到2002年的4.9。統計表明,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2005年間,絕大多數國家的平均期望壽命均提高了幾歲。在促進各國期望壽命增加的諸因素中,新藥的貢獻度約為40%。
另外,藥品是控製世界人口過快增長的重要手段。例如避孕藥的發明對於控製一國人口的過快增長、促進優生優育、提高婦女的生活質量作用方麵,效果明顯。
三, 費用
培養一個醫生支出貴回報也貴無可非議。
發明一種藥物不易, 保護知識產權, 高回報也該。
有些國家稱有"免費醫療"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在私有化, 產業化, 市場經濟利潤化的製度下, 任何一個企業或服務業不可能有不求回報為大眾服務的。這是由社會製度決定的。
在這種社會製度下的醫藥費用就是要這麽貴! 而且一定會越來越貴。
四, 醫改
在現有的資本主義私有製市場化經濟製度下怎麽改都改變不了醫藥費用貴的現象, 而且越改越貴的。政府"免費"的也會收稅來補充。全由個人承擔, 隻能是感覺到醫藥費用貴。
五, 問題
1, 培養一個終身為家庭醫生要這麽多年嗎? 醫學生的學製和學費問題。
2, 專科醫生, 醫學研究生的選拔和培養途經和經費問題。不能從有實踐的家庭醫生中培養嗎?
3, 藥物發明研製的經費和編製問題。 藥品研製成功到病人使用, 這中間需要這麽多中間商嗎?
4, 在中國藥品管理更加混亂。中間商, 廣告費, 保險費, 各種各樣的費.......藥品供應鏈複雜,存在形形色色的交易主體和利益主體,包括研發機構、原輔料供應企業、製藥企業、醫藥批發企業(一級批發企業、二級批發企業、三級批發企業)、物流和配送企業、藥品招標機構、藥品零售企業、醫藥代表、醫療機構等。這藥能不貴嗎?
5, 銷售推廣使用藥品者拿回扣, 到藥廠、批發商的高利潤, 再到藥品研發, 設計、生產、運營、營銷的支出 .....從藥品供應鏈的上遊開始(原輔料供應)到中遊(藥品生產、批發)最終到下遊(醫療機構、零售)以及回收等。藥品市場經濟下,造成藥品生產流通秩序混亂,醫藥商業賄賂盛行,“劣藥驅逐良藥”的現象普通存在。每一關都想掙點錢, 這錢都由病人出。
六, 這些問題是頑症, 製度不改變問題永遠存在。
有人說過, 這裏的家庭醫生做的活, 就如中國文革期間"赤腳醫生"做的事。小病配個藥, 治不了轉專科轉急診轉醫院。開個體檢單子打個預防針還能幹啥。醫學院校要掙錢, 藥物的研製到供病人使用中的很多人要掙錢, .......醫藥費用就是要這麽貴!
平均一個新藥二十六億十多年。
歐盟國裏頭的成員都有一張歐盟醫療卡,可在歐盟國內應急使用,兩年有效。每次去旅遊就把卡帶上,一旦發生了什麽意外,可到就近的公立醫院就診,費用全免。
為什麽英國人常居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就是圖看病不要錢,連那個百分之二十都不用交。每年這三個國家就分別與英國結帳。
相信中國將來會向歐盟的醫保靠攏,這樣更能體現社會主義精神。
有位中國大爺回答說: 老百姓明明100塊可以治好的病,給你花1000塊治好,然後假悻悻的給你報銷600塊,讓你自己出400塊,這其中,100塊治好病的,100塊養賣藥的,100塊歸看病的,100塊歸政府的。老百姓還要感恩戴德的說:特色社會真好,幾千年來,隻有現在的特色社會給老百姓報銷醫藥費。一切皆大歡喜。
有媒體報導, 在2012年,曼省內外科醫生學會曾經對這種製度提出警告,該省一位醫生拒絕為一位女患者診斷胸痛,因為她已經問了另一個問題。然而一周後,這名女子心髒病發作去世。
2016年,卑詩省內外科醫生學會也要求醫生不要發布“隻限一個問題”的通知,並警告醫生,如果患者提出投訴,醫生不能以此作為辯護的理由。
代表醫生法律事務的加拿大醫學保護協會也警告類似做法有風險,是強迫患者自行判斷和分流自己的症狀。
Gilman建議,鼓勵患者在問診前將自己的問題組織好,同時也希望醫生更加理解患者。
卑詩省Nanaimo的家庭醫生Dr. Kevin Martin指出,如果每個患者都要所有問題都一一回應,對其他等候的患者不公平,他的診所也會因為收費製度而無法經營下去。
他說,曾經有一個患者一次約診問了11個問題,結果原本20分鍾的預約時間花掉了1個半小時。“我不是社工,也不是輔導師,我每天有三分之一的工作不屬於醫生範圍。”
他說,在他行醫的地區溫哥華島,平均年齡高,患者每次都要問三、四個問題。雖然他不會拒絕,但必須專注於最緊急的一項。
加拿大一些省份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已經在嚐試更加靈活的醫生薪酬製度,將薪水與收費混合,幫助醫生為患者提供更多時間。另一種是安省的“團隊行醫”模式,即社工、營養師和輔導師與家庭醫生在同一診所工作。但社工、營養師和輔導師與家庭醫生都要收錢。
這又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