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轉載《中國新階級論》

(2019-02-08 05:58:04) 下一個

 轉載中國新階級論


《中國新階級論: 寒門難貴,豪門難敗》


來源: Twinlight 於 2019-02-07"   文學城論壇。

中國新階級論: 寒門難貴,豪門難敗

2019年01月31日
 
來源:灝澤異談(haozeyitan),作者:灝澤先生,獲授權轉載

有人說貧富分化,是21世紀難以抗逆的趨勢,大到能改變全球政經格局,小到讓無數個體掙紮其中倍感無奈。教育,這條階級上升的通道還能承載多少人的夢想?以下這篇文章就從寒門和貴門的教育、財富、眼界、人脈和資源差距出發,探討階層分化的現狀。

你知道人間最絕望的景象是什麽嗎?

那就是一群三四線城市的家長看著自己的孩子,和國際私立學校子弟們同台競技的場麵。

他們的表情上,絕望中透露著無奈、自卑中透露著暗淡。

這些家長終於深入骨髓的領悟到,自己的孩子除非今生有貴人抑或奇遇,否則絕對絕對不可能出頭了。

你知道人間最舒坦的景象是什麽嗎?

那就是一群私立學校的家長看著自己的孩子和三四線公辦學校子弟們同台競技的場麵。

他們的表情上,驕傲中透露著嘲弄、自信中透露著漠視。

這些家長此時此刻在想,年底了,自己的幾個項目怎麽推進,以及自己的位置怎麽高升。

什麽? 你說我的孩子碾壓了別人有何感想? 有什麽好想的,這不是理所應當的嘛,嗬嗬。。。倒是那個學生的媽媽長得不錯。

同樣的場麵,不同的感受,差異純粹取決於你的屁股坐在何處。

我的這番話,親愛的讀者您完全可以持保留意見。但隻要你找個機會,對比下一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學生,你就會發現一個讓人心寒到底的事實,一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孩子們,彼此之間的差距可比兩地的房價大多了,而這些差距已越來越不可能通過努力彌補。

階級的差異,遠比一切讓人絕望。

這一切,是我於元旦時期應母校邀請,回校參加的“名校聯誼會”上所看到的真實場麵,聯誼會舉辦的地點設於某華東著名私立院校。

首先要肯定,這次聯誼會的舉辦初衷是好的,旨在讓內地的學生們更好的促進彼此的交流和溝通,且不少著名教育大省都派出了省代表小隊來參加。

但是,既然有交流和溝通,那各式各樣的小比賽也是層出不窮,其中各類體育項目還有比如辯論、主持、口語、演講等交流賽也在各個年級和科目中展開。

而這些交流賽的比分所體現出來的結果,讓人感到無比壓抑,就連與我同行的侄女在看完當天的一次英文演講賽後都在車上唏噓“叔,我命真好,幸虧家庭出生不算太差。” 對了,我侄女年齡個位數。

我太明白她為何會發出這樣的感慨了,全因為當天的那場英文演講分組賽。

當天代表某三線城市名牌公立學校出戰的,是他們學校的英文尖子,據說連續幾次英文模擬考都是省裏排得上號,小夥子還未上場前英氣逼人,為了演講賽特意買的西裝雖然袖長明顯過了頭,但是上場前被爸爸認真的折了進去,倒也顯得非常挺括。

代表私立院校出戰的,則是一名據說“口語還不錯”的女生,姑娘家還未上場前還在和自己的外籍老師談笑,她的校服則剪裁良好,若仔細觀察還會發現校服合身的很低調。

比賽的題目是,我隻記得小姑娘上台後開頭的第一句話是:“Thank god , i went through this topic on MUN , lucky me,so this is gonna be easy.”——譯:“謝天謝地,我之前在模擬聯合國上就走過這個題目,姐穩了”。

言罷,下麵的私立學校家長和學生們都配合的輕笑,這種美式演講裏標準的詼諧梗開頭永遠效果喜人。 至於姑娘的語腔語調就更不用說,這些孩子普遍的特征就是英語說得比自己的方言要好。

之後的賽程已經記不起來了,隻依稀記得上場前還信心滿滿的公立學校小男生上台後連續三次卡了鏜,隨後在眾人“溫暖”的眼神下被黯然的送離了講台。

可我很同情這個男生,因為當那個女生開口說出第一個單詞的第一個音節的時候,他就已經知道自己輸定了,隨後還要在無力回天的重壓下,硬撐著說完自己的演講。

真正可怕的是,那個女生非但沒有絲毫得勝後的驕縱,反而在男生還未返席落座時上前牽住了那個男生的手並一同高高舉起,示意眾人“賽事不重輸贏 旨在交流,能上台的都是贏家。”

如此氣度下,自然博得了一個滿堂彩,隻不過在大家都鼓掌稱讚的時候,我特意觀察了一下男生的父親,那表情 一言難盡。

唉,姑娘,你真是好樣的,你溫良恭儉讓,你亦頗有大將之風,隻不過,你這是在殺人,更是在誅心啊!

也因此,我希望這篇文章能從各個角度,來對目前已經逐漸拉開距離的寒門和豪門進行一個分析,和你共同討論一下,這些差距為何而存在。

也希望能替作為未來豪門的你,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出出主意。

當然,很多觀點和用詞,都是僅代表我個人觀點,難免有失偏頗,還望親愛的讀者您無比多多包涵,多多指點和批評。

01

關於教育

1、如果你是中低階層的家庭,你今生翻身的最佳途徑就是高考,無他。

並不是我說高考這個模式不好,相反,我覺得這是目前的教育資源和實際情況下最佳且最優化的教育模式了,它能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不錯的文化和知識儲備,並且讓寒門子弟能夠在一個相對公平的平台上和準精英子弟們一教高下。

2、等你正式步入社會後才會發現,高考是你這一生所能參加的最最公平的比試。

隻不過,這兩句話都是針對中低階層的家庭說的,對於但凡有一定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的家庭,承認“如果你是精英階層,那你千萬別讓你孩子去高考,盡早接受K12教育為之後留學海外做鋪墊才是唯一的正途。”

沒辦法,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話語越真往往傷人也就越深,有時候我也始終感到很糾結,因為我曆來喜歡說真話和實在話,至少是我自以為的真話和實在話。

那為什麽我對於兩個階層所給出的建議會截然不同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要先反思一個很深刻的現象:

那就是你會發現歐美係教育下出來的孩子,他們往往有著遠比中式公立院校教出來的孩子有著更好的社交能力;三觀成熟度;還有理性思維能力。

而我們中式公立院校教育出來的孩子,盡管確實一代更比一代強,但始終有著一種難以洗去的青澀感,尤其在小男生身上普遍有著微妙的窩囊和陰柔氣,少了那份猶如小豹子一般的生猛和搗蛋勁。

在這一方麵,我個人的解析如下:

1、中式公立過分缺乏體育課。

2、中式公立過分限製人的社交培養。

3、中式公立過分遏製人的愛好發展。

1、中式公立過分缺乏體育課

你有沒有發現?那就是我們中國的體育強勢項目,基本都是人數較少的項目,比如羽毛球、乒乓球、體操、跳水等等,一般出戰隻要一兩個人就能搞定。

相反是人數越多的項目我們就越糟糕,典型的比如足球、籃球等等,而且不論花多大的勁下去,就是不見好轉。

簡單來講,一個中國人是條龍 一群中國人是條蟲的劣根性就好像從來沒有改進過。

其實說到底答案很簡單,那就我們中國人從小學開始的整體教育就是極度缺乏”體育“這一科目的。

因為在絕大多數的家長還有相當一部分的老師們眼中,他們總覺得體育重在一個體字,而忽視了那個根本性的育字。

殊不知,體育課的存在,其實是塑造一個人心性的重要環節,因為在賽場上揮灑的青春和汗水能夠得到太多太多你在課堂上不可能得到的人性精粹了。

因為隻有在賽場上,孩子才會最快的明白:

原來自己在一個團隊中的價值和意義是浮動的;原來自己的能力是有長處和短板的;原來每個人所承擔和扮演的角色都是不盡相同的;原來勝利和失敗是常有的;原來持續反思和總結才是變強變成功的核心要素。

你看,人性中幾乎不可能通過言傳得來的知識,身教的效果卻無比直接和震撼。

但是這些知識你放到課堂上去教育呢?一點用都沒有,一句空落落的話而已,別說孩子根本不可能聽進去了,就是做家長的你又能聽進去多少?

但問題是人家歐美式教育下頻繁且高強度的體育課早就已經讓孩子深刻掌握了這一切,而且越是精英的院校在體育方麵的培養抓的越是緊。

很多中國人以為藤校還有MIT是出學術大牛的地方,其實你稍微有一點了解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歐美英才隻要叫得出名的,普遍都有著不錯的青年體育背景。

就如同《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真正的上流社會紳士絕對不是陰柔的抱著一個暖手爐高談闊論的口舌之徒。

真正的男人應該是穿上正裝能征服商場,脫下正裝能在賽場上痛宰敵隊的純爺們。

這麽說雖然頗有直男之嫌,但是又有幾個人敢說後者的魅力不大?

2、中式公立過分限製人的社交培養

社交其實是一門技巧,但同時也是一門需要總結和磨練的手藝,大家都會發現,越是底層的孩子在這一方麵所表現出來的能力越是糟糕,而越是精英階層的孩子在這方麵的能力越是卓越,其實講到底就是彼此雙方在”社交“這件事上存在巨大的熟練度之差。

譬如一個中式公立培養的孩子,他的青春期社交圈至多不會超過250個人左右,為什麽?

因為按照一個較大的班級來說,無論小學初中高中,班級規模再大也不過50人,這就是150人,而到了大學因為選課等因素,交際麵會擴大,但是也為時已晚。

因為同樣年齡下的歐美係院校的孩子,人家是從初中就開始有選課這一傳統的,不同的課程和不同的同學同讀,結果就是這些孩子的社交麵一下子擴大了三到四倍。

外加歐美係課上海量的課間合作,中式公立則是充斥著硬性背誦,彼此的差距瞬間拉開。

你想,一個孩子是時時刻刻的得以結交新朋友,雖然這個過程中既有開心也有傷心,時不時還伴隨人與人之間的各種交集矛盾,但關鍵是這個孩子的社交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借此得以成長。

一個孩子則是整整20年隻有這250號人可以供他選擇交際,兩者的社交強度瞬間宛如雲泥之別。

所以你現在能夠明白,為什麽中式公立的孩子普遍性格較外籍孩子內向得多了吧?

3、中式公立過分遏製人的愛好發展

中式公立的一個巨大問題就是,它不是為孕育精英而設計的,它是為批量生產人才而設計的。

精英和人才差異在何處?精英是百裏挑一,人才是十占六七。前者重在引領,後者重在執行。

當然,應試教育並不是培養不出精英和天才,而是要想在這個模式下出頭,難度實在太大,相反則是得到的助力實在是太小了,甚至於絕大多數時候反而還要承受來自“教育”本身的阻力。

相反,精英製教育的優勢卻實在是太強大,那就是它的天然體係能夠把孩子輕鬆的進行”自然分層“,也就是如果你在某一個領域確實有天生的天賦所在,那你就是能夠憑借自己的這個天賦脫穎而出,你的弱項其實並不重要。

這恰恰是精英階層和中低階層的根本思維差異之一。

我相信你父母一定跟你說過,要你改正自己的缺點 要學會取長補短,嗯 然後你就成了一個什麽都拿不出手的庸才,和他們一樣。

可是精英階層的父母隻會保證孩子的優勢強項能夠得到充分培養即可,因為弱項人人都有,但沒人是靠補足弱點成功的,英才全是靠某一方麵出類拔萃才的成功的啊。

這就是為何我國父母在看到孩子有比如體育天賦還有藝術天賦或者其他天賦時,還是會極端的要求他要花精力去抓緊學習別的領域的知識,這就叫耽誤自己毀人不倦。

我們可以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就拿大學入取標準來說,同是一線院校的北大、清華、武大、複旦等,你被錄取的唯一標準是你的高考成績,猶如拚刺刀一般,必須在數萬人裏拔得頭籌你才能得以成功,至多給你分個文理科。

但是你如果想入取藤校或者別的頂尖北美學府,你的SAT成績是在你無法拿出某一方麵的”傑出成就“時,和其他次等精英拚刺刀用的背書,它有用,隻不過你隻要願意發揮出自己的天賦,你能順著自己天賦拿出更有用的東西來證明自己。

比如你在某一領域有特別好的成就,你依然可以憑此進入頂級學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橄欖球選拔“”田徑選拔“還有”科技節選拔“等等。

更讓人值得玩味的是,所有歐美頂級學府還有一個”推薦人“製度,即要是你能夠得到某重要權貴、商界巨子、社會名流的推薦,則學府也願意為你網開一麵招你入內。

怎麽樣,覺得這不公平麽? 恰恰相反,這簡直太公平了,因為你看到的是一個或許成績不太突出的孩子借著家族背景踏入名校,但這些頂級資本主義院校更明白,成績有個屁用,人家背後家裏的資源遠比高考750分滿分值錢且有前景的多了。

這正是歐美精英製教育的可怕之處,隻要你有才華、有天賦、有背景、有財力,院校就一定會為你提供舞台。

因為你是真精英,而不是應試精英。

說到底,公立高考公平麽?公平,對中低層公平,特別公平,你們隻要讀爛這些課本就有了和準精英階層拚的實力,因為它把教育的上限給限製死了。

所以我看到很多新聞裏,某些一看就是中低層家庭的家長叫囂要自己的孩子也接受精英教育時,我都深刻讚成”自己無知一輩子,將來必定坑孩子“這句土話, 因為精英教育拚的就不是孩子了,是家長和家庭,他們哪來的自信能和其他人比?

所以在回到最初的問題,”什麽我對於兩個階層所給出的建議會截然不同呢?“

標準答案:

人這一生有兩套功夫,其中外功是你的專業能力,這一套功夫取決於你的天賦和適當的培養,這一點歐美係院校的精英教育能幫到你走的更高。

其中內功是你的社會軟實力,這些實力,歐美學校教育出來的孩子,照樣比中式公立強得多:領導力、團隊性、社交性、思維成熟度、專業愛好度,不一而足。

說句喪氣話,中式公立的孩子,這一輩子有幾次機會上台去做演講和辯論的?

中式公立教育出來的孩子則至多在“滅題”能力上較強,但是這種能力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是一毛錢意義都沒有的。它的唯一作用就是為了應付那一場考試,高考一過,十年寒窗換了一張文憑,留下的就是什麽都沒學到的青春。

所以,現在還在奮鬥的你,應該知道對於孩子的教育應該選擇那一條路了吧?

再說說為何國內的頂級學府比如清華、北大、複旦、武大、浙大在國際上名聲和排名一直上不去?

因為他們的高等院校從事的是教育,教的是知識,育的是興趣,兩者融為一體,方能出英才。

而我們的高等院校從事的是培訓,培訓兩字我就不拆讀了,你懂就好。

總結: 為何我會花大篇幅在《 關於教育 》這一章節上?

因為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階級差異的最大體現早年就在教育這件事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了,根本用不了步入社會才看出差別。隻有把這一章寫透了,後續的章節才能跟上。

那為什麽很多父母會覺得家境的差距是在步入社會後才拉開的呢?以及他們為什麽會瘋了一樣給孩子加各種各樣的補習課呢?

因為他們自己都沒有真正哪怕一次的踏入精英私立學院,隻要他們踏入一次,就會知道原來自己往日總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或者逼著孩子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是多麽的可笑了。

就像這次我和母校的校長聊到底層教育時,校長聊到教育時冷笑得非常客氣,但說出來的話一針見血”你覺得那些自己事業都沒成功的父母,能在教養孩子這件事兒上擁有多高的高度?有這功夫還不如去拿個外籍呢。“

什麽意思?請看看清華錄取外籍人士的標準:

新階級論: 寒門難貴,豪門難敗

翻譯一下:

1、高中畢業;

2、8歲以上就行,18歲以下要由監護人;

3、HSK中文考試,考試難度極高 要認好幾百個漢字!所以還很貼心的給了你一年內的時間補習;

唉,入清華真難。。。

02

關於財富

階級固化的本質不是上升通道的關閉,而是精英階層更會用錢來穩固自己了。

如果你身邊有身家數千萬還有身家數億的朋友,你就會發現其實隨著人的身價越高,他的社會地位就會越穩固。

注意,這裏所指的並不是說他的事業就妥妥的大而不倒了,而是一般情況下能夠輕易擊垮普通家庭的財務危機,對於精英圈層而言可謂是連和風細雨都不算。

我們舉一個例子你就懂:

我們總是說現代社會三大殺手,教育、醫療、投資,這之中教育已經聊過了,更何況教育的花費是有上限的,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一年用個百來萬頂天了,至於投資更不用說,能夠做到如此規模的人,基本十有五六十涉及跟投資有關的領域,哪怕不涉及也有足夠的人脈資源替他們代理此事。

所以我們要講醫療。

好,假設你是一個年收入30萬的普通人,你很驕傲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嘛,但是突然的一次家庭體檢給你帶來了噩耗,你的至親患上了癌症,你該怎麽辦?

那肯定是救,沒問題,但是怎麽救很有講究,從入駐的醫院到所選的對抗性藥物,再到能不能通過送紅包請到足夠分量的主治醫生,都是半分差距萬量金的代價。

可不論就醫結果是什麽,你的家庭財富基本都是被掏空大半,甚至於全空。

但是你突然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某個家庭家庭也逢此變故,但是他們卻花了遠比你更少的錢取得了更好的醫療效果,甚至有可能他們就壓根沒出幾分錢。

原因何在?不是因為他們位高權重有人願意義務勞動,而是因為他們有足夠的財力去購買高端的醫療保險。

你自己可以去看一下,如果你去購買一個年保費在小幾萬的醫療保險,你基本就能享受到100%全覆蓋的高端醫療項目,甚至奔美赴港去台灣,享受頂級醫療資源。

但是這種保險你可能會買麽? 你不可能買,因為你一年收入就30萬,家裏四個老人一買就直接收入抹去一半了,於是你隻能寄希望於醫保,和老人們吉人自有天相,靠命頂過來。

可是精英階層能買啊,因為老人早晚要走,這筆花費早晚要出,提前買個保險就能取得極佳的回報,何樂而不為呢? 於是一刷卡,你半年的工資沒了。

結果就是可能你和精英階層都是花了300萬,但你卻要砸鍋賣鐵 割肉賣股票 挖存款 掏借款,真金白銀的拿出300萬。

精英階層卻實際隻出了一百多萬,而且是分期付款,剩餘的費用全部由保險公司予以承擔。

所以,簡單的來說,就是你和精英階層的差別其實遠遠不止是收入和社會地位,更大的差別體現在海量的”隱形福利“上。

同樣就是買車,其實很多普通人沒有意識到,買豪車對於普通人來說可能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但是對於精英階層卻是一個無所謂甚至於必要的支出,原因何在? 進口豪車能抵稅。

本來今年公司就要交500萬的稅,我把這錢花在進口豪車上,豈不是一樣的錢等於有了兩項用途? 結果等於又把稅交了,又多了一輛豪車裝點門麵。

你要說的極端一點,甚至於可以理解為稅務每年白送一輛豪車都沒問題,因為這稅務錢反正也要交。

這兩個小小的例子其實也反映了本章節所想要描繪的精髓,即階級固化的本質從來是精英階級用於穩固自己階級的成本實在是太低了。

就比如當一個精英階級年收入在1000萬時,他隻要拿出其中的10%左右,就能輕鬆的把教育、醫療、還有其他生活開支都輕鬆搞定了,而且具備極強的抗風險能力。

可是你卻連”抗風險俱樂部“的門票都買不起,這就是差距。

至於很多人都在怨天尤人的抱怨,表示階級固化的本質是上升通道關閉,我隻能說,但凡他的家庭或者朋友圈有一個像樣的人和他好好聊聊,他就知道自己的這個想法是多麽幼稚。

需知,任何一個時代 任何一個地方的階級跨越都是需要極大的代價的並且承擔極大的風險的。

70年前你要想完成階級跨越,你必須選對集體 隨後在一次次的戰亂風波中幸存下來。

60年前你要想完成階級跨越,你必須站對隊伍 隨後在一次次的滌蕩起付中不被洗出。

50年前你要想完成階級跨越,你必須敢於拿腦袋換文件 稍有不慎就是萬丈深淵。

40年前年前你要想完成階級跨越,你必須敢於抗父母之命 拋棄分配的事業一往無前走向未知。

之後的30年前、20年前、10年前、乃至現在的此時此刻,要想完成階級跨越皆莫不如是。

明白人都懂,光要想穩步在體係內爬升,都是一條流血的仕途,更何況你要想出人頭地?這升階的樓梯每一寸都是帶血剔骨的,哪一個爬上階梯的人不是剛腸寸斷 皮開肉綻? 人前不說罷了。

隻不過,我作為過來人,還是想和你好好的坦誠一句話,那就是馬雲之前的那段話還真的沒有錯”這個時代最幸福的人,是一個月有三五萬收入的中產階級“。

因為階級越高,賭注越高 遊戲難度越大 且一招不慎就真的是萬劫不複,你看看這光是2018年,就走了多少昔日人傑?

他們哪個在正當年時不是威震一方 名揚四海?哪個不是有通天力的? 但真的大禍臨頭,又有哪個能有回天術?你比他們強?

因此,你要是想打破階級一躍而升,可以。

隻是你得捫心自問一下,你夠資格麽?或者說,你的能耐勝得過一家中型民營企業的一二把手麽?他們的人脈、他們的魄力、他們對所處行業的專業程度、他們的抗壓能力,你就真的勝得過他們麽?

否則憑什麽讓你出頭?

我之前有段時間在知乎上也時有發文,因為確實感覺知乎在某種程度上是目前相對比較”理性“的網絡平台了,但是也一樣能看到許多年輕人感歎自己懷才不遇 怨天尤人。

送年輕人段句話:

這個世道可別怨天尤人,你沒成功就是你不行,沒別的理由。

別以為外功出眾就能成才,內功才是正經的底蘊,

可年輕人就愛犯這個錯,以為別人顯山露水的,就是自己所要做的全部,哪知人家的道行怎麽可能盡皆展露?

這深藏的六十四手啊!你一手都瞧不見。

03

關於眼界

中低階層最大的希望就是子女能鯉魚躍龍門,他們哪懂,其實自己是一群牛羊之徒,希望培養出虎狼之輩。

記得少年康熙早年登位時,最大的敵人是權臣鼇拜;帶的他初有長成時,最大的敵人是三藩和朱三太子;待得他略有氣象時,最大的敵人是台灣和葛爾丹;最後哪怕是到壽終正寢,都一生未停止四處平亂。

但不論何時,他最大的老師卻永遠是老祖宗孝莊太後,這個曆經三朝的草原女人無論是在正史亦或是小說中,都為自己後裔和康熙孫子貢獻了幾乎自己的一切,其中最珍貴的,就是數十年鬥爭中總結下來的智慧和那曆經千難萬險凝練出來的眼界。

之所以能夠傳承的本質,在於孝莊本身就是精於帝王術和政治的女性英豪,再加上康熙本身底子好 是個帝王材料,雙方的政治經驗和智慧才能夠交付給下一代。

說到底,就是因為孝莊自己本身足夠優秀,所以她才”教的動“。

無奈,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中低階層家長不是這麽想的,他們的思維模式很簡單,即希望自己的孩子”一日為晚輩,終生需乖順“。哪怕他們自己連點滴拿得出手的事業成就都沒有。

於是就會出現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社會現象,比如成年男人已經三四十卻依然媽寶,女孩子明明三十有餘卻把婚姻大事全憑父母做主而不顧自己個人感受,更重要的是,在事業和個人發展上也被父母以各種原由給牽住住。

這種事兒你也不能怪那些為人子女的,因為他們出生的第一天就時刻籠罩在父母的壓力之下,備受庸人父母的教誨,他們自然不可能會有傑出的獨立思維了,所以寒門反而容易出敗子,這才是真相。

至於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更是無稽之談,那是被逼無奈,說明孩子的精力隻能過早的投入到無意義的世俗生活中。

但是精英階層卻完全不一樣,因為他們有太多太多的軟性技能能夠傳承給下一代了。

我的一位好友,作為較早赴英留學的數學係英才,在回國後於某外資投行擔任要職,同時在自己正職外也擁有不少體外項目在運作。

按理說,這樣的以為父親應該是極為忙碌的,至少比許多普通上班族父親要忙碌的多,但是去年他的兒子回國在和他商議報考大學之事時,他卻展示了驚人的教育能力和引導能力。

有幸當天我也在飯局,我來分享幾個他所說的幾個段落吧:“你倒是和我一樣也喜歡理科類的,隻是我個人的建議僅僅作為參考,決定還要你自己做。

首先呢,我個人是希望你把你的本科放到美國去讀,不是英國和澳大利亞的學府不夠好,而是NYU和賓大的理科實習資源還有總體名聲比較硬,回了國也吃得開。

帝國理工雖然也很好,隻是它的校友圈好像對華人不太友好,當然我也是道聽途說,你可以自己了解一下。

再其次,現在國內外資投行的風頭在逐漸過氣,所以你更需要一個好的朋友圈以便回國發展,最近國開行的那一批孩子基本都是去NYU或者賓大,這對你都有幫助。

回頭你自己決定好了跟我說一下,如果你去NYU或者賓大,我要找不同的人幫你寫推薦信,這樣對症下藥效果會比較好。”

看到了麽?句句直指孩子的擇校問題要害,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完成了對孩子的引導,最後還點明了自己的人際關係和資源。

這也正是為什麽一個家族越是成功就越是英才輩出,因為人家的家長有太多的軟實力是能直接嫁接給下一代的了。

這就好像雙職工家庭的父母最多隻能教給孩子起碼的社交禮儀,然後再給出一些”自以為聰明“的生活意見,最後再給一句”我走過的路比你吃過的鹽“還多作為收尾。

他們卻殊不知自己走過的盡是彎路,所以教給孩子後也很難走出正道。

不問別的,就問很多所謂的中低層虎媽虎爸,你們知道該怎麽用適當的措辭寫一份專業的自薦信麽? 你們又知道該如何依據大學動排名推測出每個院校的校友圈以後對孩子的助力有多大麽?

他們99%的人是不知道的,可精英階層不一樣,一個人在什麽年齡段該做什麽事,為什麽這麽做能得到最大的收益。

在某些人生關鍵節點上該怎麽選擇,該如何取舍,他們自己心裏門清,因為成功過 所以知道如何再一次複製成功。

中低階層的原罪就是無知且拒絕學習知識,反而特別依賴自己那些失敗的人生經驗。這種無知的惡果就是讓他們陷入了永世不可跳出的階層瓶頸。

04

關於人脈和資源

中低階層以為人脈是一根線,一定要幹幹淨淨,直來直去,你不欠我 我不負你。

精英階層才會知道人脈是一鍋粥,要的偏偏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膠似漆,難舍難離。

你發現沒有,越是底層的人往往在交際時越把握不好尺度,這方麵問題的形成我在第一章《關於教育》也說過了,但這裏要稍微再聊的透一點。

他們往往有兩個極端,那就是要麽自己硬骨頭硬到底,會教育自己的下一代一定要把人情理的幹幹淨淨,請別人幫忙就一定要即刻還禮。

再要麽就是把人際關係弄得一團糟,東求西抱,看到朋友或親戚但凡小有成就就立刻貼的無比緊湊,一看別人弱勢就棄之而去。

這兩種都是屬於人際關係上的大忌諱,因為太幹淨的人際關係會讓人沒法回拜,結果就是關係變成了生意。

太油膩的人際關係會讓人寢食難安,結果親近就變成了疏離。

我看過曾經就看過一招很漂亮,那是某人要去和某位美利堅區委書記談事兒,此君膽大妄為的直接拿著個手提箱,裏麵塞了滿滿的一百多萬紅彤彤的美金。(我確認我沒打錯字)

在美利堅領導麵前把錢直接亮了一個相表示要上貢,人資堂堂大美資本主義帝國的區委書記怎麽可能收此賄賂,當然義正言辭的拒絕了,但還是回請了一杯咖啡。

出了辦公室,某人和我說“這事兒是成了”。

更漂亮的是,事成後,此君在上貢的數額裏,扣除了二十萬美金再給,並且直言“最近情況不方便,一定找機會湊齊。”

高,實在是高。

另外,此君今年也上榜了。

恭喜。

所以你可知,平時周遭底層對於人脈的運用基本都是隻浮於皮毛,而未曾抓住過精髓,這就是為什麽很多底層的人會覺得公司或者大型機構裏結黨營私是壞事,並且會主觀覺得這種行為會導致大型公司和大型機構出問題。

也同樣解釋了,為啥去年新聞裏,一位姑娘舉報自己上司在工作中假公濟私後,盛得一眾底層的讚譽,支持她的所作所為,並表示這樣的上司或者領導就要舉報。

嗯,確實這種人是應該舉報,可是這個姑娘舉報後,就注定一輩子在這個圈子裏爬不上去了,沒事兒,窮有窮開心嘛。

可他們哪知道,一個機構裏拉幫結派和結黨營私的現象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機構正式邁向成熟的一個標誌,這說明機構有著穩定的盈利能力以及成熟的官僚體係了,且恰恰是許多一把手和核心層所期待的現象。

隻是有的事兒不能點穿不能說穿,就像再漂亮的美人也要上廁所,再肥沃的農田也有蟲害一樣。

所以精英階層對於這些現象往往不如中低層般擁有那麽強的反對情緒,因為不光光他們本身是既得利益者,反而他們更清楚,沒有官僚體係 那就一定沒有穩定,沒有結黨營私,那就一定沒有奔著利益走的向心力。

那你一定會問,說了這麽多,人脈和階層有什麽關係呢?

答: 越是階層往上走,他一定會故意去欠很多人情,也會讓很多人情刻意的被欠著。這道理就跟資產配置一樣,很多事兒講的是細水長流 哪怕這之中參雜著恩怨情仇。

隻有這樣,自己在上升的時候,自己欠的最能派上用場。

也隻有這樣,自己在滑坡的時候,欠自己的更能派上用場。

但這些人脈關係發揮到極致,臻入化境的狀態,卻一定是在傳承給下一代的時候,尤其是當自己的孩子能稱某些要人為叔叔伯伯的時候。

就像洪晃的張大小姐,別人去秘書處是說“拜訪王領導”,那個小丫頭片子是“我找王伯伯”。

05

結語

這篇文章,本來是隻想寫一下關於“教育”對下一代的影響的,結果一下子沒有收住手,把關於階層分級的很多事兒都洋洋灑灑的談了一邊。

但也因為是隨興所至,所以文章中多有紕漏,還望讀者萬請多多擔待,多多批評。

隻是,這篇文章真的就那麽負能量麽?不盡然,因為我堅信,每個人這一生,一定都有能夠突破平衡打破階級的機會和運氣的,一定有的。

就像每個城市每個地方每個行業都分分鍾鍾有新貴湧現一般,這也是為何我每次給中產階級看命格時,一定優先找貴人和貴運,它們太重要了。

最後,送一首小有跌份的歌曲,歌曲雖然用詞粗俗,但是其中一段我卻極為歡喜:

我和你一樣出生也沒有含金湯匙,和你一樣我也買不起該死的房子,和你一樣沒錢哭喪著像辦喪事,有多少人為了錢做了肮髒事,Dirty Dirty Job到底可不可以呀,金錢的流向全部到我這裏這裏吧。

你幹嘛要去嫉妒那些富二代,你就管好你手上的那副撲克牌,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可想而知隻會怨天尤人的人全部有病,我現在所有一切都是靠我自己拚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