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新中國是有計劃地進行建設的!

(2018-06-21 05:46:44) 下一個

新中國是有計劃地進行建設的!

 

 

 

新中國是有計劃地腳踏實地地一步一個腳印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  不是靠"模石頭"胡亂碰運氣胡來的。  更不是白日做夢意想天開忽悠人民的。而是一切為人民服務實實在在落實到每一個人的,  讓能幹活的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大小不問能力參加各自不同的勞動,  不能勞動的實行"五保"確保每一個人的生存權利,  因此社會上看不到一個流浪漢,  更看不到一個要飯的。如此之大國如此多人口就憑這些還不能感動天地?!

中國在封建社會五千年的封建皇權統治下,廣大農民一直是在地主壓迫下,生產力低下,不斷的農民起義,反央了階級鬥爭,人民要求解放改革的願望,百年前中國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甲午中日戰爭,滿清失敗不平等條約,鴉片戰爭八國聯軍燒毀中國圓明園,割地賠賞不平等條約,國民黨蔣介石維護三座大山對工農的壓迫,腐敗一切為私,鎮壓屠殺進步人士,攘外必先安內,不抵抗政策,使中國丟了東三省,華北淪陷,近百年中國的近代史就是一個血淚的屈辱史。

是毛澤東時代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開創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五千年來沒有過的新時代,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是一代人無私奉獻的核心,既創建了一個精神文明社會,又在勞動人民為自己為國家煥發的社會主義建設熱情中,促進了生產建設大發展,那是共同建設國家,共同發展。(而不是一心為私,貪汙腐敗為發財,不顧一切,破壞資源毒奶假酒。)。毛澤東時代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時代,他扭轉了中國近百年來弱肉強食的屈辱史,毛澤東在沒有兩彈一星的共和國剛成立之初,抗美援朝就打敗了頭號美帝國主義,又在援越抗美再次打敗了美帝國主義,

 實現了中國的工業化,創造了國防鋼鐵石油重工業基礎的中國,創造了具有兩彈一星航天工業的中國! 創造了一代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中國騰飛的基礎!

多年來,反對社會主義,反對共產黨,國內外分裂複辟勢力,被推翻的剝削階級複辟勢力,對毛澤東時代的造謠汙蔑,誤導青少年一代,企圖把中國拉回那三座大山的舊時代。鐵的事實將無情的不斷粉碎他們的謊言,任何反毛者,在人民的力量麵前,必將以失敗而告終!

 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麵對的是一窮二白,極端落後的工業基礎,當時,我國工業總產值140億元,工業產品中鋼15.8萬噸,原油12萬噸,原煤3200萬噸,發電量43億千瓦時,水泥66萬噸。與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比,這是何等貧窮的一窮二白,如果要罵就罵那萬惡的蔣介石舊社會,舊製度,留下的爛攤子,中國工業要落後100餘年!我們要記住恩人毛澤東,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解放後國內生產總值的大幅度增長。國內生產總值(GDP)是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國民經濟核算體係即SNA核算方法中的重要指標。我國改革開放後,為便於進行國際比較也使用這一指標,對過去的GDP則從國民生產淨值中推算出來。根據張風波主編的《中國宏觀經濟結構與政策》一書推算的結果,我國的GDPl952年為680.9億元,到1978年增加為3 488.6億元,增長4.12倍,年均增長6.5%。這樣的經濟增長速度不僅在我國是史無前例的,而且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見,遠遠超出了戰後世界GDP每年平均增長的速度。世界銀行提供的資料表明,GDP世界年均增長速度在五六十年代為4.8%,70年代為3.4%,80年代為2.9%,其中屬於發達國家的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增長率60年代為4.9%,70年代為3.2%,80年代為2.6%,都比我國改革開放前30年的增長速度低得多。而且我國在那30年還包括了3年困難時期生產一度絕對下降的情況,如果隻看正常年景其增長速度就更高,即按可比價格計算我國GDP的年均增長速度,1953—1957年的“一五”時期為8.88%,1958—1960年大躍進時期為9.19%,1963~1965年經濟調整時期為14.5%,1966~1978年的“文革”及其後的兩年為6.62%。值得注意的足,即使在1966~1978年期間,GDP的年均增長速度隻有6.62%,但仍比同期世界各發達國家的發展速度高出許多,如同期美國為3.4%、西德為3.4%、加拿大為4.6%,隻有日本高.為7.3%。

毛澤東時代的經濟非但不“崩潰”,事實比世界列強發展還要快!

毛澤東從那時起,為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完成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曆史性跨越,就成為毛澤東執著追求的目標。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簡介: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一部分,主要是對全國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係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第一個五年計劃

  “一五”計劃,是指我國從1953年到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它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誌主持製定的。

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要求,“一五”計劃所確定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製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社會主義的軌道,以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一五”計劃時期,我國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基本完成。計劃所規定的各項建設任務,主要依靠我國人民的力量,加上當時蘇聯等國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勝利完成,使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基本確定。在整個國民收入中,國營經濟、合作經濟和公私合營經濟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內完成基本建設投資總額550億元,新增固定資產460.5億元,相當於1952年底全國擁有的固定資產總值的1.9倍。595個大中型工程建成投產,初步鋪開我國工業布局的骨架;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128.6%,五年合計鋼產量1656萬噸,等於舊中國從1900年到1948年49年問鋼的總產量760萬噸的218%,煤產量達到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產業結構發生新的變化,在工業總產值中,工業產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業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糧食產量達到3901億斤,棉花產量達到3280萬擔,都超額完成計劃。

 

第二個五年計劃

 
1956年9月召開的黨的“八大”正式通過由周恩來主持編製的《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建議》明確規定了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一)繼續進行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建設,推進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鞏固基礎;(二)繼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鞏固和擴大集體所有製和全民所有製;(三)在發展基本建設和繼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工業、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相應發展運輸業和商業;(四)努力培養建設人才,加強科學研究工作,以適應社會主義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五)在工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增強國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建議》從1958年到1962年五年內的主要指標是:工業產值增長一倍左右,農業總產值增長35%,鋼產量1962年達到1060萬噸到1200萬噸,基本建設投資占全部財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時期的35%增長到40%左右,基本建設投資總額比“一五”時期增長一倍左右,職工和農民的平均收入增長25%到30%。

 

第三個五年計劃

1966年到1970年是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三個五年計劃時期。“三五”計劃是從1964年初開始研究和編製的。其中內容比較詳盡的計劃方案有兩個:一個是國家計委會提出的經1964年5月中央工作會議討論並原則同意的《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1970年)的初步設想》(匯報提綱),另一個是1965年9月國家計委擬定的並經中央討論基本同意的《關於第三個五年計劃安排情況的匯報提綱》。

《初步設想》確定的“三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按照農輕重的順序進行安排的:(1)大力發展農業,按不同的標準基本上解決人民的吃穿用問題;(2)適當加強國防建設努力突破簡短技術;(3)與支援農業和加強國防相適應,加強基礎工業,繼續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品種,增加產量,使我國國民經濟建設進一步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相應發展交通運輸業、商業、文化、教育、科學研究事業,使國民經濟有重點、按比例地發展。

 依據中共中央提出的“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戰略方針,1965年9月初國家計委重新草擬了《關於第三個五年計劃安排情況的匯報提綱》,明確提出:“三五”計劃必須立足於戰爭,從準備大打、早打出發,積極備戰,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

  按照《匯報提綱》的要求,“三五”計劃期間各主要經濟指標都完成了計劃。其中,工農業總產值超額16.2-14.1%完成了計劃,農業總產值超額2.2%,工業總產值超額21.1%,新增主要產品能力:煤炭開采6806萬噸,發電機組存量860.4萬千瓦,石油開采2777萬噸,煉鋼652.7萬噸,鐵礦開采3590.1萬噸,合成氨244.4萬噸,化肥204.16萬噸,水泥1533萬噸,塑料18.7萬噸,棉紡錠322萬噸,化學纖維1.23萬噸,新建鐵路交付營業裏程3894公裏,新建公路31223公裏,沿海港口吞吐能力1191萬噸。

 

第四個五年計劃

 “四五”計劃於1970年開始進行編製。2月15日至3月21日國務院召開全國計劃工作會議,製定1970年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會上研究、討論、製定了《第四個五年計劃綱要(草案)》。同年9月,在黨的九屆二中全會上曾作為參考文件印發。1971年3月,中共中央在批轉1971年計劃時,《“四五”計劃綱要(草案)》的部分指標也作為附件下發。

 第四個五年計劃期間的主要經濟指標:《綱要(草案)》規定,工農業總產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2.5%,五年合計國家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1300億元,1975年糧食產量達到6000-6500億斤,棉花6500-7000萬擔,鋼3500-4000萬噸,原煤4-4.3億噸,發電量2000-2200億度,鐵路貨運量9-10億噸。

 1973年7月國家計委擬訂了《第四個五年計劃綱要(修正草案)》。《修正草案》對主要經濟指標進行了調整,不少指標有所壓縮,鋼產量下調到3200-3500萬噸,後又調到3000萬噸。1972、1973兩年國民經濟形勢有所好轉,1973年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都完成和突破了計劃,並且是“一五”計劃以來經濟增長最快的一年。

 這1975年是“四五”計劃的最後一年,按照《修正草案》規定的1975年指標要求來檢查計劃執行的結果是:工農業總產值完成計劃的101.7%,其中農業完成104.5%,工業完成100.6%。主要產品產量完成的結果是:糧食103.5%,棉花96.5%,鋼79.7%,原煤109.5%,原油110.1%,發電量103.1%,棉紗96.8%,鐵路貨運量98.7%,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完成101.6%,財政收入完成98%。

中國大多數人民深深懷念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領袖毛澤東 ,深深懷念一個以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為舞台的毛澤東,中國大多數人民有目共睹毛澤東為中華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創造了數不盡的偉大作品: 一個曾經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中國共產黨,一個曾經是為人民服務的子弟兵中國人民解放軍,  一個名叫《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世界大國,創造培養了實現四個現代化雄厚政治技術人才的中國, 創造了具有兩彈一星航天工業的新中國,創造了國防鋼鐵石油重工業基礎的中國, 創造了曾經是擁有無數國有企業成為中國基礎工業的中國,創造了曾經的中國人民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又能繼續讓中國騰飛的堅實基礎的新中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