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73·溫馨小家

(2017-04-01 17:43:33) 下一個

小靖已經十一歲,小強也已八歲,小男孩長到這麽大,正是最淘氣的時候,也是穿衣服最費的時候,瞧那褲子,剛穿上沒多久,膝蓋上不知怎的就冒出了兩個大洞!那年月,布票是最金貴的,可不能破了就換新的,提倡的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為了節省布票又能省點買衣服的錢,我們就設法托人從上海買了一台“蝴蝶牌”縫紉機,這是當時名牌貨,也是家中購的又一個大件。先按說明書把縫紉機裝配好後,下班回家無事時就學踩縫紉機,還要學會調節、維護。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沒多時,兩個人都學會了。接著第一步就是縫補衣褲,等熟練後就要自己學做衣服了。先去書店買了兩本“服裝裁剪法”,裏麵的服裝式樣都是比較簡單的“學生裝”之類,說是簡單,但對我們初學者來說也並不簡單,先從容易做的褲子開始,我看著圖比劃著,在布料上一點點劃線,一點點裁剪,勇華則按照書上的提示,一步步縫製。當第一條自己做的褲子從縫紉機上取下來時,成功的歡樂,著實讓我們興奮了好一陣子。從此兩個孩子的褲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做的了,膝蓋上有了破洞,當然也是自己補。做上衣可沒那容易了,不敢直接在布料上試驗,先在舊報紙上劃線、剪裁,試幾次都沒成功,隻好作罷。一次去上海出差,在書店裏看到了有服裝裁剪的紙樣,那紙樣是印在牛皮紙上的,有各種類型的服裝,每種服裝都按尺寸大小在紙樣上印了好幾條線,隻要按所需的線剪下來,放在布料上,依葫蘆劃線,剪裁,再根據標示的虛線縫製,衣服就可大功告成!上海人就是精明!這種紙樣在當時大受歡迎,買的人很多,我也一下子買了好幾套。為後來自己做上衣,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衣服會做了,其他被套、沙發套等等,更是不在話下。從此,每到夜晚或假日,從我們的小屋裏就會不時傳出“噠……”的縫紉機聲,唱著勤儉,唱著歡樂,唱著四口之家的幸福,溫馨而甜美。

後來,勇華又來了雅興:要學繡花!說是要親自繡兩對枕頭套,以增添我們的床頭的色彩,這當然是好事。於是我就想方設法為她作好“後勤保障”。先是趁出差的機會,到上海城隍廟去買了兩副刺繡用的“繃子”。那是一種用雙層竹圈製成的架子,用以撐緊繡花的料子的,又買了許多支各色絲線,以備選用。繡花的圖案則是她從同事處借來的,我就用複寫紙輕輕地將圖案描畫到“的確涼”布料上,她就可以慢慢地繡了。繡花可是件細活,必須靜下心來幹,每天下班回來,先忙家務,忙備課,忙批改作業,還要忙屋前的菜地,好在學校離家很近,是前後院,步行大約隻需十分鍾左右,省去了不少路途上的時間,這就為幹副業創造了條件。那年月,我們家還沒有電視機,吃過晚飯後,在小營院子裏散步個把小時,等把作業批改完,她便坐下來在燈下開始繡花,我則有時踩縫紉機縫補,有時看書、寫東西,兩個孩子就在一旁或做作業,或玩積木,一派悠閑平和的生活,倒也十分滿足。

 

創作組終於配齊了成員,有搞劇本創作的,有搞曲藝創作的,還有編舞的、作曲的、寫歌詞的,共九人,象模象樣了。按理說應該好好研究一下創作問題,可當時的現實是政治運動不斷。年底剛計劃下部隊去,74年初就掀起了“批林批孔”運動,緊接著又投入了“反擊右傾翻案風的“戰鬥”。創作組幾乎成了批判稿件寫作組,出“專刊”搞宣傳,任務都落在創作組肩上。其實也不怪,自從文化大革命以來,文藝舞台除了八個樣板戲之外,可以說是“萬馬齊喑”,哪裏還需要搞什麽創作?文工團當時的主要任務是全力排練好、演出好樣板戲《紅燈記》,演員們都有演出任務,隻有創作組的“筆杆子們”閑著,自然理應擔起批判重任。

這樣也好,除了上班的八小時之外,就可以回家多分擔些家務,也好讓勇華肩膀上稍微輕鬆一些,這是多年來難得的機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