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亂談三部曲之三》 (時評溯源2016.01)
(作者注:在特朗普力推新政,世界政治經濟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的今天,發一些以前的“老時評”。時間雖有些久遠,但更能看出另外一些意味。)
中國是製造業大國,中國是“世界工廠”,中國是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一百多個大項,不計其數的小項,大半都能自給自足,至少是沒放棄發展的潛力。那,其他這麽多大國強國,包括世界領袖美國,為什麽都沒有做到,中國之所以能做到的原因又在哪裏?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隨便一個省拿出來,麵積、人口、實力都抵得上一個中等國家。打個不恰當的比喻,中國可以看做一個由各省組成的,像歐盟那樣的“經濟聯盟”,相互之間早就實現了“國際分工”、早就實現了“自由貿易”、早就實現了“零關稅”、早就實現了“申根協議”,並且始終有一個強有力的機構在掌控發展方向,其他國家還在苦苦追求的終極理想,中國已經享受多年矣。這樣,就極大優化了各省之間的資源配置,大家都可以安心發展自己最擅長的項目,而不必有任何後顧之憂,山西就可以大力發展煤炭,不用花力氣種糧食種棉花,第一省裏沒有那麽多的好耕地,第二不用擔心出糧食的東北、出棉花的新疆哪天會對自己禁運,省民有餓死凍死的危險,東北新疆也同理,不用擔心沒有煤燒,這個不擔心從根本上說,是對國家局勢穩定和國家執政能力的不擔心,既不會隨時崩潰,也不會任由資本胡作非為。當然,中國在經濟布局上也不是一帆風順完美無瑕的,彎路沒少走,看見掙錢的項目,各地一哄而上、盲目投資、重複建設、自相殘殺的事並不少見,多虧了國家的強力調控還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不然的話,好好的布局也早亂成一鍋粥了。
所有的一百多個工業門類,每個小項即使隻開一個工廠,也要有幾萬個之多,小國無論如何是沒法承受的,原因還不僅限於基礎建設和資金勞工的問題,而是因為不是每個產品都像電視、手機、時裝那樣是賺錢的,圖釘、別針、尼龍繩之類小產品,投資和盈利根本不成比例,小國建設了,隻會虧損,不建設,當用到圖釘別針尼龍繩的時候,除了進口別無選擇,一些軟肋就捏在了別人的手裏,這就是做小國在經濟上的悲哀。中國不一樣,十四億人口的大市場,小小圖釘每年也能賣出數億個,一個廠子都不見得夠用,況且作為世界工廠,還要準備支援那些開不起圖釘廠的小國,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門類齊全也是迫不得已,被逼出來的。隨之而來的,就是在基礎設施上的天量投資和數十年的布局積澱,絕非一日之功,任何一個想取代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國家,都要好好掂量一下,想賺錢必須先花錢,自己究竟有沒有那顆金剛鑽。
為什麽“國際分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中國的省際分工,是建立在大一統國家基礎上的,除非解體,不然這個格局就永遠不會變,心可以放在肚子裏。國際聯盟嘛,不是那麽絕對保險的,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沒有誰能夠真正同心同德,也沒有誰會任由別人永遠支配,翻臉不認人的事屢見不鮮。實際上,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國際經濟聯盟不是現在的歐盟,也不是以前的歐洲共同體,更不是東盟、OPEC、北美自貿區之類,而是久已作古的“蘇聯經互會”。托各成員國都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福,沒有資本因素在裏麵作祟,同一個理想,同一個目標,整個經互會真的就好像一個大國家一樣,分工合作已經到了最高境界,效果嘛,當初蘇聯經濟圈能和美國歐洲抗衡不是徒有虛名,就連經互會的外圍合作夥伴,現在天天被國人嘲笑為貧窮落後的朝鮮,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經濟是什麽樣的?那時候被朝鮮嘲笑為貧窮落後恰恰是我們。但是,隨著蘇聯解體,社會主義大家庭不複存在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那些華約和獨聯體的小國才深刻體會到,離開了當初的大環境,自己畸形單一的經濟體係是多麽不堪一擊,不是有吃沒穿,就是有穿沒吃,離開被人敲竹杠的進口就沒法活,幾十年都不能恢複元氣。漫說小國,就是俄羅斯這樣的大國又怎麽樣?把軍工基地留在了烏克蘭,把航天基地留在了哈薩克斯坦,現在發動機都沒法好好造了,發射個衛星還得去外國。也怪當初蘇聯太自信了,對自己千秋萬代一統江山沒有任何懷疑,但凡有一點戒心,也不至於落得如此結局。在這個前車之鑒下,TPP、TTIP所宣揚的“國際體係、國際分工”,即使做到了極致,也不過和中國的現狀一樣,別說還根本不可能做到,小國隻能在大國的定位之下,做一顆“國際螺絲釘”,哪裏需要哪裏擰,這究竟是良藥還是毒藥,需要動動腦子去權衡一下,把未來的發展前程完全交給別人掌握,真的靠得住嗎?中國人能夠不擔心,那是不是所有人也都可以?國家的命脈,尤其是經濟體係,要放棄什麽很容易,但是要重新恢複什麽,那絕對是個漫長痛苦的過程,中國自己就有親身體會。
那些吵吵著要藏獨疆獨的人們,在憧憬當家作主的快感之前,還是好好想想離開了中國這個後盾,自己的衣食住行該怎麽去解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