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的掘墓人
仕農工商,人類最為久遠的幾個行業,綿延不絕數千年,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那麽隨著人類社會的飛速進步,這些行業的前途如何?
“仕”這一行大概算最高枕無憂的,隻要國家和階級還存在,就必須要有治理的人,仕子和仕途就必須要有人去做去走。“工”也沒問題,以後的人們眼光越來越高、越來越挑剔,使的用的就必須做得精益求精,基本沒什麽東西是在家裏能搞得定的,工業大有可為。“農”就說不太好了,如果科技進步到吃的喝的也能在工廠裏一堆堆生產出來,種田就沒必要再維持,不過看樣子,幾百年內,恐怕還是離不了的。
至於“商”,可以斷定,這是一個即將消亡的行業,大勢所趨,無可挽回,並且速度,還要比人們想象的快得多。
為什麽呢?從根本上說,商業是社會落後的產物,是為了彌補社會缺陷不得不出現的這麽個行業。這個落後,大致是兩點:信息的落後和物流的落後。信息的落後,說的是古代傳播手段的狹隘和低速,使得人們根本無從、至少很難去了解生活半徑之外的商品信息。比如菜刀,千年以來也隻出了兩個品牌:王麻子和張小泉,一個製作菜刀的小作坊,即便質量再好,怎麽讓自己的產品天下皆知,靠自己推銷打廣告嗎?恐怕得先折騰倒閉了。物流的落後,說的是古代交通運輸的昂貴和不便,限製了人們獲取產品的自由度。除了大富豪,不能想象誰為了吃條火腿,能千裏迢迢特地跑到金華去,同樣,火腿商鋪也不能為了一個客戶,就親自把火腿送到大西北,反正那種火腿的價格,是沒幾個人吃得起了。
商業的出現,正好彌補了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這段空白,使生產者和消費者,都能用少得多的代價來實現自己的目的。就像電腦中的CPU和硬盤,一個速度太快,一個速度太慢,兩者匹配不起來,好比飛馳的高鐵,不停下來就不能上下人,總停,又顯不出速度的優勢,怎麽辦?就要用緩存和內存這種速度逐漸降低的部件居中做連接,有時一級緩存還不夠用,要加好幾級才行(請原諒,這一段有些不親民,但絕非在這裏故意賣弄,三句話不離本行而已)。商業的一級批發、二級批發、零售鋪麵……就是這若幹級的緩存,從事商業的人們,也從中賺取了不菲的利潤,養活了不菲的人口。這本不完全是壞事,不然也不會幾千年而不易,但是,這種寄生在社會弊端上的行業,終究不會始終延續下去的,如果社會不再落後了,情況又會怎樣?
有人說,是淘寶和網購終結了傳統商業的存在,依我看,把這麽巨大的一項社會功能的變革,統統算在馬老板一個人頭上,第一是太冤枉他了,第二是太抬舉他了。網購,隻是把顯性的商業變成隱性的商業,把看得見的商店變成看不見的網店,把原來的店員變成現在的電商,而商業的模式,有什麽根本的變化嗎?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是不是還必須有這麽個“緩衝層”?網購之於傳統商業,往大了說是“李代桃僵”或“偷梁換柱”,還遠遠達不到“釜底抽薪”的層次。
那,真正的商業終結者和掘墓人,究竟是誰呢?
說來簡單,那就是不怎麽被人們重視的“工業4.0”計劃,也就是未來工業生產的網絡化、智能化和個性化。今後,借助強大的信息工具和數據分析,產品不但是在流通的時候要用到網絡,而且從生產的時候就已經上網了,依照不同用戶的不同需要,按需生產、按需消費,沒有庫存、沒有積壓、沒有浪費、更不需要任何中間環節,出了工廠,直接送到用戶手裏,還沒準大到汽車、小到糖果,任何一件產品上,都必須印上客戶的名字以彰顯貨真價實。這樣的模式裏生產出來的產品,除了定製它的客戶,還能賣給誰?商店和網店還什麽用處呢?整個商業還有什麽用處呢?況且隨著移動互聯、物聯網、智能機器人、3D打印等一批配套新技術的迅速成熟,這個4.0模式不出幾十年,肯定會成本大大降低,走入普羅大眾的千家萬戶,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商業滅亡的那一天為期不遠矣。
對了,即使是工業4.0,人們也不可能為了一件產品,就自己大老遠到工廠取貨吧,那不是又回到了遠古時代?商店是否還能有點用?這個嘛,要是所有商店都自願改行做快遞,想來是沒有多少人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