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社會的節奏

(2017-01-10 21:20:29) 下一個

社會的節奏

“中國的傳統文化要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裏徹底斷送了!”,億萬人這樣無助地悲呼。的確,那些象征著中國最輝煌時代的文化符號:京劇、國畫、書法、節日、民樂、茶藝……凡此種種,無一不在現代化的大潮中被衝得七零八落,麵對韓劇、大片、時尚、絢麗沒有半點還手之力,一句“振興民族傳統文化”的口號,也隻是杯水車薪,洪流中的一葉小舟而已。
為什麽傳統文化能流傳百年千年,卻熬不過眼下這短短的幾十年?
每個場合、每個情景,都有自己的節奏,文化藝術,隻有與其相匹配,才能稱作是藝術。否則,許多不合拍的震動疊加在一起,至少在物理上隻能稱作噪音了。宮廷大會歌舞升平,如果不跳霓裳羽衣而是吟上一段風蕭蕭兮易水寒,豈不大煞風景?兩軍對陣金戈鐵馬,如果不唱大風起兮雲飛揚而是來上一曲玉樹後庭花,也屬不倫不類。上帝的歸上帝,真主的歸真主,來不得半點乾坤大挪移的。
傳統文化,展現的正是農業文明舒緩悠揚的節奏,千百年,從未曾改變,直到我們自己這一代。至少,我們小的時候,聽著京韻大鼓天津時調,還會覺得那麽地有味道、那麽地聽得入耳,而我們的孩子呢?連搖滾說唱都過時了,現在人家喜歡的是韓流組合,江南style。為何,區區一代人之間的差距,竟然比從前的幾十代人還要大?
很簡單,正是在這一代人之間,經曆了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徹底轉變,社會的節奏、文化的節奏自然也就大不相同了。
把眼光從懷念傳統的悲天憫人中移開,看看外麵的世界,也會驚異地看到,無論東西方,其實並沒什麽不同。西方人提起經典來,文學,還是離不開莎士比亞、狄更斯、塞萬提斯;音樂,還是離不開貝多芬、施特勞斯、威爾第、巴赫;雕塑,還是離不開米開朗琪羅。那些不朽的文字,年複一年在書店裏被人們誦讀,那些不朽的旋律,年複一年在金色大廳裏被人們奏響。人們不禁要問:幾百年了,大師的後人們究竟在做什麽?
幾百年了,我們還是看著那時候的四大名著、看著那時候的四大喜劇四大悲劇,還是唱著關漢卿王實甫的戲詞、演著貝多芬施特勞斯的曲拍,大師之後,也許再無大師。我們的內心,其實很想去迎合那種舒緩悠揚的節奏,但是,前進中的世界,會毫不留情地擯棄與自身不合拍的一切事物。喧囂浮躁的社會,真能孕育出古老年代的精致奢華嗎?習慣了可樂的爽快,還有必要去細細品嚐清茶的芬芳嗎?
我們的惋惜和挽救,想來並不能改變什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也許西方的斷層,還比我們來得更早。傳統文化、古典藝術,隻能像那輝煌的金色大廳一樣,成為歲月的展品,甚至歲月的祭品,但無論如何,是再也不能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了,痛惜之外,還是痛惜!
嗚呼哀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blackhorse王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綠袖清風' 的評論 : 這是大勢,不是哪個人能輕易改變的
綠袖清風 回複 悄悄話 剛從歐洲旅行回來,深有同痛同感!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