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買車中的邏輯》

(2017-01-06 22:59:19) 下一個

很多華人朋友喜歡買新車,這當然是激動人心的舉動。可是,它有一個前提:要覺得這錢花的值了!

從經濟角度上討論,買新車和還房貸是一樣的邏輯:假如六十萬買下的房子,其中貸款五十萬,若按三十年結清的原則,那麽貸款來的五十萬本金的走向和貸款五十萬利息的走向正好相反。也就是說,貸款後的第一年,本金隻挪動了一丁點兒,絕大部分付的是利息;到了第三十年的時候,基本上付的都是本金,利息變成了一丁點兒。算算當初買房的價格,說不定最終的付款遠遠超過了一百萬。商業上這種模式的建立自然是為了增加利潤的概率,減少貸款人的損失度。然而大部分損失的風險和負擔落落大方地移植到了借貸人的身上。

汽車的原理也是如此,同出一轍。

剛星光燦爛地把四萬元奉獻給車行,抬腿蹬出一毫米,這車的身價立馬掉五千以上。第二年至少減去一萬。等到第三年的時候,基本上一半的價值沒了,這還是在瞪著雙眼精心保養之下的寶貝呢。等價地說,是不是在辛辛苦苦地為自己減年薪?三年之後,每年車價遞減的速度會越來越緩慢,這時候名牌與否才見真諦。按此邏輯,買二手車應該是最合適的了?不全是!如果一個人總惦記著省事、開新車的話,最好的辦法是租車。因為任何原裝部件的壽命都是短暫的,尤其是輪胎。在部件七零八落之前將車還回車行,另租一輛新車再招搖三年,應該是最劃得來的買賣!

在整個汽車行業中,賺錢的不是賣二手車,而是新車。人們總以為新車的原裝部件牢不可破,實際上是最耐不住性格的,動不動就出毛病。這也是為什麽有些廠家隻負責三年4萬裏程數或者是四年5萬裏程數的緣故。

汽車行業投入的研究是可想而知的,研究的目的之一當然是低成本高回報,外加給員工發工資。因此廠家在保修設置的年限上絕對不會是盲目的。當年讀研究生的時候業餘為一家 Mazda 車行賣車,主要是賣給外國留學生。這些買賣說句老實話,賺不到什麽錢,尤其對華人學生,當然也不做賠本買賣的愛好。後來車行把我提拔成試車員的時候才了解到大車行的買賣規則:trade-in 進來的二手車,不管三七二十一由試車員駕駛一圈,然後根據經驗和感受,在表格中填上需要檢查的項目並給出理由。接著修理人員按照表格中的建議將車舉過頭頂檢查,若有必要一定會更換部件。至於像機油之類的小玩意兒不管前車主如何小心翼翼地保養,一律替換成全新的。那麽,試車員是否可以亂開檢查項目或者蒙混過關呢?一般不會,因為這關係到車行貼出二手車的價碼,幾次誤診就請開路開路滴。當二手車該換的換、該新的新之後,車行將這些費用全部攤在買二手車的客戶身上。因此有些二手車的價格誘人不是因為車本身有問題,而是車行沒有貼進太多的本錢造成的。

正是因為汽車廠家砸錢研究的到位,一般新車的零部件到了廠家保修期的裏程數之後不久就會出問題。因此在買賣新車時車行都會向客戶出售額外的保修年份和裏程數。而買賣這個額外保修期和裏程數是很有講究的。就歐洲的 BMW 而言,最好買在八年10萬的裏程數。因為BMW在5萬裏程數左右內部零件或者電子設備會出問題。而修理費用,不管是部件還是人工,都非常昂貴。假設 BMW 在5萬裏程數出問題,那麽10萬裏程數之前也很有可能再出問題。這樣一來,額外付出的保修錢財可以免費修理兩次,一定是賺夠本了。假如汽車部件在6萬裏程數一直沒有出問題的話,那麽很有可能碰上大運一直到8萬也不會出問題,但是絕少能逃過10萬裏程數這個關卡的。因此額外的保修費用修繕一次也不吃虧。最劃不來的是買六年8萬的裏程數,因為一旦BMW挺過6萬裏程數之後,8萬之前基本上是不會出問題的。買在六年8萬裏程數豈不是虧大了?而日本車的情況一般是五年6萬裏程數,還有一檔是八年10萬裏程數。如果自己不想頻繁換車,且每年又開很多裏程的話,最好選擇七年12萬裏程數。因為日本車的部件對裏程數更精確,而10萬裏程數是個大災難,幾個部件通常前後腳出問題,而每修理一次都會重複人工費用。總之,選擇額外保修期的年限還是有點講究的。

那麽,如果汽車出了保修期之後該怎麽辦呢?

一旦汽車出了保修期再出問題的話,一定要問清楚需要替換的零部件。很多時候原汁原味出廠的部件質量遠遠不如市麵上零部件的質量,且保質期也不同。原味出來的不一定提供終身保修,而市麵上的反而能夠提供終身保修,這是否說明市麵上的貨更有能耐、更具魅力?比如,NAPA、O'Reilly Auto Parts、AutoZone等等店裏兜售出來的部件。至於是否一定要到專賣車行去修理完全取決於個人愛好,這往往是心理上的選擇。專賣店的費用一定是遠遠高於其它修車行的,隻是一些人認為專修車行應該更靠譜吧?並非如此,這取決於零部件自己的壽命。前些日我的一輛車出了故障,Lexus 車行的估價是 $1200,還不帶零部件終身保修。可我去的一家專修 Transmission(變速箱)的私人修車行要價 $800,零部件終身保修。一家能把汽車發動機、變速箱隨便拆拆修修的私人車行在技術上一定不會有什麽問題的,對吧?

那麽,去哪兒買二手車更合適呢?

美國任何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專一性,汽車行業更是如此。專賣車行關心的是自己代理品牌車的銷售業績、自己品牌車的服務,對不屬於自己品牌的車是不在乎的。什麽意思呢?如果一家車行是 Toyota 的代售行,那麽他們對銷售 Honda 車是漠不關心的。更何況  trade-in進來的是超低價二手車,本身就已經賺了一筆了。因此,想要買 Toyota 的二手車最好到除了 Toyota 之外的其它車行去買,價格上定能討價還價偷著樂。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層次的問題,比如,在 Toyota 車行中見到 Lexus 或者 BMW,那麽撿到便宜貨的機會會大增。道理很簡單,去 Toyota 買車的人們一般在思想上不會去買超出自己價格的車,因為從口袋裏掏出同樣的錢說不定可以買到全新的 Toyota 車了,為什麽要擠著去買二手車呢?而對於想買 Lexus 或者 BMW 車的人們怎麽會平白無故地跑去 Toyota 場地挖掘這類寶貝呢?

假如斬釘截鐵地認定二手車,那麽就應該事先在周圍同類車行中比較一下、研究一番,至少要了解自己想買的那款車在車行中到底還有多少輛在晃悠。邏輯很簡單,同款的車滿屋子皆是,自然是因為買賣的人才不多造成的,自己又何必著急呢?還有,要大張旗鼓地告訴車行自己滿大街在找汽車,就看誰出的價格更低、待遇更好。不僅如此,還要當著銷售員的麵找其它車行的車,明目張膽地去競爭價格。為什麽要這樣呢?因為買車、買房子對於美國家庭來說是件大事,好不容易自個兒做一回主得要讓銷售員知道、讓車行的經理知道。同時也能夠了解一下銷售員的能力以及在車行中的地位。一般大牌銷售員由於每個月都能銷售一定數量的車,因此更容易在經理麵前得到較低的價格,得益的自然是客戶。

一旦敲定價格,車行的最後一招是財務部門兜售額外保修期。這時候一定要左思右想,猶豫半天地拒絕,讓車行覺得自己特想買,隻是囊中羞澀所致。於是,車行會減去第一次的要價,給出第二次,甚至第三次,也會根據汽車的剩餘價值調整相應的保修年限與價格。值得記住的是歐洲車的額外保修費用遠高於日本車額外保修費用,然而歐洲車、美國車在車禍情況下的安全性要高於日本車,因為當年歐洲車和美國車的鐵皮厚度比日本車至少厚出1毫米。反正隻要沒有簽字,一切均可以和諧的。

總之,買車一定要到大車行去買,因為大車行中的邏輯是有一定道理的,至於能否正確運用完全取決於自己的認識與口袋的深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