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co是我們現在去的最頻繁的地方了,幾乎每個星期都不得不去報到一下,甚至比去華人超市的次數還多。我天生不喜歡購物,連女人最喜歡去的時裝店都不那麽感興趣,就更不要說Costco這種倉儲超市了。我每個星期去Costco都純屬是為了完成任務,如果將來Costco能提供免費送貨到門的服務,那我真的這輩子就再也不想去店裏買東西了。
上周六打開冰箱門,我欣喜的發現冰箱居然還沒全空,如果湊吧湊吧剩下的食品應該還能再撐一個星期。啊哈!太好了,終於可以少跑一次Costco了。但這輕鬆愉悅的心情還沒保持一天半,周日下午先生就告訴我他之前在Costco買的打印機的ink型號不對,需要去Costco退貨,然後再買一盒新的。我堅決表示不願意同行,但架不住先生的軟磨硬泡,無奈之下隻得“屈服”。
周日傍晚Costco的停車場裏仍然是一位難求,大概是快到節日了吧。被疫情憋壞了的人們都有一種“狠狠的”想要把今年的感恩節過足了的勁頭兒,所以像Costco這樣的商店一定是節前最忙的地方。大倉庫裏燈火通明,門口的顧客進進出出熙熙攘攘,退貨櫃台的門外排起了長龍,原本想先退貨的先生臨時改變了主意,決定先進門買了ink再出門退貨。
拿著已經打開了包裝的ink,我和先生從容的走進Costco的大門。因為這次沒有其他的購物計劃,所以進門我們就直奔文具的貨架,拿了正確型號的ink,然後到門口排隊付款。本來非常簡單流暢的“兩部曲”,卻在門口出現了一點小插曲。因為人多,門口所有的付款通道都排起了長隊,先生拿著手中的一件商品從最裏麵的付款通道一直橫向往門口方向遊移,希望能找到一條相對人少的隊伍。我走在先生的前麵也在一邊走一邊幫忙查看隊伍的人數,在經過第三條隊伍的時候,突然發現隊伍中間有位男士抬手跟我打招呼,我第一反應是扭頭看左右兩邊,以為他在向我旁邊的人打招呼。但我身邊沒有其他人,而且他還特意又跟我點了點頭,完全是遇見熟人的架勢。我雖然有點兒二乎,但也下意識的跟他抬了抬手,點了點頭,同時心裏還在想:這是誰呀?因為大家都帶著口罩,還真有點兒認不清,稀裏糊塗的走過去的時候感覺那人還轉頭又看了看我。這時先生從後麵趕上來問我:“那人是誰呀?” “我不認識呀!”我衝口而出。“不認識他跟你打招呼?” “可能是認錯人了吧!” 看著先生疑惑的眼神,我突然意識到,我跟一名陌生男子顯得很熟絡的互相打完招呼後,然後矢口否認認識人家,這怎麽聽著都好像有些“曖昧”的意思。“嘿,我這是招誰惹誰了!”,一邊想著我一邊又回頭看看那個男人的背影,“這誰呀?沒事兒跟我搗亂!”幸好先生也沒刨根問底,否則我還真有可能會“越抹越黑”了。
小小的插曲倒是一帶而過,但到了Costco大門口又出現了狀況,因為手裏有開了封的商品,人家不讓我們出門。我們解釋說是來退貨的,出口的工作人員問我們是怎麽把要退的商品帶進店內的。我說:“就是舉著進去的呀!”那認真負責的工作人員大聲的把入口處的負責人叫過來問,在我們進門的時候是不是看見我們手中的商品了,那人說沒看見。我和先生聽了這話不約而同的互相看看,那意思是說:這人真瞎的可以呀!當然了人家再瞎,我們的問題也不能就此無視。在出示了收據,接受了批評(還真不知道在Costco要退貨的商品不能帶入店內),真誠的道歉之後,我和先生才被“釋放”出來。
從Costco出來,我和先生轉身去退貨的地方排隊。因為人多,Costco的工作人員挨個給退貨的顧客掃碼,這樣等每個人到櫃台前就可以直接退款了。隊伍中每個人要退的商品有多有少,最多的一位是我們身後的一個印度男子,他推了個shopping cart, 裏麵有將近半車的商品,基本上都是開了封,沒有標簽的。工作人員一個接一個的給大家掃碼,到我們身後那個印度人的時候,工作人員讓他自己把每件商品拎起來。一件,兩件,三件,四件,五件。。。我注意到工作人員一邊掃一邊皺眉,再看看印度人手中的商品,一袋開了封還剩少半袋的麥片,一袋開了封還剩一個袋底的杏脯,一袋開了封幹幹癟癟的咖啡。。。終於工作人員在掃完又一個隻剩小半袋的食品,看了看手中儀器的記錄後說:“你這是2018年買的呀,早就過期了。” 印度人聽了之後小聲嘟囔了一句什麽,接著又拎起下一件“吃剩下”的商品。說實話,我隻知道在Costco,掉地下摔碎的西瓜可以退換,還真不知道兩年前買的已經過期的食品也可以退貨,又長見識了。
Costco是我們現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購物商家之一,但對於這個常進常出的大倉庫我們還真是了解的不夠全麵,即不知道要退的商品不能帶進店內,也不知道什麽樣的商品符合退換要求,看樣子還是來的不夠勤,以後得一周來兩次。
- 不好意思,又給你添堵了!前兩天飛鴻傳書到你們村送雞毛信,順便去了趟考思考認錯人了也說不定。哈哈
版權歸節日快樂,無心翻印添堵不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