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從捧著著奶瓶,黑漆漆的小眼睛久久注視著媽媽臉的那刻起,我就印在了他的心裏。從稚嫩的呼喊“媽媽!”,把軟軟的小手放在媽媽的掌心裏,走大街穿小巷時起,我就成了他的依賴。
後來,兒子長大了,從一個醒來就開始說話的話癆變成了現在惜字如金的小男子漢。他在紐約完成了大學和醫學院的八年學習,帶著稚氣又成熟的臉,成為了一名住院醫生。
昨天,兒子從紐約回到了費城給我慶生。生日是在鮮花,賀卡,海鮮大餐和家人們圍攏來的笑臉中渡過的。我想,兒子風塵仆仆趕回了,送了購物卡,請客吃了最貴的海鮮大餐,這份生日禮物足以讓我千分高興,萬分不安。
晚上回家,兒子給了我一個擁抱:“Mom,生日快樂,這是我的生日禮物!”。一封沒有郵票的信,他寫給我的。
上麵是中英文混著寫的,大概意思是感謝媽媽,把他培育成了知道“感恩”別人的品質。帶著這樣的品質去闖世界,他感到無比開心。
無論是領導還是同事都相處的很好,患者也很喜歡他,有些患者還點名要他看病,讓他小有成就感。
看完這些,我鼻子酸了,眼睛有些濕潤。要知道,他還有一張稚氣的臉,頭上頂著年輕人認為的“時尚”發型(這讓我很是不安,擔心沒人找他看病)。
這樣一封轉彎兒誇讚的信,對一個母親來說,是最大的肯定,是金錢買不來的。那一晚,我失眠了,想起了很多早已遺忘在角落裏的往事。。。
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孩子的最好榜樣
“望子成龍”是每家父母都希望實現的夢想。所以就出現了什麽“好學區”,“私立高中”,為的是孩子有好的教育,進好的學校,得到好的收入,過上好的生活。
但卻疏忽了孩子起跑線上最好的教育,是父母自己的言傳身教。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母親,淳樸善良但不是完人,這並不是說我所有時候的言行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凡是自己不希望孩子做的事兒,自己盡量不要做,或背著他做(這點不太好,但是事實)。
教會孩子關心和照顧別人
好的教育來自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比如說,我會提醒他,每一位自己的親人和最好的朋友在生病,生日,或發生了大事兒時,要及時真誠地給予關心或行動上的幫助。
有幾次兒子參加學校的春遊,把自己的零食或水給了忘記帶的同學,自己挨餓和受渴。我聽到後很心疼,但嘴上卻說,兒子做的好!
每次兒子寒暑假回國,我總會叮囑他,再忙也要轉飛機去看望爺爺奶奶,哪怕隻停留一天。
吃大餐(平時隨意)的時候規定孩子要讓長輩先動筷子,有好吃的要先問長輩吃不吃,要知道“孔融讓梨”的行為是最美的。如果孩子這樣做了,即使是我不喜歡吃的東西,也會笑著咽下去,然後馬上表揚他。
教會孩子尊重長輩是為了自己有好下場。
時刻記住“慣子如殺子”的道理
中國的老話兒“慣子如殺子”,說的沒錯。有時候,父母對孩子的疼愛會不自覺地變成溺愛。“孩子,爸媽省吃儉用,全是你的,隻要你好好學習!”,常常聽到這樣愛的表達”。慣出來的小太子在自私的氛圍中長大,既經不起風浪,又不懂報答。有時還會發生兒嫌母醜,嫌家貧的辛酸故事。
記得兒子兩歲大的一天,奶奶和我抱著他在外邊玩耍,給他買了一個雪糕,天有些熱,兒子手上的雪糕在滴答融化,奶奶吃了一口,兒子馬上大哭起來。我拿過雪糕讓奶奶吃了,說是教育孩子,不能自私地吃獨食。
“他才兩歲,你說的他聽不懂的”奶奶心疼地說。
“不懂也要說,能聽懂多少算多少”。我當時心想,語言他聽不懂,起碼我們的動作加上臉部表情,讓他知道他做“壞事兒”了。
讓孩子分擔父母的不容易,讓其成熟
父母每次遇到了艱難時刻,都要向孩子告知,並且清楚地知道,這困境是如何走出來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培養孩子的懂事和感恩。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培育好苗。
不記得哪本兒童心理學的書中讀到,人的世界觀和性格形成是在小學末到初中階段形成的。
待到長大成人,如果做出什麽自私的事,那時的老父母可能會寒心到骨子裏了。再說什麽為時已晚,因為人格早已不可重塑。
無論是夫妻,父母和兒女,朋友間還是同事間,如果都抱著“感恩”,就會少了份抱怨,牢騷和不滿,多了份理解和寬容。
試想,你如果感恩別人,就多了幾分笑臉,做事就會讓人溫暖,關係就自然融洽了許多。這可能也是兒子感受到的益處吧。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要想兒女懂事兒(不指望有多孝心,說話辦事暖心就好)就要在他們小的時候先教會“感恩”,有了“感恩”,就自然跟著“報答”。
兒子長大了的今天,我收獲到他“懂事”了的喜悅。我個人認為,教會孩子“做人”,比“做學問”更重要,因為人的成功很大一部分與做人有關,人做好了,很多機遇就不會丟失,這就是“情商”的一部分。
我已經準備好了把兒子交給未來的兒媳,雖然影子還沒有呢。爭取有一天做個“中國好婆婆”。
歡迎掃描下麵的二維碼,免費訂閱“紫嫣淡染”原創的微信公眾號:燭光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