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嫣淡染

一蓬烏船搖曳了水墨,一抹紫嫣淡染了時光。。。原創的角落
個人資料
紫嫣淡染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和美國女同事們八卦家裏的破事兒

(2017-01-10 07:06:54) 下一個

   來美國二十年了,盡管每換一個單位,都會和美國的同事們相處融洽,並交了“美國貼心好閨蜜”。但是,我還是沒有融入美國的社會,也不感興趣融入。所有的節假日,所有的旅伴兒都還是在“中國圈子”裏。

        剛來美國不長時,耳邊會聽到華人朋友們說“美國人沒有人情味兒”,“美國人不孝敬父母,冷血!”,每每聽到這些評論,我多是立刻點頭讚同。後來,和美國同事們處久了,聊多了, 讀懂了她們的想法。“無情”還是“有情”?請看下麵辦公室裏的八卦故事(人物都是代名)。

      安吉拉,是一位愛笑並且笑聲很好聽的年輕媽媽(剛認識她時,以為她一輩子不會有煩心事呢)。她喜歡每周一必定帶上自己烘焙的小點心供大家品嚐,喜歡做同事們和患者們的“活雷鋒”。她是一位“Very Nice”的好女人。

      有一天上午,辦公室裏傳出了她用杯子重重地墩桌子的聲音,知道她剛剛出去接了電話,“你沒事兒吧,安吉拉?” 我問。

“壞消息!明天婆婆又要來住了,經常來,頭疼!”她的婆婆住在新澤西州,她開車兩小時到兒子家,為了湊熱鬧一起看球賽的。

 “我們中國的媳婦有時不喜歡婆婆,美國的媳婦也一樣嗎?”我笑笑地看著她。

  “她應該在自己家裏看球賽,卻跑到這裏擾亂我們的生活。我老公告訴婆婆:隻-三-天!”她皺著眉頭,把三根手指頭伸到了我鼻子前,好像我就是她的婆婆。接著,她又告訴我,不止她不高興,連她老公自己也不高興,覺得“外人”來了, 不方便了,他們小夫妻把這三天稱作“披薩日”,因為這三天,他們什麽飯也不想做,買披薩。

  “如果是你的媽媽來了,你就不會這樣子了吧?”我又多事兒地問。

  “謝天謝地,他們住在弗羅裏達,遠著呢,來不了”她說這話時才展露出一絲笑意,那麽自然,沒有一點羞愧。我當時在想,這狼心狗肺的女兒是白養了。怪不得她宣布這輩子不會再要孩子了。有一天,她告訴我們,昨晚做了個噩夢: 她懷孕了。早上說給老公聽時,得到的回答是“千萬別嚇我!”。

     蘇珊,一位寵愛孩子出了名的媽媽(我以前以為,隻有中國的家長疼愛孩子),好吃好穿,都不屬於她自己,因為她有一對上初中的寶貝兒女。她的辦公桌和牆上,鋪天蓋地的都是孩子們的照片。她每天都會和老師用電話,郵件來討論孩子們在校的每件小事兒,我已司空見慣。並且她經常要求變換工作時間,為的是參加孩子們的學校活動。能看得出來,她的愛都給了她的孩子們。

      有一天,她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走進了辦公室,大家七嘴八舌地圍住了她,最後搞明白了:她近七旬的老媽媽心髒病在住院搶救,於是,我們每個人都給了她擁抱。因為我和她是"辦公鄰居”,平時交流的就自然比別人多些。過了一會兒,待她心情略有平靜,我拉著她的雙手,望著那雙淚眼,和她有了下麵的對話:

   “蘇珊,你媽媽住哪兒?”我以前和她聊天時聽到過,忘記了。

    “她在印第安那州,開車到那裏要八個半小時,我已經7年沒看到她了”她抽泣著。。蘇珊的父母離婚多年,母親和小姨在一起生活。

     “那你趕緊請假,飛過去看她吧”我以為這是個及時的好建議。

      “不,我的假期需要用在老公和孩子們的自駕遊上,我還是天天給她打電話吧,直到她平安了”。她的回答,讓我非常意外。七年未見!心裏一緊。因為我知道,我們醫院每年給雇員一個月的假期。她完全可以為老媽媽花上一周的假期去探訪老人家,她卻不舍。我和老公每年都會遠隔重洋,千裏迢迢地回國去看公婆(我的父母早已故去)。

“蘇珊,你這麽不放心你的媽媽,那就動員她過來和你一起住吧”我又有了新建議。如果是我們中國女兒,估計大多數都會這麽做的。

 “那是絕對不可以的,她和我們不是一家人,怎麽可以住在一起呢?不止是我,家人們也會反對的”。她神情嚴肅地答道。

  “那麽這樣吧,把老媽媽的房子賣掉,再用這筆錢,在你家附近買個房子,你就可以經常去探望她了,也免去了那份牽掛。”我是按照我們中國傳統的思維,在認真地替她出主意。

   “也是不行的,我要為我的家人花時間,如果我常常往媽媽那裏跑,老公肯定會不高興,我也不會這麽做的,家庭第一,孩子老公是我的家庭。”

    我們的這番溫情對話的最後,變成了“冷情”對話了。我的心底泛起陣陣寒意,沉默了。而周圍聽到我們對話的同事們都紛紛表示讚成蘇珊的想法,這讓我很是吃驚,我以為會有不同的聲音呢。

       琳達,她是我的好閨蜜,一位中年的德裔美國人,苗條廋高,喜歡運動和旅遊(已遊過32個國家)。我們之間無話不談,一起去開會,一起去吃午飯,一起去ZUMBA班。。。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直到現在,我已經離開那裏三年了,我們還是經常在周末煲電話粥。

     她和丈夫烏迪甜的很膩。同事們有個習慣,常常把家裏“好吃的”帶到醫院科室裏分享,那時候,她總是小心翼翼地打包一點兒,嘴裏喃喃道“給我的寶貝烏迪嚐嚐”。而她的寶貝烏迪也常常會在周五下班前,笑眯眯地出現在了我們的休息室裏,接琳達出去吃飯。這對兒老夫妻結婚已經三十年了,感情仍像談戀愛般甜蜜,讓人羨慕。

 

       他們自己沒有生孩子。二十多年前,夫妻跑到泰國去領養了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兒,女孩兒剛來美時,因語言不通,食物不習慣,經常哭鬧和生病。夫妻倆急了,坐下來商量對策。他們決定一個人工作,另外一個負責在家全職照顧養女:調整她的飲食和教育。琳達不喜歡做家務,於是,丈夫烏迪便辭掉了工程師的工作,做起了“家庭夫男”,這一做就是二十多年(夠有情的吧?)。琳達從未在言談中流露出半點兒瞧不起的語氣,倒是口口聲聲稱他“寶貝烏迪”。這樣一個對不能掙錢的老公很尊重,對不是自己親生的女兒很慈愛的女人,你能不豎起拇指點讚嗎?應該稱得上超級善良了吧,可是。。。

       “琳達,周四就是聖誕節了,有什麽計劃?”我問她。

        “去紐約,媽媽家”她答道。

        “周五休一天,就是一個長周末,住在紐約,可以在那裏好好玩兒了”我是滿臉的羨慕,因為我每每想在紐約多逗留些時間,都是因為舍不得酒店住宿費,當天回費城了。

         “我結婚二十幾年,從未在媽媽家過夜,因為烏迪不喜歡住那裏”她回答得很自然。我詫異地望著她,微張著口,半天說不出話來。如果是我,老公不喜歡的話,他自己回家就好了,或者軟硬兼施地逼著他住下來。

         我和琳達聊天,常常聽到她在我耳邊抱怨,媽媽探訪她的時候,總是走到她房間,不說話地望著她,讓她感到很不舒服;或者大家在廳裏看電視,媽媽就好奇地推她的胳膊“琳達,睡著了嗎?”;當屋裏稍稍安靜了一會兒,媽媽就開始喊:“琳達,你在幹嘛?”。。。。。。

         她告訴我,她最大的煩惱是媽媽到她家裏來“騷擾”她,所以她隔段時間去看看她,免得媽媽來做客。

         琳達如果不對著我發這些沒人味兒的牢騷,我就會把她看成“道德模範”了:她會每年帶著領養的孩子去泰國一星期看望女兒的生父母。為領養的女兒付出的細節總是讓我感動:情,舍得為女兒,錢,舍得為女兒,時間,舍得為女兒。可是 ,對養育自己的父母的態度卻讓人百般不解,從我們的美國同事們的八卦聊天中知道,他們都認為,這是“正常”,因為女兒是家人。

父母的金錢,情感,時間的付出,辛辛苦苦將孩子們拉扯大了,換做我們這些老一代中國子女,心裏滿滿的都是想對父母盡最大能力地孝敬和報答。

       我告訴琳達,我每年的假期都用在了回國看望公婆,哪裏都不去,搬個小板凳在樹蔭下陪老人家聊天。換回的也是琳達的一臉驚訝。

       

      從我的美國同事們眼中看到,老公和孩子才是他們的家人。父母不是家人,他們的家人才值得他們的付出。

       說實話,作為一個有著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孝女情結的我,真的不能接受,這是怎樣一種想法。經過一段時間的琢磨,我給自己的答複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她們不是“無情”,是把自己的“情”用在了老公和孩子的身上。然而,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奉獻的是母親,這是我們中國人眼裏最該報答的女性,卻被冷落到了一邊。這一點,是我感到最不舒服的。

      上麵這幾段對話,不代表所有的中國和美國女人看待“情”的觀點,隻是我們中美女同事們之間的八卦,她們的想法我不理解;我的想法,她們也不理解。我想,這也許就是地域文化的差異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注冊很麻煩 回複 悄悄話 不知道這些老美這麽對待自己的父母不怕報應?
Attracted 回複 悄悄話 這是我最不喜歡美國的地方。許多老人很孤獨, 一生重病就想快點死。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