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十三、四兒子對話,慣用的“陳述句”越來越不管用了!“這本小說很經典,今晚讀30分鍾,寫個讀後感。”小學時,他們會得意地呈現他們的作品。現在他們會反問我:“為什麽讀這本小說?”;“為什麽30分鍾要用在讀小說上?”
當我把“陳述句”變成“疑問句” ,“今晚30分鍾閱讀時間裏,你要讀哪一本書呢?”;“XXX”。“你為什麽要讀這本書呢?”,此時,兒子居然說出我最想聽的陳述句:“這是一本經典書,我想看看作者是怎樣寫故事的,並將故事結構化。”
晚上8點30,吹號時間到了!兒子們還繼續玩遊戲。我著急,喊“8:30了!該吹號了!”兩個兒子鎮定地看我一眼,冷靜地說:“媽媽,我們會安排好自己的時間的。”然後低頭繼續,還嘻嘻哈哈的,把我晾在一邊。
後來,我改成疑問句:“兒子,你們計劃什麽時候吹號呀?” 他們看看表,用陳述句回答“10:00吧!”。“10點?要睡覺了!會不會影響到別人呢?”,我繼續用疑問句。 他們停下手頭的活兒,眼睛轉了轉,開始計算,用陳述句:“吃飯前吧!”。我用疑問句:“吃飯前吹號?你每天都能堅持做到嗎?”。他們用陳述句:“嗯。很難。那就9:00吧。踢完球回來。”
9:00到了。我提醒他們。他們看看表,就乖乖地做了。
他們的邏輯是: “疑問句”=“家長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