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SEC就是否支持資產上鏈及其資產代幣化展開了正反兩方麵圓桌論述。
簡而言之, 支持者認為代幣化是金融的未來,監管應跟上。 反對者認為現有體係更安全,變革需充分驗證,否則可能引發危機。
三位SEC發言人的觀點如下:
主席 Paul S. Atkins
1. 變革潛力
- 將證券從傳統數據庫遷移到區塊鏈(上鏈),可能像音樂行業數字化一樣引發市場重塑。
- 美國需成為加密中心,但現行規則可能阻礙創新。
2. 監管重點
- 發行:明確加密證券發行規則,避免“先開槍後問問題”的舊模式。
- 托管:放寬限製,允許合規自托管,廢除不合理的“特殊經紀商”框架。
- 交易:允許經紀商提供更多產品(如證券與非證券混合的“超級應用”)。
- 目標是製定適合加密市場的清晰規則,而非將企業逼向海外。
專員 Hester M. Peirce
1. 技術基礎
- 代幣化利用區塊鏈技術,將股票、債券等傳統金融資產轉化為加密網絡上的代幣,實現資產和數據的高效轉移。
- 加密網絡不僅是賬本,還能運行應用程序(如智能合約),自動完成交易、支付等操作。
2. 潛在好處
- 提升效率、透明度、流動性,縮短結算時間(甚至瞬時完成),擴大投資者機會。
- 例如:穩定幣和代幣化基金已展示潛力,代幣化證券可作為抵押品或結算工具。
3. 監管挑戰
- 目前缺乏明確規則,例如:加密網絡能否作為證券登記簿?
- 主張代幣化證券應與傳統證券同等對待,除非有充分理由區別監管。
- 需解決DeFi整合、轉賬代理規則等問題。
專員 Caroline A. Crenshaw
1. 質疑技術可行性
- 當前公鏈無法支持高頻證券交易(速度慢、擴展性差),且與受監管市場不兼容。
- 私有鏈與現有數據庫差異不大,政府不應過早“選邊站隊”。
2. 結算周期爭議
- 現行T+1結算(隔日交割)是有意設計,支持淨額結算(減少98%實際資金流動)、反欺詐審查和流動性管理。
- 瞬時結算(T+0)可能**損害散戶利益**(需實時支付),且削弱風險控製能力。
3. 謹慎態度
- 代幣化尚未證明能解決現有市場問題,大規模改革風險極高。
- 美國僅5%家庭參與加密市場,改革不能損害傳統金融(TradFi)體係。
Reference:
SEC圓桌討論的發言:https://www.sec.gov/newsroom/speeches-stat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