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5)
2018 (59)
2020 (70)
2021 (95)
2022 (122)
CCAST特別成員的數據資料
前麵列出的CCAST(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特別成員名單可知這些成員大多是當時物理界研究有成或正在展現研究能力的中間力量。成員中有的已是院士(80年當選的學部委員),如謝希德、何祚庥;其餘大部分在以後陸續當選成院士。特別成員的聘任是先由評審委員評審打分後送李政道批準後聘任:
下麵是一些特別成員的一些數據。
1.資曆最深的當選成員:
謝希德(1921年3月出生)當屬資曆最深的成員。沒找到她的申請表,但她領取特別成員的津貼。
對謝希德能聘任特別成員有點意外,以她資曆淺的都已成了評審特別成員的評委(參見圖1)。87年她仍在複旦大學校長任上,87年她丈夫曹天欽也不幸因跌倒而成了植物人,需要她看護照顧,她還有時間和精力進行學術研究?
另外,何祚庥(1927年8月出生),也在80年當選的學部委員。
2.最年輕的當選成員:
李家明(1945年11月出生),他應該是當年最年輕的研究員(83年不滿40歲晉升為研究員)並在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當時最年輕的學部委員)。
另外:熊詩傑(1945年5月出生),時為南京大學固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其他大部分成員出生在三十年代。
3.年齡最大的申請人:
李鼎初(1912年1月出生),1946年就在廣西大學物理係任教授,53年任武漢大學物理係教授,56年定高教5級教授。老教授申請時已是75歲,研究之心不已,可惜未被選任。
4.夫婦成員:
曲欽嶽和汪珍如(都是南京大學天體物理學家)是唯一的一對夫婦特別成員,比院士夫婦還難得,雖然汪珍如後來沒當選院士。
5.最不順的成員:
侯伯宇(1930年9月出生),西北大學物理係教授。在“經典規範場理論”“量子場論”等方麵都有研究成果,有“侯氏理論”“Hou-Li轉換因子”國際命名,其學識成就也得到了李政道、楊振寧的認可,當選學部委員(院士)應該是水到渠成的結果,不意侯教授卻是屢次申報,每次都是候選,然而屆屆落選!實在不懂什麽條件才能當選院士(看來缺少關係是個重大因素),有人說侯伯宇評不上院士是因為他身處偏遠的西北大學不為人知,也有人說是因為有些人看不懂他的論文,反正一直沒當選。他的弟弟曾問他要不幫他去問問(其弟已看出了問題,其父侯鏡如時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侯伯宇回答是:“你不要害我”,有這樣正直的品格人那時就已不多了(那時評選院士已要走關係、門路了)。侯教授晚年生活也不幸,2007年唯一的兒子和孫子在加拿大遭遇車禍雙雙遇難,真是個沒有受到公平待遇的不幸人。
6.一些沒被聘任特別成員的申請人:
前些時間剛去世的北京大學教授曾謹言;
很多人看過的《電動力學》教材編寫者中山大學教授郭碩鴻;
沈學礎,1938年2月出生,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89年申請特別成員未當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國楨,1938年3月出生,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89年申請特別成員未當任,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另外當時還隻能申請中心協聯成員的顧秉林、王恩哥十幾年後都當選了院士,還分別成了清華、北大的校長。
56年評級時正教授一般4級以上,評5級、6級的較少,大多是年老水平一般的上課教授。李鼎初確實倒黴,56年還是年富力強,到70多歲了還在搞研究,不知為何級別不高(81年時還是高教5級)。
這位咋的這麽倒黴?1946年就是正教授了, 1956年隻是個五級教授? 大部分高教五級隻是副教授啊
而李家明, 如果不是台人大學學畢業七十年代後期回到大陸,哪可能1983年成正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