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毛囡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山東“曆史事件”探究之二(下)

(2023-03-07 06:48:57) 下一個

山東“曆史事件”探究之二(下)
原創 思目(jocole) 
二、抗日烽火燃齊魯(下)

郭洪濤的講話,博得了與會者的熱烈掌聲,表明了對共產黨、八路軍堅決抗戰的認可。但國民黨頑固派沈鴻烈卻認為郭洪濤是在為八路軍擴大影響,尤其聽到他們是要到魯中去建立敵後根據地,更是感到會對他的政權(統治)產生威脅,於是當晚便指使其公安廳長來到郭洪濤等的住處,聲稱對郭洪濤一行的安全不負責任。為了防範國民黨頑固派的暗害,安全將黨的這批幹部帶到根據地,郭洪濤決定盡快離開。

郭洪濤(圖片取自網絡)

沈鴻烈係湖北天門人,自幼聰慧好學。1900年府考中秀才,遂執教於府學。1904年入武備學堂,後參加湖北新軍。1905年春,公費赴日本海軍學校留學。入學當年便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夏畢業回國後,參加辛亥革命——參與策動長江下遊清廷海軍起義。1912年,任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海軍部軍機處參謀。爾後參與創建東北海軍,官至東北海軍副總司令、代總司令。1930年9月,蔣介石將東北海軍編為中華民國海軍第三艦隊,沈鴻烈被任命為第三艦隊司令。
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後,東北海軍沒有被統一到中央海軍軍部,故其軍費開支始終從東北地方財政收入中列支。“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海軍雖然安全撤至青島等地,但卻喪失了財政來源。其時,以淩霄為代表的東北海軍高級將領多次向沈鴻烈建議奪取青島的行政權,以解決軍費來源問題。但工於心計的沈鴻烈以軍人不宜幹政為由加以拒絕,其後卻通過“嶗山事變”獨攬了東北海軍的大權,也迫使當時任青島市市長的胡若愚辭職。張學良為安定東北海軍的軍心,解決軍費問題,遂任命沈鴻烈為青島市代理市長。
由於係代理市長,難以改編財政預算。正當沈鴻烈彷徨無計之時,突然得到蔣介石的召見!出於控製東北海軍及製衡山東省主席韓複榘的勢力考慮,蔣介石試圖籠絡沈鴻烈。在經過一番交談,老蔣對他甚感滿意,遂提出三個條件:1、東北海軍可全部開到青島。2、沈為市長後,可以從青島稅收中直接撥充軍費。3、升其為中央執委。沈鴻烈聽後禁不住心花怒放!一反過去的態度——“九·一八”事變後曾痛罵過老蔣,當麵表示堅決服從蔣總裁並擁護到底。1932年1月,南京國民政府正式發布沈鴻烈的任職命令。
實事求是地說,沈鴻烈被任命為市長後,不僅在青島的發展和建設上頗有建樹,而且在對日關係上處理得當——通過虛與委蛇及軟硬適度的方式,基本化解了日方的各種陰謀詭計。“七七”事變後,日本人企圖不戰而拿下青島:一邊開來大批軍艦到青島海麵,擺出隨時攻占青島的架勢;一邊通過日駐青領事許諾,隻要歸附日本便可就任華北民政總長。未料到沈鴻烈拿在青島的日本工廠作為要挾,又以緊急備戰姿態擺出不惜一戰的姿態!終使日方的伎倆無法得逞。但沈鴻烈在其任內,也忠實執行國民黨中央反共親日方針,多次破壞中共組織,逮捕共產黨人,並鎮壓工人罷工與學生運動。

前排中戴眼鏡者為沈鴻烈(圖片取自網絡)

此次被任命為山東省府主席之後,沈鴻烈及其省政府尚未敢進入山東腹地,還待在山東西南角上的曹縣。故郭洪濤立即向範築先第六區駐省府辦事處求助,該辦主任何白沙其時雖還未加入中共,但卻是中共山東省委派到範築先處的。第二天一早,何白沙安排一輛大卡車將郭洪濤一行一百多人分兩次,一直送到一百多公裏開外的黃河邊上。郭洪濤等迅即乘小船北渡黃河,從壽張縣(今陽穀縣壽張鎮)繼續北進。途徑魯西時,郭洪濤派人請來魯西北特委書記張霖之,向其傳達完劉少奇有關與範築先共建魯西北抗日根據地的指示後,然後便東渡黃河進入泰西,與西區抗日自衛團的主席張北華等見了麵。
郭洪濤等傳達了中央的指示後,確定組建泰西特委,由延安來的段君毅擔任書記,萬裏、孫光及張北華任委員,李國厚、張正福等軍事幹部留下工作。5月20日,郭洪濤一行終於抵達泰安南上莊的山東省委駐地。第二天省委召開幹部大會,郭洪濤傳達完毛澤東關於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指示後,作了《為創建山東抗日根據地而奮鬥》的報告。會議還討論製定了《發展和堅持山東遊擊戰爭的戰略計劃》上報中央批準。根據中央的決定,郭洪濤為省委書記,林浩任組織部長,景曉村為秘書長。數天後徐州失守,根據八路軍將向蘇豫皖挺進的戰略部署,中央決定將山東省委擴大為蘇魯豫皖邊區省委。
由於日軍的向西推進,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在曹縣也待不下去了。沈鴻烈率領他的海軍陸戰隊及警察總隊護衛省府機關及其人員,一路經鄆城、陽穀、東平來到東阿縣黃河以南地域駐紮下來。大概是初來乍到,東阿係範築先的地盤——屬山東第六行政區,此時已根據中共魯西特委的意見,將第六區抗日遊擊司令部改為魯西北抗日遊擊總司令部。故沈鴻烈順應時勢,按照國民特別大會通過的《抗日建國綱領》,製定了八條施政方針——即所謂的“八大政策”。為了表示合作抗日的誠意,在恢複和重建山東四十個縣政權的過程中,同意由中共推薦的孫瑞夫、曹漫之等四人,分任膠東地區的蓬萊、黃縣、棲霞及招遠等四縣縣長。出乎沈鴻烈意料的是,其後膠東成為八路軍較早得到發展的地區。
其時範築先不僅收編了打著抗日旗號的土匪、民團及國民黨軍散兵遊勇,還在共產黨人的協助下收複了三十二個縣的國土——其中隻有十二個縣戰前歸聊城第六專員公署管轄,其餘的縣均屬其它專區的。而且範築先隨即便任命十名共產黨人,到冠縣、莘縣、壽張、範縣、館陶、邱縣等縣擔任縣長。這當然使得沈鴻烈大為不滿!因而專門給其它專區的縣長們下密令,不準他們與共產黨八路軍和人民抗日團體合作。隨後,又因臨清第四專區專員韓多峰(原西北軍將領)效仿範築先,沈鴻烈不同範築先商議直接撤了韓多峰的職。但由於其時範築先抗日氣勢正旺,沈鴻烈對範老將軍有些無可奈何。
此時中共方麵的各項工作,卻開展的如火如荼!郭洪濤到來後,將我黨掌握的基幹部隊恢複和使用八路軍遊擊隊的番號,並對各地起義武裝進行初步整編——除冀魯邊和魯西北兩個地區的武裝之外,其餘共編為七個支隊和抗日義勇軍第一、第二總隊:
原活動於沂水、莒縣一帶的第四支隊第六大隊,擴編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第二支隊,在魯東南地區活動;清河區的山東人民抗日救國第五軍改編為第三支隊;魯中的抗日聯軍獨立第一師恢複使用第四支隊番號;膠東的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與膠東抗日遊擊隊第三支隊合編為第五支隊;泰西區的抗敵自衛團與汶上縣起義部隊合編為第六支隊;奉命由膠東返回壽光、昌邑地區的魯東抗日遊擊第七、第八支隊番號不變;魯南和湖西的起義武裝仍然沿用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一總隊和第二總隊的番號。
7月4日,中共中央批準了蘇魯豫皖邊區省委上報的《發展和堅持山東遊擊戰爭的戰略計劃》,隨即邊區省委在魯中創建以沂蒙山區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向北以淄博山區為依托,開創清河區遊擊根據地;向南創建抱犢崮山區抗日根據地;向東創建沿海地區抗日根據地;在津浦路西建立梁山泊和微山湖兩塊根據地;在膠東創立以大澤山為中心的根據地。此外,為了解決各方麵急需的幹部,決定建立山東抗日軍政幹部學校。
此此期間,中共在湖西地區(微山湖以西)主導的抗日起義烽火又取得了發展:3、4月間,蘇魯豫皖邊區特委在豐縣、沛縣、蕭縣、碭山一帶,魯西南工委在單縣、金鄉一帶,分別建立了抗日武裝。隨著徐州失守,日軍沿隴海路西犯,位於隴海路以北、津浦線以西的湖西地區完全處於敵後。6月13日,各處抗日武裝齊聚豐縣以南的尹小樓,組建成“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李貞乾任總隊長,王文彬任政委,隊伍很快發展到兩千多人。時至6月,新擴大的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領導下抗日武裝,已發展到四萬多人。
進入是年7月,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決心開始南下,開創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恰在此時,傳來魯南抗日義勇隊第一總隊在藤縣東地區,遭到國民黨頑固派第七遊擊縱隊司令申從周及當地反動地方武裝共3000多人的圍攻,於是邊區省委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郭洪濤親率第四支隊第二、三兩個團,前往支援魯南抗日義勇隊第一總隊;另一路由林浩率領四支隊第一團及教導隊和政治部,到蒙陰的坦埠與廖容標所帶一個團會師後,繼續深入沂蒙山區,尋找適合建立根據地的區域。林浩這一路由泰安至萊蕪,而後經平邑過費縣,幾經輾轉進入沂水的岸堤村。林浩等決定隊伍在此安營紮寨,等候郭洪濤等的到來。
郭洪濤率領的南下部隊雖在藤縣東部的馮卯一帶,打擊了國民黨頑固派申從周的遊擊第七縱隊,但終因周邊敵強我弱處境不利,郭洪濤等決定撤離——義勇軍第一總隊由抱犢崮西部山區東部的臨、郊、費、峰邊地區轉移,開辟新的抗日遊擊根據地。郭洪濤等率部借道第三區(臨沂)保安部隊防區——經郭子化同誌提前派人找時任第三區公署專員兼保安司令張裏元聯係,經費縣退入到沂水的岸堤村。郭洪濤等到達後不顧疲勞,隨即便通宵達旦地召開省委會議,研究在岸堤村周邊建立抗日根據地的問題。
岸堤建村,始於1300餘年前的唐初。得此村名,是由於汶水東流,注入沂河,坐落在兩河交匯之處的右岸之故。據說,此地正是諸葛孔明的故裏。早在大革命時期,我黨就在此撒下了紅色的火種——1927年春,一批共產黨員開始革命活動,建立了中共沂水支部。省委會議認為,岸堤地處蒙山中心,周邊峰巒疊嶂,地勢險要,河道縱橫,貫穿其間,不僅易守難攻而且進退自如——向南可以連接抱犢山區,向北可以輻射膠濟沿線,向西可以控製津浦鐵路,向東可以廻旋於沿海各地。這裏不僅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而且已與國民黨行政區專員張裏元及當地一些開明士紳建立了較好的統戰關係,是一個理想的抗日根據地的所在。因此會議決定,就在這裏創建中共山東抗日中心根據地。
岸堤(紅圈處)地理位置及周邊地形(截自騰訊電子地圖)

為了限製中共的發展,獨霸對山東的管理權,沈鴻烈密令國民黨頑固派同中共武裝搞摩擦,借以搶奪我黨控製的地盤。其時國民黨軍在山東的主力為石友三第六十九軍——由其原一八一師擴編而成,於是年6月分別進駐新泰、泰安、萊蕪山區及沂水、莒縣等地。中共邊區省委針鋒相對,通過我黨在石部工作的張友漁等與該部協調關係,達成互不摩擦團結抗日的協議:我方給石部提供糧食,石部支持我四支隊在魯中的抗日活動。
正當沈鴻烈等國民黨頑固派一門心思地想方設法對付共產黨的發展時,沒料到駐魯日軍從其背後插了一刀——其時沈鴻烈所轄武裝力量為其海軍陸戰隊三千人及警察總隊三千人,加上省政府各機關人員足有八千多人,因此進入東阿後不久就被發覺。由於此處距離濟南僅有一百五六十華裏,於是日軍派出重兵進行奔襲!當日軍重兵突然兵臨城下之時,沈鴻烈所部立馬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幸好背後不遠處就是渡口,在其海軍陸戰隊等的拚命掩護下狼狽逃到黃河北岸,進入範築先部的腹地以求庇護。
是年9月,黎玉同張經武率領三百多名青年幹部和紅軍幹部離開延安後日夜兼程,一路經陝西、山西、河北三省的長途跋涉,終於回到山東——進入魯西北重鎮聊城。黎玉、張經武一行三百餘人進入聊城時,受到了中共魯西北特委和範築先所部的列隊夾道熱烈歡迎。當黎玉將毛澤東主席的親筆信,親手交給範築先的時候,“近六十歲的範老高興異常,非常激動地抖動著花白胡子,使勁握著我的手連聲說:‘感謝毛主席的關懷,感謝毛主席的關懷!’與此同時,我還把從延安帶來的武漢版的毛主席著作《論持久戰》一書,分別送給範老和張鬱光等同誌各一冊。”(注1)

範築先將軍戎裝照(圖片取自網絡)

對於範築先積極與中共的合作,引起了國民黨頑固派的仇視和不安!因此,沈鴻烈采取軟硬兼施的策略,企圖挑撥範與中共的關係,但均遭到了範築先的嚴辭拒絕。沈鴻烈等賊心不死,用金錢厚祿收買範的部下——收買了範築先的參謀長王金祥以及各支隊的頑固分子。可惜的是,由於範老在政治上有正統觀念,顧慮與國民黨山東省政府的關係,對頑固派的本性認識不足,未能及時采取果斷措施,因而埋下了不幸的種子。
1938年10月,日軍經過廣州、武漢等戰役後,雖然取得了事變以來的局部勝利,但由於中國軍民堅決抵抗,無法達成迅速結束侵華戰爭的目的。此時整個戰線拉的過長,兵力和補給等困難日漸凸現出來,侵華日軍本部不得不將速戰速決的侵華戰略,轉而改為“確保占據地區,促進其安定;以堅強的長期圍攻姿態,撲滅殘餘的抗日勢力”——將參加武漢會戰的兵力大部回調,集中“掃蕩”我敵後抗日根據地,企圖將山西、河北、山東遊擊戰爭的烈火撲滅,鞏固其占領區後方統治。山東地處太行山脈的東麵,是聯結東北、華北、華中和華東的樞紐,境內又有津浦、膠濟兩條鐵路和運河。因而侵華日軍於1938年11月11日,在濟南組成第十二集團軍,隨即便展開對山東抗日武裝的“掃蕩”。
駐山東日軍首先將矛頭對準的,就是範築先的第六區——進攻魯西北的日軍主力,主要為第——四師團秋山旅團千葉聯隊,由濟南經平陰、東阿分三路向聊城進攻:中路為平田大隊,先頭部隊約三百餘人配屬騎兵及炮兵,乘坐汽車、坦克十餘輛,在兩架飛機空中掩護下直撲聊城。其餘兩路,分別從禹城經高唐和大名金灘鎮,撲向聊城。11月12日,日軍到達東阿境內,迅疾北渡黃河,開始向聊城推進。14日,日軍先頭部隊進至聊城東部的陳口附近,隨即開始對聊城展開包圍。
對於日軍的來犯,中共魯西北特委建議範築先退出城外指揮,相機打擊敵人。範召開了軍事會議,布置了戰鬥任務,準備運用八路軍的戰術包圍殲滅敵人。可惜由於李樹椿(時任國民黨山東民政廳長兼魯西行轅主任)及王金祥的拖延,致使範築先將軍被困在孤城。當時聊城四麵環水,極不易突圍,經一天一夜的激戰,敵軍依仗優勢兵力和強大的火力,出動了飛機和坦克,最後攻破了城池。15日上午十一時城破,鬼子先從東門打進來,接著四門皆破,開始巷戰。至下午四時許,城完全陷落了。身負重傷的範築先將軍為避免被日軍俘虜毅然自戕!與範老將軍共同戰死的,還有中共黨員張鬱光、姚第鴻及七百餘名官兵。
在此前的8月,範老將軍的次子、青年挺進大隊長範樹民,就在一次作戰中英勇犧牲!所以,範築先將軍一家,稱得上是滿門忠烈。對於範老將軍與我黨親密合作,堅持抗戰、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共產黨人從未忘記——“1947年1月1日,聊城解放,我軍入城部隊全體官兵向範築先將軍墓立正、敬禮。1953年清明節,聊城黨政軍民舉行隆重移靈儀式,將範築先將軍遺骸移至邯鄲晉冀魯豫烈士陵園,群眾自動抬棺揮淚送別。”(注2)範築先將軍壯烈犧牲後,由於我黨在第六區尚未占據優勢,所部隨即被分化——大部跟隨原參謀長王金祥公開反共,魯西北的大好抗戰形勢逆轉!
此前,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沈鴻烈因懼怕日軍的掃蕩,範築先將軍又不肯與其一起反共,感到在聊城一帶難以立足,故率部逃到了魯北惠民。沒想到在八路軍肖華的挺進縱隊麵前又碰了一鼻子灰,隻好率其海軍陸戰隊殘部及其省府機關等向東跑到沂水東裏店,占據了沂魯山區。沈鴻烈的用心十分險惡,不僅躲到我沂蒙山根據地的後麵,而且將我魯中與膠東地區的聯係隔斷。此後沈鴻烈以此地為其中心,消極抗戰、積極反共——指揮山東各地大大小小的國民黨頑固派,不斷進行反攻摩擦活動。為此,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不得不針鋒相對,將清河區的第七、八支隊調至沂水、臨朐一帶。
12月,根據全國抗戰的新形勢,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做出了115師主力挺進山東的決策。於是,肖華率領343旅旅部及685團一個營,以東進抗日挺進縱隊的名義,率先進抵冀魯邊地區。隨後115師第685團主力於10日由太行山南下,一路馬不停蹄於月底進至湖西地區,隨即便對偽救國軍第一軍王獻臣部進行打擊。王獻臣綽號王歪鼻所部有四千多兵力,但主力一千多人隨王逆盤踞在豐縣崔莊一帶,幾遭685團全殲——王逆與剩餘的少數殘兵敗將在日軍接應下,狼狽逃進豐縣縣城裏去了。之後根據上級命令,685團與蘇魯支隊合並,改番號為蘇魯豫支隊,很快發展到一萬三千多人。
1938年12月19日,115師師部根據中共中央的進一步指示,率領第686團冒著漫天飛舞的大雪,踏上了由晉西向山東挺進的征程。1939年元旦,由晉西靈石出發的115師師部和686團,抵達八路軍總部駐地——晉東南屯留縣常村鎮進行整訓。整訓完畢本應繼續向山東進發,可由於當時的八路軍(第十八集團軍)受閻錫山的第二戰區的節製,而山東則屬於第五戰區。因此,八路軍總部領導顧慮到國民黨政府大約是不會同意115師主力到山東去的,故而命令115師師部和686團暫緩入魯。
此前冀魯豫皖省委已於12月27日,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成立八路軍山東縱隊,統一指揮我黨在山東領導的武裝力量(不包括冀魯邊及湖西地區)。由張經武任指揮,黎玉任政委,江華任政治部主任,王彬任參謀長。下轄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支隊,八路軍路東遊擊指揮部——包括第七、八支隊(調入魯中後合編為第一支隊),第十二支隊以及蘇魯人民抗日義勇軍第一總隊和特務團等部。全縱隊共有兩萬四千五百餘人,標誌著山東人民抗日起義武裝已由分散遊擊隊,成為在戰略上統一指揮的遊擊兵團。
注釋:
注1:見黎玉《憶毛主席讓我帶信給範築先的經過》一文。
注2:見趙建民《忠誠報國 浩氣長存—紀念民族英雄範築先將軍》一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