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房戰鬥考略之一 (轉文)
本文是群友作者發給我的最新寫作。以前論壇有網友轉貼過該作者的《山東“曆史事件”探究》部分章節,轉貼他的新作,供有興趣的網友分享。
原創 思目(jocole) 2023-02-06 02:56
說明
之前在《山東“曆史事件”探究之三》中,隻是約略描述了“陸房戰鬥”的大致過程,故有網友就其中某些細節提出詢問。鑒於這是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師部及六八六團)史上一次生死攸關的戰鬥,因此筆者感到作一較為詳細的介紹為好。
筆者曾於2012年寫過一篇題為《鏖戰陸房》的長文,可以說是輕車熟路,故決定在續寫解放戰爭時期山東矛盾之前,將先前的文章整理糾錯後先行發上。
陸房戰鬥考略
發生在1939年5月的陸房戰鬥,是山東抗戰史上,一場關係到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主要為師部及六八六團)生死攸關的戰鬥——其時第一一五師(師部及六八六團)及中共泰西黨委機關、津浦支隊等共約八千餘人被日軍圍困在陸房地域,如不能盡快突出重圍很難逃過悉數被殲的滅頂之災!
那麽,此次戰鬥是如何發生的?戰前背景及結果又是怎樣的呢?
一、戰鬥背景
1939年4月下旬,駐在濟南的侵華日軍第十二軍司令官高尾龜藏決定,立即對進入泰西的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所部發動“鐵壁合圍”!此時駐魯日軍十二軍所部剛剛結束針對山東國民黨軍的第一期肅正作戰,按計劃應當進行休整以便執行日軍華北方麵軍的6—9月的第二期肅正作戰。日酋高尾歸倉之所以要匆忙發動對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的討伐,主要是突然發現八路軍大部隊已經入魯,並對日軍的戰略要地構成極大的威脅!
那麽,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主力究竟於何時進入山東?
1938年11月25日,“毛澤東、王稼祥、滕代遠致電彭德懷,提出:‘陳、羅率(第一一五師)師部及陳旅主力(兩個主力團)全部去山東、淮北為適宜。……。陳、羅東開時,擬分布於新老黃河間廣大地區,包括津浦(路)東西,膠濟(路南北在內)。’”(注1)19日,陳光、羅榮桓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率領第一一五師師部及第六八六團團冒著漫天飛舞的大雪,踏上由晉西靈石向山東挺進的征程。
1939年元旦,陳、羅率領一一五師師部和六八六團,抵達八路軍總部駐地——晉東南屯留縣常村鎮進行整訓。整訓完畢本應繼續向山東進發,可由於其時八路軍(第十八集團軍)受閻錫山的第二戰區的節製,而山東則屬於第五戰區。此外,先期到達湖西一帶的蘇魯豫支隊大概是由於發展過快,已經引起當時國民政府的注意和反對。八路軍總部領導顧慮到國民黨政府的反應,故而命令一一五師師部及六八六團暫緩入魯。
1月13日,以毛偉人為首的中共中央再次發出電示,堅持要一一五師盡快向山東進發。不巧的是,此時又恰逢山西方麵的侵華日軍發動對晉東南的掃蕩,故一一五師及六八六團參加“晉東南反掃蕩”作戰。直到1月27日形勢好轉、各項條件趨於成熟,八路軍總部方命令一一五師師部率第六八六團,借護送彭德懷副總指揮和“中央大員”劉古風(國民黨軍事委員會高級參議)前往河北調停鹿鍾麟部與八路軍之間的關係之際,以“八路軍東進支隊”的名義從常村鎮出發,踏上了進軍山東的征程。
從地圖上測量,從晉東南至山東腹地的泰安一帶,直線距離隻有七百多華裏。但沿途不僅要翻過太行山脈,穿越日軍占領的平漢鐵路等封鎖線,還要途徑河南、河北兩省。而陳羅此次率領東進的隊伍不但有近六千人,而且還有大量的武器彈藥及輜重等,為了避開敵人耳目,不僅不能走直線(捷徑)還隻能晝伏夜行。所以,盡管這支“八路軍東進支隊”幾乎天天行軍,三千多華裏的路程走了將近兩個月。
在這中間還有一段插曲:一一五師所部路過一二九師師部駐地時,劉伯承看到其龐大的機關及輜重隊伍禁不住吃了一驚,告誡陳、羅說這是平原作戰的大忌!可八路軍部隊老是過窮日子,好不容易搞到手的物資怎舍得輕易丟掉!?所以盡管陳、羅要求輕裝,但下麵卻什麽也舍不得丟掉,隻是草草清減了一下做做樣子。結果2月25日路過湯陰時,隊伍後尾的一部(大行李)約二百多人,因遭受敵人火力襲擊沒能跟上大隊,隻好被第一二九師陳賡旅暫時收留,直到5月中旬陸房戰鬥後才歸隊。
1939年3月2日,經過長途跋涉的一一五師師部和第六八六團,進抵山東鄆城縣的與軒樓和狀元張樓一帶,並與當地的中共組織接上了頭。3月4日,一一五師所部抵達山東的第四天,就根據地方黨組織和老百姓的要求,進行了樊壩戰鬥——殲滅民憤極大的偽軍一個保安團五百多人。而後陳光和羅榮桓做出決定,留下部分部隊組建一個新團(當時稱東進支隊第一團,後改為獨立旅),由六八六團團長楊勇擔任團長兼政委。
依據明確的史料記載,其時“八路軍東進支隊”共有近六千眾:其中第一一五師師部(加師直)共兩千餘人,第六八六團三千八百多人(每營四個建製連、每連二百人)。留在魯西的部隊,主要為六八六團第三營、師教導隊和師直兩個連,以及六八六團其它部隊的班排連營副職,共約一千五百多人。第六八六團團長及政委分別由副團長張仁初和原三營教導員劉西元接任,率領其餘兩千多人跟隨師部繼續向目的地——泰西進發。3月10日,陳、羅率部抵達東平東北的夏榭村,與中共山東泰西地委和山縱第六支隊會合。
進入泰西地區後,陳光與羅榮桓立刻按照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的指示,積極開展建設根據地和抗日民主政權組織建設等工作。同時根據地方黨組織和老百姓的要求,與山東縱隊等地方武裝相配合,連續清掃和拔除汶河兩岸和東平縣周圍的偽軍據點——共殲滅日偽軍一千餘人,同時瓦解了上萬人的反動會道門——紅槍會。在中共山東黨組織的大力協助下,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所部迅速在泰西站穩了腳跟。
為迅速提高地方武裝軍政素質,第一一五師除了對地方武裝的骨幹進行整訓外,還選派了一批有經驗的軍事幹部和兩個連的兵力(注2)充實到山縱六支隊,並將之前繳獲的部分武器彈藥等補充給地方武裝。通過這一係列的動作和措施,使得地方抗日武裝的作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如此八路軍武裝的顯著變化,就不可避免地引起駐魯日軍的注意。
侵華日軍占領山東初期可謂猖狂之極,七、八個鬼子就敢在偽軍帶領下,耀武揚威地到據點周圍的村莊捉雞、搶糧食欺壓老百姓。而大部分打著抗日旗號的地方武裝都是喊得響亮,但真正敢去打日本侵略軍卻很少。其時共產黨發動組織的武裝雖然不少,但卻大多數都是缺槍少彈——除了紅纓槍、大刀片沒幾支鋼槍,甚至還有不少人拿著扁擔和棍棒。例如著名的伹徠山起義,最初整個隊伍隻有三支槍——兩支手槍和一支步槍。
不少抗日隊伍中隻有少數中共黨員,其他大都是周圍的農民和流亡的學生以及少量流散的國民黨兵,所以戰鬥力十分有限。據一些老同誌回憶,他們經常埋伏在青紗帳或溝坎內,襲擊那些離開據點下來捉雞、搶糧的日軍。等到鬼子走近,一聲呐喊蜂擁而上,四五個、甚至七八個圍毆一個日軍。盡管當時的日軍士兵比較頑強,架不住抗日軍民胸中的國仇家恨,很快就命喪雨點般的刀槍棍棒之下!
等日軍的增援部隊趕到時,所看到的隻是傷痕累累、赤身裸體的屍首——除了兜襠的那塊布,其餘都被洗劫一空。氣的日軍指揮官大罵共產軍是“土匪”!之後日軍收斂不少,少量鬼子不敢出來活動——每次出動差不多至少一個小隊,再配上一中隊(連)的偽軍。這些偽軍多是原國民黨軍正規軍或保安部隊,打日本鬼子不行、欺負缺乏武器彈藥和軍事訓練的抗日遊擊隊卻很在行,所以一時間抗日武裝恨得牙癢癢卻無可奈何。
這種狀況隨著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的到來,迅速得到改觀——“……,日軍最初並不知道我軍實力,向我們連續進行了三次進攻。第一次敵人出動600多人,進至魯西區黨委駐地附近,……。我們接到張霖之的電話告急之後,即派特務營兩個連前去掩護區黨委轉移。這兩個連和區黨委的警衛分隊一起將敵人擊退了。第二次日偽軍出動上千人,進至第六支隊第二團駐地附近。這個團是該支隊戰鬥力最強的,……。陳光為了鍛煉這個團,令其在正麵防禦,敵人進攻時不準撤退,同時命令六八六團和特務營各抽兩個連保護該團兩翼。……。這次戰鬥以該團為主,將敵人打退。……第三次敵人出動兩千多人,在東平、汶上一帶進攻第六八六團,又被我們打退了。這三次進攻均以日軍為主,偽軍較少。”(注3)
那其時侵華日軍在山東一帶,都部署有那些部隊?
根據文獻資料顯示,由於華北敵後抗日武裝日漸活躍,日寇華北派遣軍為了確保華中方麵的作戰,於1938年11月11日在山東組建第十二集團軍,重點控製山東至蘇皖以北的津浦、隴海及膠濟(鐵路)線及周邊地域。筆者之所以稱其為集團軍,是因為侵華日軍的常備部隊為師團——標準員額為兩萬八千人,而所謂的軍都是臨時構建的。
第十二軍成立之初,下轄第五、第二十一、第一一四等三個師團以及獨立混成第五旅團、戰車團及騎兵集團等。為了應對新的戰爭形勢,1939年1月,又將獨立混成第七和第十旅團編入第十二軍;同年4月,新編警備第三十二師團由日本本土開來的,編入第十二軍。該軍的司令部設於濟南,其司令官為陸軍中將高尾龜藏。
說起這個日軍第十二軍司令官很是有些奇怪,幾乎所有文獻資料都將其稱為“尾高龜藏”,可日本人的姓氏中隻有“高尾”!為慎重起見,筆者曾特意谘詢過日本友人——得到的答複是:“第十二集団軍司令官→高尾亀蔵(不是→尾高亀蔵)”,“高尾←姓、亀蔵←名、(尾高亀蔵←決対錯誤)”。所以正確地說,此人的姓名應為高尾亀蔵。但考慮到各種史載和回憶所用的名字都是尾高龜藏,為避免混亂本文繼續沿用“尾高”。
在侵華日軍將領中,尾高龜藏中將雖算不上聲名顯赫卻也並非等閑之輩。他於1904年10月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同岡村寧次、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等人為同期畢業生。同年11月被任命為陸軍少尉,任職於步兵第十三連(聯)隊。出征日俄戰爭後,曆任陸士學生隊軍官、歩兵第十三連(聯)隊中隊長等職。後又進入日本陸軍大學深造,於1916年11月,從日本陸軍大學校(第二十八期)畢業。
按照日方的傳聞與說法,此人素來積極敢為而且略微莽撞,故在日本陸軍中被稱為“勇足將軍”。1938年,這位尾高龜藏中將在擔任日軍第十九師團長期間,率部參加了史稱“張鼓峰事件”的戰役。令人不解的是,戰敗後非但未被追究責任反而被譽為“勇將”,並晉升為第十二集團軍司令官。所以來到山東後,尾高當然不敢掉以輕心,急於表現自己是“勇將”,以洗刷“張鼓峰戰役”失敗的恥辱。
日酋尾高龜藏之所以急吼吼地要發動對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的討伐,除了連續幾次作戰失利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下轄的日軍第一一四師團第一二七旅団所屬第一零二聯隊的大佐聯隊長千葉小太郎,在四月上旬(10日)的一次“討伐”作戰時戰死!從史料記載看,其時擊斃日軍聯隊長的事例還不多見,所以日軍急於報複!
那麽,這個千葉小太郎大佐聯隊長到底是在那次作戰死亡的?
大概是由於擊斃(傷)千葉小太郎的戰鬥規模不大,所以在日軍的軍史中未見到有明確記載,隻是含混地說是徐州會戰後進行“討伐”作戰時戰死,並隨後被追晉為陸軍少將,其生卒時間記載為1886.3.12—1939.4.10。
那麽,其時侵華日軍這個第一一四師團的具體作戰地區在哪裏?
依照《華北治安戰(上)》中的相關記載,日軍第一一四師團大約是於1938年的12月上旬,調至山東劃歸第十二集團軍轄下。由此可以斷定,侵華日軍這個千葉小太郎大佐肯定是死在山東境內,至於到底是在何處被擊斃,則需要搞清楚其時日軍第114師團的大致作戰曆史。遺憾的是,在《華北治安戰(上)》中隻是籠統地記載為:“1938年11月下旬,第十二軍於執行統帥權力的同時,命第二十一、第一一四、獨立混成第五旅團,負責管轄山東全省及江蘇、安徽省各一部地區。”(注4)
經繼續查閱,發現《華北治安戰(上)》中有這樣一條記載:“命第十二軍的第三十二師團(師團長木村兵太郎中將,五月中旬到濟南)擔任第一一四師團作戰地區的防衛。”(注5)可這第三十二師團的具體作戰地域又在何處呢?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在王輔所著的《日本侵華戰爭》一書,查到確切記載:“1939年初,在山東的敵尾高藏之第12軍其所轄部隊,計有……,駐兗州的末鬆茂治第114師團,……。木村兵太郎的32師團接替原114師團在津浦路兩側的防務,……,其部署為:
第32師團司令部 位於兗州(守備師團)
第32步兵團 位於濟南(12軍之戰車隊亦在該地)
步兵第210聯隊 位於臨清
第7步兵大隊 位於聊城
第2步兵大隊 位於館陶
第3步兵大隊 位於高唐
步兵第211聯隊 位於臨沂
第1步兵大隊 位於費縣
第2步兵大隊 位於新泰
第3步兵大隊 位於章丘
步兵第212聯隊 位於菏澤
第1步兵大隊 位於肥城西南之演馬莊
第2步兵大隊 位於成武
第3步兵大隊 位於鄆城
騎兵第32聯隊 位於寧陽,一部位於曲阜
野炮兵第32聯隊 位於濟寧
工兵第32聯隊 位於濟寧
輜重兵第32聯隊 位於禹城”(注6)
通過上述史料可以明確獲知,1939年4月中旬之前,侵華日軍第一一四師團負責從濟南至兗州段津浦路兩側的防務和作戰。另據《華北治安戰(上)》中的相關記載,在此期間第一一四師團除了於二、三月間和四月間,曾各派一個大隊配屬日軍第五師團到魯南作戰外,其餘基本都在其轄區活動。從時間上推測,千葉小太郎很可能是在掃蕩返回的路上,遭到八路軍襲擊的。此外,推測千葉小太郎死於與八路作戰的另一個理由,就是日軍急於報複的對象是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所部。
按照《東進抗日鑄輝煌》一書中記載,上述日軍的第二次進攻的時間為4月3日(注7),是以判斷日軍這第三次進攻當發生在5、6日以後,故推測日寇第一零二聯隊聯隊長千葉小太郎在此次作戰負重傷的可能性更大些——數日後傷重不治而亡。從作戰常識講,隻有兩個大隊以上的作戰,聯隊長才會親臨戰場指揮,這就是為何推斷為第三次的原因。
連續數次“掃蕩”的失敗和一個大佐聯隊長的陣亡,顯然使駐魯日軍和尾高司令官十分惱怒!感到這一帶共產軍的存在,不僅直接威脅其占據的戰略要地濟南,而且還嚴重地危及津浦路的安全。因此決定不等第二期肅正作戰開始,立即開始調集兵力,對泰西地區進行拉網“掃蕩”,圍殲在這一帶活動的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所部。
大概是由於此次作戰是臨時起意,準備的較為倉促故而計劃的不夠周密——根據史料記載,侵華日軍第十二軍此次拉網掃蕩糾集的兵力,主要為由第三十二師團和第一一四師團臨時抽調的機動部隊以及獨立混成第十旅團和部分偽軍,並配屬炮兵、騎兵、輜重兵及直屬第十二軍軍部的戰車隊一部分。
侵華日軍的這個第三十二師團,是根據戰局需要於1939年2月7日,在日本東京新編成的警備專用三單位製師團——總兵力約為1.8萬人,較常備師團要少一萬兵力。是年4月匆匆開到山東,是來接替按計劃回國複員的第一一四師團防守津浦鐵路濟南至兗州段,其師團部同樣也設在兗州。
從上麵引述的該師團兵力部署不難看出,其防守的重點是津浦鐵路以西地區——共計配備了三個步兵聯隊,炮兵聯隊、工兵聯隊和輜重兵聯隊駐在濟寧。這樣部署的目的顯然是要將魯西的抗日部隊阻隔在津浦路以西,使其無法同路東的八路軍武裝相互配合作戰。由於該師團沿鐵路線兩側設置據點,線長點多——每大隊須派兵分駐約十至十五個據點,這就占據了師團的大部分兵力。加上該師團屬守備師團兵力要少於常備師團,所以除去防區所需的必要兵力外,能夠調集作戰的機動兵力有限。
侵華日軍準備調回國複員的第一一四師團可謂臭名昭著!該師團成立於1937年10月12日,以第十四師團國內的留守人員在日本宇都宮編組而成。該師團下轄步兵第一二七旅團(下轄步兵第六十六聯隊和第一零二聯隊)、步兵第一二八旅團(下轄步兵第一一五聯隊和第一五零聯隊),野炮兵第一二零聯隊及國崎支隊(步兵第九旅團等編成)和一個騎兵大隊等部。第一任師團長為末鬆茂治(1937.10.20—1939.3.9),第二任是團長沼田徳重(1939.3.9—8.12)——此人與千葉小太郎命運大致相同,也是在返回濟南的途中遭到八路軍楊勇部伏擊,身負重傷不治死在醫院的病床上。
1937年11月8日,該師團從中國的金山衛登陸,入列侵華日軍第十軍參加淞滬會戰。11月25日參加攻占長興,12月攻打南京擔任南路,是“南京大屠殺”凶犯之一。1938年2月轉隸華北方麵軍,5月徐州會戰參加北路圍攻。盡管該師團在侵華日軍中屬二等師團,但參加了日軍侵華後的大部分戰役,由於大都擔任偏師或預備隊之類,基本沒吃過什麽大虧,所以該部上上下下均十分狂妄。
而獨立混成第十旅團則是於1939年1月14日,在日本的久留米組建而成。當年2月進入中國(山東)後,派駐在濟南附近歸屬第一一四師團指揮。日軍的混成旅團是“七七事變”後,為應對占領地的治安專門成立的。日軍這個第十混成旅團,下轄第四十一至第四十五共五個獨立步兵大隊,加上配屬的炮兵隊、工兵隊和通訊隊等總兵力4900多人,是侵華日軍混成旅團的標準配備。從其兵力的構成可以看出,日軍混成旅團的火力和機動能力都不算強,與常備師團步兵旅團的戰鬥力不可同日而語。
其時日軍的所謂“鐵壁合圍”,基本都是采取分進合擊的戰術,即先從目標(中心)區一定距離之外聚集兵力,通過控製公路要點、渡口及交通樞紐後,掃蕩部隊從周邊逐步向中心區壓迫,將對手擠壓在一狹小區域內圍而殲之。為了防止對手逃跑,往往配屬一支較為快速的機動部隊,專門擔負追擊和迂回包抄任務。
根據戰後獲取的情報信息,此次日軍圍堵的具體部署是:將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經常活動的泰西地區,定為此次作戰的中心目標區域。以從第三十二師團和第一一四師團抽調的機動兵力為主,沿通往泰西的各條公路分為九路向中心區推進;跟隨其後的第十混成旅團及偽軍負責據守掃蕩後的交通要道,騎兵及戰車部隊負責對突圍或潰散的大部隊進行圍追堵截,最終達成將被圍困的八路軍聚殲的目的。
由於日軍尚未建立起完整有效的情報係統,且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主力進入山東後沒有完全暴露隊伍的實力,致使尾高龜藏等日軍將領對泰西一帶八路軍的兵力判斷有誤。此外,為了確保津浦鐵路運輸的暢通,所設立上百個據點分散了大部分兵力,因而盡管濟南附近的日軍有約五萬兵力,但尾高龜藏能抽調的機動兵力還是相當有限的。
根據史料記載,日軍是於4月底完成部隊的調動——以第一一四師團與第三十二師團的換防為幌子,將用於掃蕩的機動作戰部隊用汽車等運輸工具秘密運送到泰西周邊的據點,然後從遠處向中心地域發起“掃蕩”——5月5日上午,分為九路的日軍先後開始出動。日軍的計劃是“掃蕩”東平、汶上、泰安、長清、寧陽等周邊地區,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將這一帶的八路軍武裝擠壓到泰西地區,然後利用東邊津浦鐵路鐵甲列車和快速運兵以及鐵路沿線據點作為屏障進行圍殲。
日軍首先掃蕩的是大汶河南岸的東平及汶上周邊地區,意圖是將活動在這一帶的八路軍東汶支隊和冀魯邊七團等部壓迫驅趕至大汶河以北地區,然後以少數兵力把守住大汶河的各個渡口,這樣就可從西、北兩個方向將八路軍武裝向東驅趕。兩天過後,八路軍地方武裝平阿獨立營、東平獨立營、長青獨立營,先後被前來合圍的日軍逼迫進了泰西。7日下午,由肥城出動的日軍分城兩路:東路直插要點安臨站。從肥城西麓王瓜店鎮出擊的日軍,則很快在新鎮、曬書城子和米山嶺一帶,同八路軍抗日武裝接上火。
山縱第六支隊二團在莫莊北遭遇日軍圍堵後,下午欲從羅漢莊、古留向西轉移,企圖趁日軍合圍前跳出包圍圈。但其前衛部隊剛剛行進到澇窪附近,又遭到由平陰出動的日軍的堵截。六支隊二團被逼退後立刻改道向北,擬經營裏、西裏村過米山嶺再直插大峰山,沒想到部隊剛到西裏村附近,又遭遇大股日軍的阻擊!
據時任六支隊二團二營營長的張傑同誌回憶:“晚飯後,再組織突圍,……。當部隊行至井同峪和閻家窪之間時,又同肥城出動的敵人遭遇,戰鬥很激烈,曆時兩個多小時,已近半夜,二營和團部失掉了聯係。有兩個連跟隨團部,我們隻有兩個連。”(注7)
此時,分進合擊的日軍,基本完成第一階段的計劃——時至5月9日,上述八路軍各部及地方武裝——包括張傑帶領的那兩個連,被逐步逼向陸房地域的西側及北側。日軍雖還沒完全達成其所謂的“鐵壁合圍”,但被圍困其中的八路軍部隊已沒有多大的活動餘地。由於各路日軍的推進基本在陸房以西,故已提前向東轉移的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所部及及中共泰西黨委等,還沒有意識到迫在眉睫的危險!
注釋:
注1:見黃瑤主編《羅榮桓年譜》,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版,第94頁。
注2:見《東進抗日鑄輝煌—紀念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東進抗日暨陸房戰鬥70周年》,中國文史出版社,第465頁第一行。
注3:見《東進抗日鑄輝煌—紀念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東進抗日暨陸房戰鬥70周年》,中國文史出版社,第293頁。
注4:見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華北治安戰(上)》,天津人民出版社,第116頁。
注5:見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華北治安戰(上)》,天津人民出版社,第122—123頁。
注6:見王輔著《日軍侵華戰爭》,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064頁。
注7:見《東進抗日鑄輝煌—紀念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東進抗日暨陸房戰鬥70周年》,中國文史出版社,第3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