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毛囡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1977年恢複高考是鄧小平拍板決定的嗎?

(2021-10-06 12:17:01) 下一個

1977年恢複高考是鄧小平拍板決定的嗎?

        提到77年高考的恢複,很多人和宣傳都把這事說成是鄧小平(批準)決定的,(說"鄧小平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當場拍板恢複高考")其實這個說法、宣傳和實際情況是有較大出入的,鄧小平對恢複高考有大的貢獻(促成了以下的報告,其實這也應該是他的職責,當時他主管教育。),但鄧那時不是最後決策人和批準人,如那時他能最後拍板,他就不用把這份報告送華國鋒和政治局討論批準了。中國科學院大學王揚宗教授在一篇回顧那次"科教工作座談會"文章中寫的結語更客觀:
1. 那時恢複高考是大勢所趨,即使沒有科教座談會上鄧小平同誌及時拍板,高考製度也將於1978年恢複。小平同誌拍板使高考提前半年恢複。有的人說沒有鄧小平就沒有上大學機會,未免過分誇大了個人的作用。

2. 高考恢複的決策毫無疑問還需要中央更高領導人同意批準,當時的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等領導同誌的作用不應忽視。但如果沒有鄧小平同誌及時拍板,科學教育界的撥亂反正可能不會那麽及時和有力。
 
      由鄧小平報送的教育部報告:


      華主席:此事較急,請審閱後,批政治局會議討論批準。建議近幾日內開一次政治局會議,連同紅旗什誌關於教育的評論員文章(前已送閱)一並討論。如何,請酌定。
                                                                                       鄧小平  十月三日

華國鋒同日批:東興同誌請印中央討論,文件發政治局同誌。

王揚宗文章部分內容摘錄:

     在恢複高考30年之際,參與這一事件的當事人回憶了有關經過,但對比科教座談會部分原始記錄,有的說法並不準確。
   當事人的回憶

最引人注目的,當數當時的教育部長劉西堯和時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後來擔任武漢大學校長的劉道玉先生。那一年,他們代表教育部與中國科學院的有關人員一起組織了科教座談會。

劉西堯的回憶錄《攀峰與穿霧》(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修訂版,第214頁)中簡短地談到此事:

在8月的一次座談會上,武大教授查全性慷慨陳詞恢複高考的必要,小平肯定了他的意見,但招考通知已由國務院發出,開學即將臨近,有個當年是否來得及的問題。所以小平說,今年來不及了,明年恢複吧!我說:若推遲開學,還是可以的。小平斷然說,既然如此,那就立即恢複。這樣,我國就在1977年恢複了高等學校考試入學的製度。

劉道玉的回憶與劉西堯略有出入。他的《一個大學校長的自白》(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頁)不僅記錄了查全性的發言,還包括劉西堯與鄧小平的對話:

(8月)5日上午,武漢大學的這位代表首先發言,看來他是作了認真準備的,發言時情緒有些激動。他說:“大學的招生工作是培養人才的第一個重要環節……從武漢大學五年招生工作的情況看,按照‘十六字’方針招收的工農兵大學生,文化基礎相差懸殊,質量沒有保證。……什麽‘十六字’,都是騙人的,實際上就是領導批準,其他都是徒有虛名……”

他的發言引起了鄧小平的高度重視。他說:“十六字方針必須推倒,恢複統一高考從今年開始。”

劉西堯說:“今年恢複高考來不及了,招生工作會議已開過了。”

鄧小平說:“今年就改,看準了,不能等……”

劉校長言之鑿鑿,但他把時間記錯了,應為1977年8月6日下午。“武漢大學的這位代表”就是當年武大化學係查全性副教授。1980年查教授因電化學領域的成就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在他被公認為是“倡議恢複高高考的第一人”。查院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現在人們似乎把倡言恢複高考都歸功於我,其實當時絕大部分人都有此想法,我隻是捅破了一層窗戶紙。”

溫元凱是當年最年輕的與會者,時為中國科技大學助教。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因為我是‘小人物’,在座的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輩和師長,所以還是沒有敢舉手發言。記得是一個下午的時候,我就利用插話的機會,說我還有話要補充。鄧小平說可以。”記者寫道:“溫元凱就利用插話的機會說高考製度要改革,並提出了十六個字的高考恢複方案。這十六個字叫做‘自願報考,領導批準,嚴格考試,擇優錄取’。”

“沒想到鄧小平聽完我發言後當場講,溫元凱,至少采納你3/4。我們大家都一愣,什麽叫3/4?鄧小平說,第二句‘領導批準’可以拿掉,考大學是每個人的權利,不需要領導批準。”溫元凱這樣回憶。

     《黨的文獻》2007年第4期發表了中央文獻研究室龍平平、張曙合寫的《鄧小平決策恢複高考改變一代知識青年命運》一文。文中說,鄧小平最初是同意1977年招生仍按原來辦法的,但“查全性的發言引起與會者強烈共鳴。吳文俊、王大珩、鄒承魯、汪猷等紛紛發言,讚同查全性意見,建議黨中央、國務院下大決心,對現行招生製度來一個大的改革,寧可今年招生晚兩個月。不然,又招來20多萬人,好多不合適的,浪費就大了。專家們的意見震動並激勵了鄧小平。他問坐在身邊的教育部長劉西堯:今年就恢複高考還來得及嗎?劉西堯說,推遲半年招生,還來得及。鄧小平聽了,當場決斷……一個重大決策就這樣出台了。”兩位專家的身份使他們的論述具有權威性,但其中的某些細節以當事人的回憶等資料為依據,也有待核實。

科教座談會的原始記錄
查先生的發言較長,這裏作了節略,其他人的發言原文照錄。

查全性同誌:關於招生問題。招生是保證大學教育質量的第一關鍵。……目前這種招生辦法,使大學生的質量得不到保證,原因有兩方麵:一是中小學質量不高,二是招生製度有問題。主要還是招生製度。……現行招生製度有四大嚴重弊病:1.埋沒人才。2.工農子弟很難上大學。貧下中農說:“解放前上學靠錢,十七年上學靠分,十一年上學靠權。3.敗壞了社會風氣,助長了不正之風,而且越演越烈。據我所知,今年招生還沒有開始,但已經有人在請客送禮,走後門。4.嚴重影響了中小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現在,甚至連小學生都知道,上大學,不需文憑文化,隻要有個好爸爸。

現行招生製度必須大改,必須真正保證擇優錄取,打破現在的框框,不拘一格選人才。……當前正是關鍵時刻。聽說太原招生會,目前尚有可為,迫在眉睫。我呼籲,今年招生開始就要當機立斷,下更大的決心,否則又是一、二十萬人的質量問題。新生質量無保證,77年教學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一句空話。今年至今要采取一些過渡措施,應當建立全國統一的報考招生製度,應當體現以下精神:1.招生名額不要下到基層單位,至多分配到省市一級掌握……2.要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統一考試,並要嚴防泄露試題。考試要從實際出發,重點考語文和數學,其次是物理,化學和外文可以暫時要求低一點。從語文和數學可以看出學生的文化程度和抽象思維能力。3.真正做到廣大青年有機會報考和自願選擇專業。……隻要我們采取果斷措施,大學新生質量就會大為改觀,收到顯著效果。要當機立斷,隻爭朝夕,今年能辦的將不要拖到明年去辦。

劉西堯同誌:原來想今年文化程度要求達到高中畢業,名額分配到縣。自由報考問題,我讚成南翔同誌的意見,但馬上要做,還要具體化。

鄧副主席:“領導批準”應改為全國統一的招生,委員會定,該委員會由教師組成。

李昌同誌:招生問題,隻要下大決心,今年是來得及的。

沈克琦同誌:完全同意查全性同誌的意見,如今年不解決,81年學生的質量無法保證。

鄧副主席:改嗎[嘛]!既然今年還有時間改,就堅決改嗎[嘛]!把太原招生會議的報告收回來,根據大家的意見修改!這涉及到幾百萬人的問題,要拿出一個辦法來,既可以把優秀人才拿上來,又要不致引起波動。你們研究一下,這個方法應當找出來,要求質量。重點學校要統一招生。允許報三個誌願,到校後再分專業。今年開始就改,不要等了。招生十六字方針可以改一改嘛!

溫元凱同誌:十六字可否改為“自願報考,單位同意,統一考試,擇優錄取”?

鄧副主席:你的十六字比較好,但你的第二句話有點問題,比如他很好,要報考,隊裏不同意,或者脾氣怪些,領導不同意怎麽辦?我取你的四分之三,第二句不要。今年要下決心按要求招生,招的生要基本符合提高的要求。

史紹熙同誌:應該先考後審。

鄧副主席:取了你(溫元凱)四分之三。 ……

對比會議記錄可知,劉道玉先生的回憶錄那一段不很真切,劉西堯的態度不夠明朗,溫元凱在鄧小平“拍板”後才對“十六字”方針提出修改建議。人的記憶是如此奇妙,除了查先生,多數當事人都在有意無意之間誇大了自己的作用。
    與會者參與和見證了這一曆史性的事件,或多或少有所貢獻;當回憶往事之時,“自傳體記憶”出現某種“懷舊性記憶上漲”,有意無意地對“自我”有所突出,也是可以理解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9)
評論
一帖 回複 悄悄話 也議一下此文的跟帖中的眾口雲雲。雖然各抒已見 ,每人都各自的視角和理由,但毛囡博文的標題是《1977年恢複高考是鄧小平拍板決定的嗎?》,他用所示文件給出了直接的,否定的回答。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是在1978年11月,在這之前,鄧小平在黨中央政治決策核心圏中還沒有高到"一言九鼎"的地位。如已有,十一屆三中全會就失去它的曆史重要性。拍板決定的重要,首提重大政策的重要,還是細節策劃的重要,是有和無,早和晚,以及好和和不夠好的區別,孰輕孰重,不言自明。
白釘 回複 悄悄話 怎麽還在討論?魔鬼在細節:
“溫元凱同誌:十六字可否改為“自願報考,單位同意,統一考試,擇優錄取”?
鄧副主席:你的十六字比較好,但你的第二句話有點問題,比如他很好,要報考,隊裏不同意,或者脾氣怪些,
領導不同意怎麽辦?我取你的四分之三,第二句不要。今年要下決心按要求招生,招的生要基本符合提高的要求。”

沒有鄧小平提醒,或同意拿掉"單位同意"或“領導批準”這條,起碼相當一部分考分高的考生會被“單位”或“領導”拉下來。
政策的可執行性是第一位的。
不是鄧小平給了什麽人一切,個人在曆史的大浪中是渺小和無力的。辛德勒不是救出了千把人嗎,難道這些人不去感謝辛德勒,而去莫名其妙地去感謝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


毛囡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一帖' 的評論 :
這文件我是在網上看到的(不是拍賣網),現在中央檔案館開放了不少文獻資料,它也定期發些文獻,留意下可收集到。
流浪北美的螞蟻 回複 悄悄話 回“毛囡”的問題:

是的,你提問的對,是1977年春夏交際之時,麥收前。因為77屆的高考時1977年冬天12月10日,入學時1978年3月初。 我寫錯了時間。

鄧是77年4月恢複工作的,當時他還沒有一言九鼎的能力,華國鋒是黨主席。

感謝你的提醒1
一帖 回複 悄悄話 毛兄,這篇博文裏的文件真讓我刮目相看,忍不住插幾句題外話打岔一下,請鑒諒。以前就很讚賞你摳心瀝血地收集文擋,重證實考的嚴謹治史學風,在信口開河,口沫橫飛的幾壇獨樹一幟。你以前也披露過你是怎麽搜集文件的,那些舊時名人職稱、級別和工資的名冊等老檔案資料,也許是下級機關、學校裏某些人圖利而流傳到網上拍賣。但你這篇博文的文件應該是中央機關核心檔案的原件(彩色的,那時還沒有彩色複印機),怎麽可能從檔案保險櫃裏跑出來?上次"老軍頭與王洪文"一文裏的海軍黨委文件是影印件,也就算了。這次確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故冒昧向你求教。
回首前塵 回複 悄悄話 唉,樓主以為我不知道這段曆史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幹大事者不拘小節。小平如此,韓信也如此。關鍵是,當年隻有小平才有決斷與能力,重啟改革開放之路,然後才有你我在海外洋洋論政,無需擔心。華主席是好人,但不是決斷之人
毛囡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回首前塵' 的評論 :

看看鄧小平1977年4月還在寫要求出來工作的信(隻是這次沒有象在76年10月的信中那樣高呼萬歲),到8月就一言九鼎了?

華主席葉副主席並黨中央:

我完全擁護華主席最近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完全擁護華主席抓綱治國的方針和對當前各種問題的工作部署。

我在七五年的工作雖然也作了一些有益的事情,但在工作中確有缺點和錯誤,我對偉大領袖和導師毛主席對我的批評和教導再一次表示誠懇的接受。

我感謝黨中央弄清了我和四人幫沒有關係這件事,我特別高興在華主席的講話中肯定了廣大人民群眾去年清明節在天安門的活動是合乎情理的。

至於我個人的工作問題,做什麽,什麽時候開始工作為宜,完全聽從中央的考慮和安排。

在偉大領袖毛主席逝世的時候,我曾向中央用書麵表達我內心的悲痛和深切的悼念。我們必須世世代代地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把黨和社會主義的事業,把國際共產主義的事業,勝利地推向前進。

在黨中央決定由華國鋒同誌擔任黨中央主席和軍委會主席的時候,我知道了以華國鋒為首的黨中央以最英明果敢、最正確的方式戰勝四人幫的偉大勝利的時候,我在七六年十月十日曾向國鋒同誌和中央用書麵表達我的真誠擁護和歡欣鼓舞的感情。

如果中央認為恰當,我建議把我這封信連同去年十月十日的信印發黨內,究應如何處理,完全聽從中央的考慮和決定。

順致誠摯的敬禮!

鄧小平

一九七七年四月十日
毛囡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回首前塵' 的評論 :

你這話能唬住不了解那段曆史的年輕人,77年的鄧小平能一言九鼎?鄧小平到了能一言九鼎時行事、語氣還會那麽謙恭?你可以認為是鄧小平給了你一切,但你基本不了解鄧小平。
回首前塵 回複 悄悄話 正如樓下誠信網友說的,樓主發的有關資料全對,就是分析給論不對。咱們都是改革開放年代過來的,大家都知道,能夠上大學出國,主要要感謝小平同誌,因為隻有小平才是那個時代一言九鼎的人,那怕是他剛剛出山。年輕一輩的人不懂其中的關鍵因素
毛囡 回複 悄悄話 我是根據檔案文件來分析恢複高考的“拍板者”、批準人是誰的。所謂“拍板”就是最後決定,既然是最後決定,就不需要再作“討論”,送其他人審閱批準了吧。鄧小平在座談會的拍板是決定向中央寫報告建議當年恢複高考,從鄧小平在報告上的文字“請審閱、討論批準、建議、請酌定”也很明確他是建議,不是批準決定。如他能批準決定,他應該批示:把此報告以中央文件名義下發之類。有網友說,送審討論批準隻是“最後走一下形式”,好像不證明簡單吧?如果華國鋒不支持的話,他可以把這個報告放上一段時間再開會討論,再提些問題、困難等,高考當年可能就恢複不了。你看教育部從座談會到送上這報告就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政治局討論批準發文件花一、兩個多月時間進行也可算正常吧。

我發檔案文件資料是還原史實,有人無視檔案文件,隻相信自己的認知和解釋是你們的選擇和自由,但這改變不了客觀事實。
白釘 回複 悄悄話 鄧小平是大政治家,是七七年提前恢複高考的主要推手。至於誰第一個會上提出,並不關鍵。因為很多人都有這個想法,會期長,總有人會說。政治的操作,是要技巧的。試想如果鄧小平第一個會上提出這個想法,大家肯定一邊倒地擁護。匯報到政治局,華國鋒,汪東興
會不會不同意並要鄧小平擔負主要政治責任(兩個凡是)? 所以萬一政治局通不過,別人提出的,鄧小平的責任就小多了,保存實力,以後再來。研究曆史,要看細節。 開會要有個議程,這個“科教座談會”議程中,沒什麽討論恢複高考等。是鄧小平在開場白中鼓勵大家講話,把氣氛活躍起來,人家才敢講。是鄧小平同意把‘領導批準’這條拿掉,這非常及時關鍵。教育部長劉西堯是個見風使舵的人,起草會議議程沒有這一條,隻是後來被動地加入大家。結果此人不久就離開中樞,平調地方,實際上降了個小半級。
誠信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
你的資料整理的記述部分非常好, 完整全麵, 通俗易懂。 但對你的評論部分,很不苟同。

準確的說, 高考不是“鄧小平拍板決定的”, 而是鄧小平下定決心後,努力推動並成功實現的。 在1977年, 雖然鄧剛恢複工作數月,但由於1973年後的三年多的大刀闊斧“治理整頓”所累積的實際威望,在高層遠高於英明領袖。 實際上,華國鋒和汪東興,即使不同意也無力阻擋。更何況,這個決定得到葉劍英等大範圍的支持。

所以, 在本質上, 恢複高考完全是鄧小平個人努力的成果, 毫無疑義。 其實, 在1974年,他曾做過第一次努力, 被毛主席阻攔下。 而第二次努力成功了, 因為華國鋒無意也無力阻攔。

“高考”是40年來國家發展和社會繁榮,包括經濟連續高速增長,百姓生活快速改善,教育水平大幅提高的基石。高考為國家持續進步和經濟增長提供了內在動力,積累了豐厚的知識和智力儲備。

最後, 還是謝謝你談論這件事。
回首前塵 回複 悄悄話 鄧當時是分管教育的付總理,是實際上的拍板決定人,最後走一下形式,在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一下。
毛囡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流浪北美的螞蟻' 的評論 :
應是77年吧?鄧才出來工作不久,並沒有後來才有的拍板權。
毛囡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ID的D主' 的評論 :
77年的時候還是華國鋒主政,鄧剛出來,並沒有他在兩年後才有的那種權威。
毛囡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百萬莊大俠' 的評論 :
謝謝鼓勵!收有很多原始資料可和網友分享,隻是需要時間整理尋找。接下來準備發畫家的稿費和56年工改教授工資變化的情況。
百萬莊大俠 回複 悄悄話 篇篇皆精品,點讚!
ID的D主 回複 悄悄話 客觀。最後拍板的應該是黨的主席啊!
流浪北美的螞蟻 回複 悄悄話 我個人的經曆證明當年的高考不是由鄧小平決定的。
1976年的春夏交替之際,麥收之前,我們下鄉的知青中就暗暗傳遞著一個內部消息:“中央開會了,高考要恢複了,以考試為主,推薦為輔”。於是大家便悄悄地找資料準備複習了。而那年的4月份鄧小平剛剛恢複工作,並由華國鋒主席委托他主持教育工作,全國的那次關於高考的討論會議是7月份才召開的,高考的日期是10月份通知下來的,而我們組的知青們已經悄悄準備了幾個月了,最終,30幾人的知青組有6人考上了大學。
曆史將證明,恢複高考時華國鋒為首的黨中央決定的,並委托鄧小平具體落實執行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