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影評中,我自稱今年不合潮流到底,和滿城盡帶評芳華反其道而行之,堅決拒看芳華。不過最後還是沒忍住,因為老爺子居然也在微信上分享芳華視頻的鏈接了。看完之後,又看了文學城上的一些影評,發現很多人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失望!馮導用心講述的這個故事,雖然到處洋溢著青春的活力和時代的特色,但是卻平淡如白開水一般緩緩流淌,既沒有扣人心弦的懸念,也沒有刻骨銘心的愛情,馮導作為金牌大導演的功力到底體現在哪裏?
不過我卻要為馮導說一句,一部電影的成功與否,不在於運用了多少懸疑技法,不在於催下多少懷舊的眼淚,而在於編導的意圖是否得到了實現。
這部電影的孕育,據說就是馮小剛對編劇嚴歌苓的一個簡單請求:咱倆弄一個文工團題材的電影吧。今年59歲的馮導,從十八歲起在部隊文工團當了一個美工。而嚴歌苓從十二歲起在文工團當舞蹈演員,在這個環境裏度過了十多年的青春歲月。芳華這部作品,就是傾訴他倆人的青春想念。
所以對馮嚴來說,拍這部電影,已經不需要太多刻意的情節設計和矛盾衝突,就讓歲月和曆史去講述自己的故事吧。電影短短的不到兩個小時,刻畫的是超過二十年曆史裏的一個群像。這裏麵有在紅色年代裏占盡特權,又在改革開放中玩命撈錢的高幹子弟;也有響應革命號召成為標兵模範的普通人劉鋒,在新的時代淪為社會底層;有在人性泯滅的時代受盡欺淩而不失善良的黑五類的女兒,卻撈不著一個好人有好報的善終;更不要談那個在戰爭中被燒得焦黑的小戰士,臨死前還在好奇到底什麽是“果丹皮”。
也許正是時代跨越的廣闊,眾生人物的龐雜,讓人覺得這部電影負載過重,語焉不詳;喜歡者則說這是史詩般的筆墨,以文工團為切入入點,刻畫了一個時代中國人的命運沉浮。眾說紛紜,見仁見智,但是馮導想對青春說的話,他說出來了。
芳華的英文譯名叫Youth,這讓我想到2014年奧斯卡的大滿貫得主boyhood,中文譯名《少年時代》。和《芳華》中的人物從青春洋溢的十八歲到曆盡滄桑的中年人不同,少年時代的鏡頭追蹤了一個男孩從六歲幼兒園到十八歲上大學的十二年歲月。令人叫絕的是,為了真正捕捉光流逝的感覺,這部電影采用同一套演員班子,用了整整十二年時間,每年僅用三四天拍攝完成。整整長達三個小時的片子,才區區耗資兩百萬,就成就了這部票房成功同時影史留名的傑作,真可謂是奇跡。
就象馮導對文工團的魂牽夢繞,《少年時代》也源自導演Richard Linklater多年來一個模糊而堅定的信念,他要拍一部有關“成長”的巨片。成長中小男孩的媽媽,也就是女一號Patricia Arquette,導演選她頗有戲劇性。她本來名氣不大,在一次聚會中有幸見到名導Linklater,急忙大表仰慕之情期待合作。Linklater得知她曾是一個二十歲的未婚媽媽,就饒有興趣地問她小小年紀帶大一個男孩是什麽感受。不久Arquette接到Linklater的電話問她:在下麵的十二年裏你有什麽計劃 (What are you doing the next 12 years)?女演員就是天生愛幻想,Arquette小心髒一下子撲騰撲騰,“莫非名導要向我求婚,十二年之後再離婚”(I thought is asking me to marry him for 12 years and then get divorced)?原來是一部耗時十二年的電影馬拉鬆。
在這場馬拉鬆裏,男主從一個粉嫩可愛的大男嬰,過渡到有點青春叛逆的teenager, 最後長成一個絡腮胡子目光憂鬱早熟的十八歲小夥子;他媽媽,從一個懵懂無知的未婚媽媽,經過多年的挫折奮鬥,結婚再離婚再結婚,最後成了一個自強自立芳華已逝的大學教授。生命在挫折中終於綻放,光陰充滿傷感和詩意地流逝。不論是一個人生還是一部電影,事就這樣成了。
不得不承認,我在看《芳華》和《少年時代》的時候,因為看不到情節的跌宕起伏,感到平淡和乏味。但生活又何嚐不是如此?也許導演並不期望觀眾整場都眼淚汪汪的,如果能在某個瞬間打動人心靈裏最柔軟的那個地方,他的使命就已完成。
《芳華》打動我的,是何小萍越戰中精神失常之後,在文工團的散夥演出上,聽著熟悉的音樂,看著熟悉的舞姿,忽然徑自走出禮堂,在操場空地,月光下,獨自跳起了那隻《沂蒙頌》。也許有人會奇怪,何小萍在文工團的時光,受盡了欺淩和白眼,那是一段黑暗的日子,怎麽會讓小萍用美好的舞姿去回應?而且在那個場景之後,再次出場的小萍,神誌已經恢複正常,是什麽力量把她拉了回來?
馮導也是文工團的,他其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生長在北京大院的特權人士,而是從小父母離異如假包換的城市貧民。據說他在混文工團的時候,為了升級提幹,轉著圈兒地給自己的權貴高幹戰友拍馬匹解悶兒,那也不是個好滋味吧。但據他自己回憶,生命中大部分時光都是黑白的,唯有文工團那一段生活是彩色的。
歲月可能平淡似水,生活可能充滿傷害和欺侮,但依然遮不住的青春委婉如歌,擋不住的芳華瞬間綻放。
生命在挫折中終於綻放,光陰充滿傷感和詩意地流逝。
+1,影評寫得好!
美國好很多,雖然有時代變化特點,但是漸變,很多東西在骨子裏不變。所以美國人有傳統的西部片,內戰氣息的南部片。
中國人如果拍20年代軍閥混戰的,恐怕沒多少人興趣吧。
Happy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