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c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管中窺豹質疑藤校歧視亞裔論

(2017-05-29 16:31:21) 下一個

一年一度的大學畢業典禮又來到了,莘莘學子頭戴學位帽收獲四年寒窗的豐碩果實,含辛茹苦的父母台下端坐持手相看淚眼冷暖自知。於是藤校情節這個華人社區的永恒話題就又回來了。前幾天雅美之途博主發了一篇圖文並茂的文章,並有一個抓人的題目《美國華裔應該爭取在大學申請表中劃歸成白人》,討論藤校在入學上對亞裔的歧視問題。在文中他提出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哈佛耶魯這樣的常青藤名校錄取新生講究“綜合考評”,對猶太人的錄取格外青睞;而象麻省理工加州理工這樣的工科名校,側重以成績擇優錄取,結果猶太學生入學比例就沒那麽高。作者進一步推論,哈佛耶魯的入學綜合評議(holistic review)被用於刻意壓製亞裔學生的申請,證據就是SAT成績優越的亞裔的錄取比例反而很低。而比較強調以成績論的超一流名校如加州理工學院,亞裔新生居然超過了40%。

看到這個對比和結論,我的第一感受是困惑。因為不論是哈佛耶魯,還是麻省加州理工,都是美國社會高貴精英的薈萃和集合,如果美國高等教育機構確實普遍存在對亞裔特別是華人的歧視的話,那麽為什麽有的名校對黃皮膚冷若冰霜,而有的就對亞裔張開熱情的雙臂? 如果我們拋開一切陰謀論,而單純去比較哈佛耶魯和加州理工,會發現他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文理側重不同。傳統的東部常青藤名校特別重視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以培養傑出的政治家,法學家和社會活動家為驕傲。而以加州理工學院為代表的西岸新貴素來以工程師的搖籃而著稱。再參照最近一條爬藤大新聞:華裔女生憑借一篇作文被八所常青藤名校同時錄取!這個女生在文章中寫了在融入美國社會的過程中,自己的移民家庭在學習英語上的喜怒哀樂,全文平緩謙和而感情深厚,她這樣描寫自己在語言上的長進,“Through performing poetry in front of 3000 at my school’s Season Finale event, interviewing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writing stories for the stage”,但是這一切的真正意義,也是我以為真正打動錄取官的卻是後半句:I stand against ignorance and became a voice for the homeless, the refugees, the ignored。看來常青藤所追求的領導品質,leadership,是一種兼濟天下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我們再看常青藤名校入學所謂的綜合考量,“holistic review”,如果翻譯成中國人最好理解的“文理兼備全麵發展”,那麽華人青年們做得如何呢?這本來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我們沒有綜合數據,但是不妨管中窺豹,見微知著,從一個小側麵來探求事實的真相。英特爾科學大獎,是享譽美國的一項青少年業餘科學大賽,可謂美國中學生理科的桂冠。如果拿2012年的比賽結果來看,在四十名最終入圍者,有高達40%的東亞裔參賽者(以姓氏判斷);而如果我們再看同一年的一個文科社科全國大獎,C-SPAN STUDENT CAM(美國公共事務頻道中學生紀錄片大獎賽),結果就大相徑庭。那一年這個大賽的主題叫做“憲法與我”,參賽者需要根據自身的經曆生活和知識,通過實地采訪和資料收集,拍攝一部十分鍾左右的記錄片,闡述自己對美國憲法某一條文的研究和看法。在所有入圍的七十五個參賽小組中,我掰著指頭一算,有東亞裔參與的僅僅為十分之一左右。考慮到英特爾大獎是單人參賽,東亞裔40%的優秀率是含金量十足的成績;而政論記錄片大賽是不超過三人的組團參加,考慮到不同成員之間搭便車打醬油現象,東亞裔的參與率隻怕還要低於這表麵上的百分之十。這也就是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亞裔和華人做到了,從大學考試的SAT成績和科學競賽的表現就可以看出;而對國事家事天下事的事事關心,亞裔青年才俊的熱心程度僅僅達到對科學大賽的四分之一還不到。莫非哈佛耶魯對華裔學生SAT成績的近乎嚴苛要求,並非出於種族歧視,而僅僅是為了對我們理強文弱,重學習而輕社會的瘸腿現象的一種補償?

當然,我所說的華人子弟“理強文弱”,絕非指他們天生不喜歡或不擅長時事政治法律,這裏麵有複雜的家庭語言文化因素。比如第一代華人移民家庭,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未必關心政治,晚上全家圍坐吃飯也大多以母語交流,很難讓孩子從小養成用英語辯論時事的習慣和愛好;目前大陸背景的新移民以高科技從業者居多,他們能提供給子女課外教育的門路渠道,也大多數是和自身專業相關的科技IT門類,視野較窄。在這個背景之下,我們的華人家長如果能夠跳出自身專業或愛好的局限性,根據孩子的特長興趣鼓勵他們多參與一些在傳統華人社區看來屬於偏門的方向,也許會在未來的大學入學競爭中占到意想不到的優勢?再拿2012年美國公共事務頻道中學生紀錄片大獎賽為例子,雖然亞裔整體的參與率不高,但是評委們伯樂相馬慧眼識真,在眾多優秀作品中脫穎而出斬獲大獎的,恰恰就是一位日裔高中生Matthew Shimura的作品。這部紀錄片的鏈接如下,大家可以看一下,雖然隻有短短不到十分鍾,但是情真意切,資料翔實,技法老到,大獎當之無愧。

這個日本孩子的大伯曾經在二戰期間被美國政府關進日本人集中營,他以家族的親身經曆為切入點,對當年的集中營遺址做了實地考察,對當事人的親屬進行了采訪,並查閱了相關的曆史資料,從法律和人道的角度對當年美國政府不經審判即囚禁上萬的日裔美國公民的行為作出了反思。

我認為華人父母在督促兒女學習時應該謹言慎行,最好不要輕率下藤校歧視亞裔的結論。一旦給子女產生心理陰影,而盲目硬拚SAT或其他競賽考試,反而可能沒有精力去追求自己真正興趣和熱情,得不償失。Matthew Shimura榮獲紀錄片大獎並成功考入斯坦福,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