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丘比丘建在庫斯科西北130公裏處的馬丘比丘山脊上,海拔兩千多米。 古印加帝國沒有文字,沒有記載它確切是什麽時候建造的,現代考古學家和曆史學家認為是Pachacuti統治時期15世紀中葉建造的,可能是用來作印加貴族的鄉間修養場所和朝聖的地方,那裏有神廟、宮殿和維護人員的居所,最多時居住七百多人,直到一百年後隨著印加帝國的滅亡就被逐漸廢棄。 當地人雖一直都知道這個城的存在,但對外麵的世界一直是未知的,直到1911年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曆史學者 Hiram Bingham被熟悉此地的本地人帶到馬丘比丘,才令沉睡了足足四百年的馬丘比丘再度重見天日。 他的書“Lost City of the Incas”震撼了當時的整個文明社會,此後絡繹不絕的人們前來觀賞這座代表印加文明的古城。
去馬丘比丘一般說來或走四五天的印加古道,或坐火車去。 我從來就不是徒步愛好者,自然選後者了。 從我們的客棧走到火車站要十幾分鍾,列車駛入,拿著票去找我們的A車廂,可怎麽沒看到什麽車廂號啊,正糊塗不知該去哪時,就看見列車員開始把字母掛出來了。
車廂裏很舒適,如同瑞士的黃金列車一樣帶有全景視窗,
路上還給飲料和吃的,大約我們去的時候買的是貴一點的票吧,好像是九十多美金一個人,回來是買的是65美金的票就沒吃沒喝了。
我還是頭一次吃 passion fruit,不是很甜,回到鎮上又買了幾個吃了個夠
一路上陽光明媚,太陽照得我發困,一時沒管住自己,我有些得意地跟家人說:" 看吧,都說出門靠人品,雖說是雨季可陽光多燦爛"。 可沒曾想老天對大話的懲罰來得如此之快,列車一停靠馬丘比丘站立即大雨傾盆,我有點傻眼了,隻有祈禱老天別下太久啊,錯了,人不能說大話呀。 好在我有準備,給大家帶了雨衣穿上,可鞋子是泡在水裏了沒救了。
下了火車還要坐汽車上山,可火車站離買汽車票的還有一段距離,買票和上車的地方也不不在一起,在大雨中這通折騰問啊,好容易才搞定,這都咋設計的,真夠不 touist-friendly 。 上山的車票夠貴的,掏外國人的銀子毫不手軟,單趟二十五分鍾的車程來回要24美金,比我在家進城的火車票還要貴一半,真是霸王車啊。
自從我在家foster小狗狗後我發現我的狗緣大大的好起來,一路上被一條大黑狗緊緊跟隨著, 我以為它是聞到了我包裏三明治的香味,費死巴力地解開雨衣把三明治拿出來要喂它,可它又跑掉了。
到了門口導遊們來兜攬生意,找了個會說英語的給我們講解,全程要兩個小時。
第一眼看到群山中的馬丘比丘還是蠻震撼的。馬丘比丘倚靠著兩座高峰,城市遺址後麵那個高聳的山峰叫華納比丘(Huayna Picchu),另一座山則是馬丘比丘山。馬丘是老的意思,比丘是山的意思。 馬丘比丘是“古老的山”,而華納是新的意思,華納比丘就是“年輕的山”。
據說馬丘比丘背後的山的輪廓代表著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臉,而山的最高峰 華納比丘代表他的鼻子。 看看像不像一個躺著的人的側臉?
雨不久就停了,可雲圍過來把山中之城藏了起來
雲霧繚繞的馬丘比丘別有一番意境
古時馬丘比丘的大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太陽神殿,每年南半球6月冬至日時太陽會從窗戶直射到中央的岩石上。 印加人最崇拜太陽神,作為太陽之子的印加人把這座城建在高山上,這樣可以離太陽近一點。
可不可以把太陽拴住,不讓它遠離? 印加人會在冬至日在此舉行祭祀典禮
神鷹殿,地上是神鷹的嘴和頭,後麵兩塊巨大的岩石是神鷹的翅膀,隨時準備展翅高飛
巨大的石塊地被無縫隙地堆砌在一起,讓人讚歎古印加人精湛的建築技巧
他們是怎麽樣把這些巨石搬到如此高的山上的呢? 據說他們先會鋪一條坡路,然後男人們把巨石順坡拉上。 “We are small but strong”, 導遊說。 是啊,印加人沒有牛馬之類的可以負重的動物幫助,全部是靠人力啊。
梯田上可以種植各種各樣的農作物,進行農田實驗。印加人的主食是土豆,他們還培育了西紅柿、花生、菠蘿等蔬果,地域較低的地方種植玉米。
印加人沒有文字曆史,他們使用棉線和羊駝毛線做成的繩來記數和記錄曆史,如今早已失傳。
看過馬丘比丘後感覺印加的文明還處於一種原始的封閉的狀態,往西是太平洋,往東是不適合人居的熱帶雨林,它的文化的傳播隻局限在西海岸。 雖然它的冶煉鑄造技巧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但還不會煉鐵,以青銅工具為主。 印加人無役畜,無車輪,無文字,石建房屋也比較簡陋,空間並不大,它的文明程度可以說是相當於中國的夏商水平。而十五世紀的中國已進入明朝時期,氣勢宏偉的紫禁城已經建成,達官貴族綾羅綢緞錦衣玉食,文化藝術也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同時代的西歐隨著科技和地理知識的進步開啟了大航海時代,在火槍火炮的裝備下開始對世界進行探索和征服。 不得不說印加文明與歐亞大陸相比落後了兩三千年,被西班牙人打得落花流水也不足為怪了。
如今馬丘比丘的主人- llama。 這裏的llama每天見的人多了,自在地在遊人中穿行,摸了摸它們發現毛的確蠻硬的。
看見小寶寶在吃奶嗎?
這塊巨石很巧妙地resemble它後麵的山巒的形狀
該離開了,再回頭最後看一眼雲霧中的馬丘比丘,還有山澗中的烏魯班巴河。 再見了,馬丘比丘,我來過了,看見了,把你的美記在心裏帶走了。
坐上車回到山下的熱水鎮 Aguas Calientes,剛下過雨的河水撞擊著巨石淘湧奔流。
去熱水鎮找了家中國館子吃飯,在秘魯各個地方幾乎都可以看到中餐館,我一般在外旅遊很少吃中餐,可秘魯的中餐要試一下,據說秘魯的中餐還是蠻有名的,19世紀的時候有很多來自廣東的中國勞工遠渡重洋來秘魯打工,他們把中餐也帶入秘魯,在秘魯去中餐館吃飯成了一種時尚,秘魯人把中餐館親切地稱為“chifa”。 去的這家大紅燈籠高高掛,做飯的夥計和服務生卻不是華人,可做出的東西倒蠻中國味的,不過啊女兒說還是不如媽媽做的好吃噢。
坐上火車回到歐雁台時天已經完全黑了,和客棧要了heater把濕的鞋子烤烤幹,去馬丘比丘是個體力活,在高山上跟著導遊上上下下的兩個小時,到後來會偷偷地想什麽時候結束啊,都有點不想聽了。 明天準備歇一下,就在歐雁台放鬆放鬆。
Travel Tips:
1. 去馬丘比丘的火車票和門票我都是提前三個月在網上買好,即使這樣華納比丘的票也所剩無幾了。
從Sacred Valley 坐火車到馬丘比丘要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從庫斯科坐火車要3-4個小時,火車先到山下的熱水鎮,然後坐車上山去馬丘比丘。去乘火車和進入馬丘比丘都要查護照,一定不要忘記帶了。去馬丘比丘的火車有兩家,票要提前訂:
Peru Rail https://www.perurail.com/ ;Inca Rail https://incarail.com/
馬丘比丘門票網址:https://www.machupicchu.gob.pe/inicio?request_locale=EN
馬丘比丘的票分三種,一種是馬丘比丘only(最近分成上午 6-12和下午12-5:30的了,而且不讓重複入園,除非上廁所),一種是馬丘比丘加華納比丘的,每天隻讓上四百個人,有7點和10點,每撥進兩百人, 一種是馬丘比丘加馬丘比丘山的,每天讓進八百人,7點和9點各4百人,那個山爬起來要好幾個小時,蠻耗時的,不像華納比丘那麽搶手,華納比丘基本上四十幾分鍾就能上去。 華納比丘的票在我們要去的那一天10點的票已經賣光了,7點的我們又來不及,我們光坐火車從Sacred Valley到馬丘比丘就需要將近兩個小時,隻有住在馬丘比丘山下的熱水鎮的人才有可能趕上7點那一撥的。
2. 雨季去一定要帶雨衣,你總不想打著傘爬山吧。
3. 最好找個導遊講解,如果沒有講解地話自己亂逛重要的東西會漏掉。我們是20美金一個人。
聖誕秘魯行:
(3)節日裏歡樂的小鎮
很歡喜你來讀我的遊記,抱抱,好久不見,有時會惦記你呢。
我讀茨維格《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第一篇即是寫西班牙殖民開拓者的冒險,讀來震撼。
邊姐,你寫的遊記有特色,行勝於閉門讀。
齡齡主要在利馬,說那裏的人普遍超重,米飯裏加黃油等,飲料含糖量高,當地糖尿病發病率高。看來你去的地方好,看見白米飯了。
導遊說馬丘比丘的大石頭都不是就地取材的,都是從遠處運來的,你看山下的小鎮不是就有很多大石頭嗎。 印加人會用很硬的小石子去磨打邊角處使之平滑,他們很有耐心。
不要可憐我,穿濕鞋子的不適早就忘了:) 難得看到了雲霧繚繞的山中城,想當年去黃山的時候就想看它雲霧中的樣子,沒看到,卻在馬丘比丘看到了這般的意境,豈不幸運
秘魯很值得一去,從美國直飛大多都不到10個小時的時間。
照片絕棒, 文字超好!
邊邊好文,跟著你遊我未能去的地方!請多寫!:)
我猜啊,他們不用車輪是不是跟沒有可以拉車的牲畜和多山的地形有關?
秘魯應該讀“必鹵”,你說“屁鹵”也OK哈,隻要聽者明白就行,哈哈。他們說西班牙語。
嘿,你是不怕死啊,總是這死那死的:)
我的文字能力有限,你肯來讀我很感謝。
是不是少了個逗號?寫寫遊記,收攏心情。實際上是很樂的事。你讀“蜜鹵”。還是讀“必鹵”,有一年我回國,被人糾正說“要讀必鹵”,嚇我一跳。哇。後一想,英語(秘魯說西班牙嗎?)轉型,也可以讀屁鹵。
我在美華論壇有一篇遊記,我就把威尼斯叫“為你死”,把那部樂斯叫“那不樂死”。小心提醒,注意標點符號。我是你的忠實讀者。
“印加人沒有文字曆史,他們使用棉線和羊駝毛線做成的繩來記數和記錄曆史,如今早已失傳。” 看了這句話我比較惆悵,感歎文字對人類文明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