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蒲甘到曼德勒大約5個多小時的車程,早早的就讓酒店給定好了去曼德勒的小bus, 這種長途小bus是點對點的服務,從蒲甘的酒店接上你到了曼德勒再把你送到那邊的酒店。 我訂的是上午9點的車,8:30 前台就來電話說車到了。 上了車走了半個多小時售票員接了個電話然後讓我聽,一聽是酒店打來的,說是抱歉讓我們上錯了車,需要一會兒換車,可剛才上車時是給看過車票的呀,而且這輛車也是去曼德勒的。 售票員說他們不是一家公司的,就在途中的一個汽車站給我們放下了,你說這都什麽事兒呀。 車站人來人往的,時常有婦人頭上頂著大筐賣各種吃的和小雜貨。 車站的人給我們找了兩把椅子坐著等,半個小時後我們的車終於來了。
車上有很多說西班牙語的外國遊客,女兒能聽懂他們在說什麽,說他們在不斷地講錢,掙錢、取錢、省錢之類的話,看樣子也不光我國民眾好這口哈。 中途又不斷在路上拉當地人,一會兒車就坐得滿滿的了,司機周圍的空位的地上都坐滿了人。 中間又在一個餐館停下,司機和售票員還要去吃中飯,到了曼德勒還要一家家地送遊客,我們是最後一家,這一路折騰了六七個小時。
我在曼德勒訂的這家酒店離皇宮很進,走個幾分鍾就可以到。 酒店的房間是我這次住得最舒服的,早餐也好,服務就更不用說了。 結賬的時候一看才44塊美金,我以為是一個晚上的,可沒想到是兩個晚上的價錢,這性價比也太高了吧!
重點推薦:Thiri Thitsar Hotel
放下行李去皇宮轉轉,門口有軍人把守,說是關門了。 這個曼德勒的皇宮是緬甸最後一個王朝貢榜王朝的皇宮,二次世界大戰時被火毀,現在的是在原址上重建的。 不過聽說裏麵大部分還是在被軍人把持,隻有很小的一部分給遊客開放,沒啥意思,不進去也罷,就在外麵護城河邊上散散步就好。
曼德勒是緬甸第二大城市,為貢榜王朝的都城,因背靠曼德勒山而得名。 在大街上看到這裏的人不像仰光和蒲甘的人們那樣傳統一律穿隆基,時常可以看到穿褲子的。 曼德勒街道也挺寬敞幹淨的。
往皇宮的護城河的盡頭看去就是曼德勒山
去到酒店前台訂了第二天的包車遊 Three Ancient package,45k一天。
第一站去的是Mahamuni Pagoda 馬哈木尼佛塔,是緬甸最重要的朝聖地之一。佛塔裏的青銅佛像高約4米,據說是佛祖親自開光,當地人將這座佛塔視為佛祖真身。每天清晨4 點都要舉行為佛像洗臉的儀式,虔誠的信徒們將金葉貼滿佛像,如今金葉的厚度已經有16公分,金燦燦的十分耀眼。 但婦女不允許進入內廳的神殿,也不能去貼金,隻能坐在欄杆外參拜。
看著男人們在裏麵給佛身貼金我有點來氣哈,佛教不應該是眾生平等嗎? 釋迦摩尼說過男人比女人高一等嗎?還不是男權社會中男性操控下寫出的霸王條款。 相比於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對女性的歧視尤其嚴重, 說什麽女人有“五障思想”,不能成佛,女色是禍水,明明是自己抵不住誘惑把責任推到女人身上,那女人受誘惑了是不是也要說都是男人的錯呢?
寺廟外有買紀念品的長廊,我隨手一拍,卻不經意地把一些正在合影的花枝招展的女人們照了進去。
來曼德勒遊客都會到 Mahaganayon Monastery馬哈伽納揚僧院看千人僧飯的盛況,這是緬甸最大的僧學院,有2000多僧人,從5、6歲的小沙彌到60、70歲的大住持都有。
緬甸人從出生那天起就會受到佛的熏陶,每天都會拜佛祈禱。 在緬甸,男人隻有出家當一次和尚,社會上才承認他是個真正的男人了,素有“You must become a monk before you can become a man.”之說。 男人出家次數不限,時間可長可短。幾天、幾個月、幾年、終生都行,這也是他們的宗教義務,千年來沿襲的傳統。 很多小男孩七八歲時就要剃度出家了,在寺院裏他們可以免費學到文化知識。到了結婚的年齡可以還俗,老了的時候也可以接著出家。
男孩子出家時父母會孩子舉行隆重的儀式,讓孩子穿上節日衣服,騎上大馬,敲鑼打鼓地給孩子送行。網上照片
僧侶們每天淩晨4點起床,每日兩餐,早上5點吃早餐,上午10:15吃午餐。 緬甸的僧人是可以吃葷的,化緣得到什麽就吃什麽。緬甸出家人遵守“過午不食”的規矩,每天午後到半夜,除喝水外,不再吃任何食物,於是午餐變得十分重要。
10點鍾開始就有些小和尚站隊,漸漸地越來越多,隊伍長得望不到邊了,真是場麵宏大,十分壯觀。。僧侶們估計對每天都被遊客們圍著觀看早就習慣了,可遊客們的鏡頭也讓他們不自在,有的都低著頭躲著。
有對男女在發錢,每個和尚給兩千,這麽個發法還不得上千美金啊, 大款啊
每日都有很多民眾們前來給僧侶們送飯
我們第二站要去的是實皆古城 Sagaing City,距離曼德勒西南20公裏。
路上看到一隊隊粉色衣著的小尼姑們,好像放學的樣子,就讓司機停下來問她們從哪來,她們指了指後麵說是她們的學校,我讓司機帶著我們去參觀一下。遇到一位僧侶老師聊了會兒天,小和尚和小尼姑們每天都要來這裏上課,今天他們剛剛考完試。
在緬甸和尚的地位很高,緬甸社會把人分成五等:和尚是一等公民,男人是二等公民,女人是三等公民,尼姑是四等公民,人妖是五等公民。
在緬甸女人沒有要求必須出家當尼姑,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女孩子去坐尼姑,尤其是家境不好的女孩子,可以有地方免費讀書認字。緬甸是典型的重男輕女的國家,出家上麵緬甸男女也是不平等的。男人可以多次出家,還俗後可以媳婦照娶,以前還可以娶好幾個老婆,最近幾年才實行一夫一妻製。 據說女人隻能出一次家,緬甸的尼姑嚴格地來說不能算尼姑(比丘尼),南傳佛教女性的傳承在曆史的傳播中中斷,她們最多是十誡尼,地位遠不如男性僧侶,和他們不能平起平坐,見到男性僧侶要示予恭敬。
這裏的小尼姑和小和尚們平日不見遊客,對我們都很熱情,很願意跟我們合影。 後麵站著的那個男人是我們的司機,他是我們在緬甸用過的最好的司機,人非常老實謙和,彬彬有禮。 他的英文不太好,和他溝通要用最簡單的詞,要是複雜一點就要用 Google translate 跟他交流。
實皆古城擁有眾多的佛教 寺院,有上千個僧侶和尼姑在此修行。 它曾是撣族王國的首都,也曾在貢榜王朝時期坐了短暫的幾年的首都。 郊外的實皆山上有座漂亮的寺廟,藍色金色搭配起來的扇形廟宇十分靚麗耀眼,外麵有好幾十個小拱門,裏麵端坐著一排佛像,蠻壯觀的。
從實皆山上遠遠看去,鬱鬱蔥蔥,植被繁茂,佛塔星羅棋布,遠處寬廣的伊洛瓦底江緩緩流淌,真是一幅令人難忘的美景。
山上還碰到一群來玩的小尼姑們,歡聲笑語的,小小年齡的她們還不知人間的愁苦是啥滋味啊
因瓦古城 Inwa,位於曼德勒市區30多公裏處,從14到19世紀,這個小城曾經被選作緬甸王國的都城多次,直到1839年的一係列的大地震徹底摧毀了它,這座首都從此就被廢棄了。
去因瓦古城要過一條河,船票來回每人1200塊。 到了對岸坐馬車遊古城,5000塊一個人,一般是帶你去四個景點。
在碼頭等船時突然大雨傾盆,幸好我和女兒帶了雨衣,等了一會兒雨不見小,司機打著傘過來請我們回車去等。
等了十幾分鍾的樣子雨小了點,我們就又回到碼頭。 可上了船不久雨又開始下大了,外麵模糊一片。 這可咋整,難道我們要在大雨中遊古城嗎? 我在心裏祈禱佛祖保佑,讓天氣趕緊好起來吧。 幾分鍾後到了對岸,兜售小商品的湊上前來,可這大雨中誰還有心思買東西呢。 岸邊有很多輛馬車在等候,遊客誰也沒上,都在棚下避雨,過了幾分鍾我看雨小些了就領著女兒上了一輛馬車,沒過一會兒雨就真的停了,感謝佛祖!
建於1834年貢榜王朝時期的Bagaya Monastery (柚木寺) 是全部用柚木建成的,裏麵有267個巨大的木頭樁子。
空蕩蕩黑漆漆的大廳裏麵趴著幾條野狗,我們要用手機來照亮,順著亮光看到一尊佛像端坐在那兒。
門柱上的雕刻精美又大氣,透著遠古神秘厚重的韻味
這是Yadana Hsimi Pagodas, 如今已是殘垣斷壁,隻剩下幾座菩提樹下端坐的石頭佛像。
寺廟外的田園風光
華麗的馬哈昂美寺(Maha-Aungmye-Bonzan)可以說是貢榜王朝修道院建築的典範,建於1818年,由貢榜王朝的Bagyidaw國王的王後為皇家修道院所建。
這座黃色調的僧院也曾在1838年的大地震中被損壞,後經部分翻修,二層以上的顏料顯得比一層要新些。 修道院建於貢榜王朝的繁盛時期,風格大氣,從繁瑣的雕花和精美的石刻裝飾上仍可遙想當年盛景。 如今人去樓空,神氣的狗狗爬著那裏好似這裏的主人。
馬車遊覽大約兩個小時,之後乘船回到對岸接著去曼德勒最著名的橋 烏本橋(U Bein's Bridge)看日落。
路上我們需要上洗手間,司機把車停在在了一個僧院裏。 僧院的後院有一排廁所,還打掃得蠻幹淨的。 從廁所出來時嚇一跳,媽呀,外麵站了好幾個和尚,有幾個七八歲的小和尚上下地跳著跟我說hello,還有年輕的和尚讓我去一個什麽地方,我以為是洗手的地方,可看了看什麽也沒有就沒動窩。 一個幹瘦的老和尚從廁所裏出來,瞥了我們一眼就走了。 等女兒出來後我們在和尚們的目送下離開,他們這兒大約很少有女人來吧,更沒見過不穿隆基穿裙子的國外來的女人吧。 我偷偷地笑了,想起了那首老和尚告訴小和尚山下的女人是老虎的歌。
托佛祖保佑到了烏本橋時太陽也出來了。 僧院的和尚和尼姑們也都來這兒溜達。
尼姑們也愛玩手機,旁邊倆尼姑一邊看手機一邊講個不停,坐在對麵的女兒把我們給拍下來。
建於1850年左右的烏本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長的柚木橋。 烏本橋也被緬甸人稱為情人橋,看到很多對男女來這兒談情說愛。
烏本橋的日落是非常美的,尤其是幹季時很多攝影愛好者和遊客們都來此拍紅彤彤落日下的美景。 雨季有雲彩差點,不過也很美了。
第二天一早先去了曼德勒山,坐了電梯到了山頂,山頂上有座寺廟
寺廟裏還擺放著高僧們的舍利
從曼德勒山上俯瞰曼德勒
從曼德勒山直接去了機場飛雲南。 終於該離開了,飛機起飛時我和女兒對窗外的緬甸揮手告別。 我合上眼休息,一會兒睜開眼的時候發現旁邊的女兒在抹眼淚,“媽媽,我怎麽有些不舍得離開”。 女兒真是一個感性的孩子,我給她擦眼淚,對她說:“將來有一天你可以帶你的家人和孩子再來呀“。 女兒對我說她下學期的藝術課的project要畫緬甸,畫蒲甘樹叢荒草中的紅磚佛塔,寺廟回廊中的迷人的光影,小尼姑們燦爛又害羞的笑臉,還有烏本橋的醉人的落日餘暉......
謝謝大家的一路跟讀!
以前隻知道你們家是東南亞華僑,沒想到你外婆和母係都在緬甸生活過,蓮子以後多多分享這樣的舊事,昨天讀了你寫外婆的文很感慨。
握爪,同希望!
金塔,隆基,對我而言,陌生又熟悉。我母親在仰光生活過,家裏有許多照片。
美麗的風景,樸實的平民,純潔的僧尼,濃愈的宗教文化,緬甸真是令人神往的地方。
謝謝你的詳細介紹!一直在跟讀,給漂亮的邊神母女點讚!
BTW , 俺旁邊坐的不是和尚是尼姑好不好。 等著看你和和尚的合影。 周末愉快!
我喜歡你坐在那兩個和尚旁邊的照片,隻是遠了點。我下次寫最後一篇台灣遊記時給你看一張我和和尚靠得很近的照片呀,哈哈。:))
你的這段話把我笑死了,邊邊啊,難怪我喜歡你呢——— “看著男人們在裏麵給佛身貼金我有點來氣哈,佛教不應該是眾生平等嗎? 釋迦摩尼說過男人比女人高一等嗎?還不是男權社會中男性操控下寫出的霸王條款。 相比於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對女性的歧視尤其嚴重, 說什麽女人有“五障思想”,不能成佛,女色是禍水,明明是自己抵不住誘惑把責任推到女人身上,那女人受誘惑了是不是也要說都是男人的錯呢?”
同意你對和尚的解釋,緬甸尼姑不算出家,嚴格來說是十戒尼,和尚尼姑都是老百姓對出家人的俗稱而已。
倒是沒聽說緬甸的尼姑可以隨時回家,看到過說法她們可以還俗一次,但還俗了就不能像和尚那樣再入佛門了。
中國製造我不大清楚,至少我買的都是當地造的,我想中國製造對他們來說也算貴的吧。
看來你對佛教不太了解,這裏提供一些信息供你參考:
1,根據考古研究發現第一尊佛像出現在佛入滅約五百年後,而且雕刻藝術在印度出現應當是在古希臘亞曆山大入侵之後,所以所謂“佛祖親自開光”的青銅佛像的說法應當是招攬遊客的噱頭。
2,“和尚”本是用以稱呼出家年資長、在教界地位較高、特別受人尊敬的出家人。
3,南傳佛教過去有比丘尼製度,後來因為戰爭的緣故斷了,近代沒有正式恢複。你的照片中剃頭穿粉色衣服的很可能是“十戒女”,她們過離家的生活、持“十戒“,但沒有受”比丘尼戒“。這就是為啥她們的衣服為粉色,而不是像比丘那樣為褐色或土黃色。她們隨時都可以回家過在家生活。
BTW,緬甸市場上閃閃發光五顏六色的旅遊工藝品是不是也是中國製造呢?
尼姑的地位跟和尚比低多了,人們對她們也不像對和尚那樣慷慨,去作尼姑的大多是出身清貧的女子。
女兒其實一開始對去緬甸不是很期待的,她以前更喜歡歐洲的高大上,可摩洛哥和緬甸之行都給了她很多驚喜,也都讓她不舍地垂淚。 人在旅行中也在慢慢地改變自己。
是,我也看那麽多小尼姑一輩子就沒有了世俗的生活有些可憐。 據說她們的吃住環境都比不上和尚的,也沒有什麽大戶給她們大筆的捐贈,生活挺儉樸的。
另外,這尼姑的地位排第四,太不公平了,還不能還俗,真是地位低下的,看來緬甸不鼓勵女人去當尼姑了。邊邊周末好!
難怪博主的博文讀著讀著,就有這種感覺。
邊神照片好看,女兒的飄飄長發的背影叫人喜歡。
博主怎麽看上去有當年三毛的範兒。
一睹真人為快。至於文章呢,我得留到明天找個好時間安靜地讀,慢慢地享受。明天看完了再來寫心得。邊邊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