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走邊看,記錄生活

戶樞不蠹,流水不腐, 生命在於折騰
個人資料
邊走邊看66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和女兒遊英國 (6) - 倫敦街頭看景,國會大廈一探

(2017-05-30 09:59:35) 下一個

從我們住的酒店走幾步就到了西敏寺大橋 Westminster Bridge,橋的那頭就是大本鍾和國會大廈。

 

一個月前就是在這座橋上方發生了恐襲,凶手駕車在橋上衝撞行人,導致來自各國的數十人受傷,其中還包含一位中國人。 然後他駕車衝向議會大廈,下車刺傷一位警員。人們在橋上的柱子上放上了一束束鮮花,寫上悼念的詞句。

 

橋下時不時可以看見巡邏的船隻經過

在英國這幾日所到的景點幾乎都設有路障防止車輛衝入

 

然而除了這些似乎也看不出什麽緊張的情緒,依然人流如織,車輛如梭。 我也忙著在大街上看光景,最喜歡看的就是街上這些顏色鮮豔的巴士和出租車,倫敦的出租車像個舊式的老爺車,車上的廣告設計好看又俏皮。

 

街上的公用電話前都排著隊,不是要打電話,而是要照相。 看到這個老夥計擺pose,我和姑娘都笑彎了腰。 祖國的同胞們雖然土土的,還真是滑稽又好玩呢。

 

藍天下的大本鍾格外好看。 大本鍾建於1859年,是以負責鍾塔工程的Benjamin Hall 命名的,現在每隔一個小時敲響一次。大本鍾可是倫敦的標誌性的建築,由於擔心它的安全的原因現在隻允許英國公民參觀,而且公民也要提前給議員們寫信得到許可後才可以進入參觀。

 

唐寧街十號離國會大廈也就幾分鍾走步的距離,離女王的白金漢宮也不遠,看來首相去上班還蠻近的嘛。

唐寧街封了,不讓進,警察說右邊那個黑色的樓房就是首相官邸。

 

白金漢宮隻有夏天對遊客開放,不過這個季節可以去白金漢宮看換崗。 到了快11點鍾了,一看人上人海的,根本靠不到前邊,遠遠地隻聽見大門裏麵奏樂聲。 等呀等後來好不容易士兵們列隊出來了,一看跟溫莎堡的換崗比也就多了幾匹馬,實在沒啥太好看的,還不如在溫莎堡看得過癮、看得真切。 溫莎堡和白金漢宮的換崗看其中一個就夠了。

 

看夠了光景就按照約定的時間去國會大廈參觀。 我提前幾天在網上預訂了audio tour。

旁邊的Westminster Abbey排隊也人山人海的,對教堂我們已經看傷了,這次就pass了。

國會大廈預訂網址:http://www.parliament.uk/visiting/

國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又稱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是英國國會的所在地,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威斯在中世紀的時候是王室的主要居住地,英格蘭第一所正式議會於1295年在此設立,此後幾乎所有時代的議會都設立於此。1834年這裏發生了一場大火災,在努力搶救下,隻有威斯敏斯特廳得以幸免,宮殿裏的其他廳室都遭到焚毀,重建後的國會大廈采用了哥特式的建築風格。 國會大廈在二戰中的倫敦大轟炸中也遭到了襲擊,部分建築受損,後用了將近十年才完成對大廈的修複。

和布達佩斯匈牙利國會大廈相比,倫敦的國會大廈外觀上沒有那麽浪漫壯觀,內部裝潢也沒有那般的美輪美奐、金碧輝煌,然而宮殿的每一個廳室、每一幅壁畫和每一座雕塑都在陳述著英國悠長的民主進程的曆史。

我們先進入的是威斯敏斯特廳 Westminster Hall,在這裏領取解說器和分布圖 (有中文的)。

這個大廳可追溯於1097年,於諾曼底王朝的威廉二世時期所建,時為歐洲最為大的廳室。 它是整個大廈最古老並且唯一的完整地保留了最初建築風貌的廳室。 曆史上曾經用作法庭,也在此舉辦過重大審判和重大的儀式。 從12世紀到19世紀,王室加冕禮一直在此舉行。

網絡照片

 

這是St Stephen's Hall ,在1834年的大火之前 St Stephen's Hall 是下議院的所在地,在這裏見證了許多改變了英國曆史的重大辯論,包括1807年的廢除奴隸製的辯論也在此進行。 大廳兩側是著名議員的雕像,牆上的繪畫描繪了英國曆史上各個重大事件。

 

下麵的這幅畫講的是1584年 Sir Walter Raleigh 受伊麗莎白女王之命去遠征。 Sir Walter Raleigh是伊麗莎白時代的著名的冒險家,他年輕時致力於早期英國在新大陸的殖民地開拓,並在1584年於北美洲建立維吉尼亞,後又率領一支探險隊前往南美洲尋找黃金,結果一無所獲。 他對伊麗莎白女王說過一段著名的話:“誰控製了海洋,誰就控製了貿易;誰控製了世界貿易,誰就控製了世界的財富,最後也就控製了世界本身。”,這段話對後來的海權論起了重大的影響。

 

1523年亨利八世統治時期,英國與法國正處在戰爭中,需要增加巨額資金。 下麵這幅畫裏作為下議院議長的 Sir Thomas More (右邊), 對代表亨利八世的首席大臣Wolsey (左)嚴詞說明沒有議會的討論和同意不能對戰爭提供資助。 Sir Thomas More是英格蘭政治家、作家、社會哲學家與空想社會主義者,他於1516年用拉丁文寫成《烏托邦》一書,對以後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他最終因為反對英王亨利八世兼任教會首腦而被處死。

 

從St Stephen's Hall再往前走就不允許照相了,下麵的照片都是網上來的。

 
既然講到了國會大廈就多說幾句關於英國議會的事:

英國議會創建於13世紀,迄今已有700多年的曆史。早在13世紀時,勢力強大的貴族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特權,就策劃成立議會,削弱國王的權利。 1258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的妹夫Simon de Montfort男爵武裝闖宮,迫使亨利同意召開會議簽訂限製王權的“牛津條例”。根據牛津條例,國家權力由貴族操控的十五人委員會掌握。為此引進了新名稱——Parliament

1265年,Simon de Montfort召開了由貴族和市民參加的第一次議會,這標誌著英國議會的產生。但以後的幾百年封建時代下的英國國王還是擁有實質性的決定權。

1688年“光榮革命”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政變,推翻了詹姆斯二世的統治,英國議會通過了限製王權的“權利法案”(the Bill of Rights), 奠定了國王統而不治的君主立憲(Constitutional monarchy基礎,國王權力逐漸轉到議會,議會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議會分為上、下兩院,上院upper house (the House of Lords)又稱貴族院 ,下院lower house (the House of Commons)又稱平民院。

上院的議員不是選舉產生的,由王室後裔、世襲貴族、終身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及主教組成。上議院權力曾一度淩駕由選舉產生的下議院,但如今影響力已遠不如下議院。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上議院的世襲製度越來越不滿,對上議院進行改革甚至取消它的呼聲在英國一直高漲,但也受到一些傳統勢力的抵觸。 1999年首相布萊爾領導的工黨政府對上議院進行了激進的改革,除92人留任外,600多名世襲貴族失去上議院議員資格。

上議院有立法功能,昔日還擁有司法權,對英聯邦所有民事案件及除蘇格蘭以外的刑事案件擁有終審權,但隨著2009年10月1日英國曆史性地成立了最高法院,將司法權力與立法權力剝離,上議院的終審權被移交到最高法院手中,從此上議院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英國下議院是一個透過民主選舉產生的機構,目前內有650名成員,稱為國會議員,簡寫為“MP”(Members of Parliament)。現今英國政府的內閣閣臣,絕大部份皆來自下院,而自1902年起,曆任的英國首相也同樣是下院議員。

上議院不能製衡首相及其政府,英國政府亦需要向下議院負責,首相如果失去了下院的支持,就要下野。 所有由下議院通過的法令最多可於上議院擱置十二個月,但不可駁回。

 

上議院議事廳裝潢得富麗堂皇,以紅色調為主
 
 
每個新會期前舉行的國會開幕大典(State Opening of Parliament),英王於儀式中登上廳內禦座,並現身於國會兩院,為新會期發表演說,勾劃政府施政事宜。

 

相比之下 下議院議事廳的裝飾就要樸素得多,以綠色為主調。議長坐在位於中軸線的一端,執政黨議員坐在議長的右側,反對黨議員在其左側。 以前經常在電視上看到英國議會辯論,今兒俺也有幸踏入這個地方感受一下。

 

這英國首相可不是個好幹的活,每個星期三下議院都要舉行首相答問大會,首相需要回答議員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讓議員們可以從政府高層得到有用的信息。 然而這一傳統往往讓首相們感到厭煩,質詢現場有時火藥味及濃,反對黨提的問題也不是想了解什麽信息,更多的是對首相和執政黨進行狠批和刁難,首相則要對此進行反駁和捍衛自己的主張和做法,有時雙方爭論得十分激烈,首相在會議上情緒失控也是常有的事。真是佩服英國首相各個都善於唇槍舌戰,思維敏捷,又不失風度,想想這要是老川在這樣的場合下還不得氣得幹脆破口大罵呀。

看英國議會的辯論比美國的有意思多了,有點像原始民主聚會的大市場。 對發言人的有力和精彩的言詞支持方會發出“Aye”的聲音來表示讚同,每當前一個發言結束的時候就看到有些議員時不時地站起來以博取議長的注意來獲取發言的機會,不過成功率很低,因為想要提問的議員在會議之前要提前在議長那兒登記,由於人數太多就由電腦抽簽決定誰能提問,沒有被抽到的議員隻好靠在現場不斷地站起來熱身來爭取發言的機會了。

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現在的英國首相Theresa May 最近在下議院的答問會。 這位牛津大學的畢業生也不是白給的,在一片嘈雜聲中不失風度地堅定有力地對反對黨的質問進行澄清和解釋。 真心讚歎英國民主所達到的高度,想想我們天朝的領導人哪一位能經得起這樣的每周質詢,能夠這樣透明地理直氣壯地講述自己的施政理念和決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邊走邊看6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ng' 的評論 : 改了好,畢姥爺那副樣子無論在得意還是失意時 都太不招人待見了
邊走邊看6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陽光96' 的評論 : 妹子,咱們共同學習哈
c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邊走邊看66' 的評論 : 倆都是畢老爺。上邊那個是現在落魄的,下麵是風光的時候。不過既然引起誤會那就換了。
陽光96 回複 悄悄話 照片拍得有趣,讓人發笑,哈哈哈。文章寫得有內容,學習啦。讚一個!
邊走邊看6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嚴惠姍' 的評論 : 我發現姐經常熬夜哦,我可是到點兒就睡。 這英國太多的曆史,我也是邊寫邊學。
邊走邊看6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ng' 的評論 : 嗯,有道理,你不寫我就今天研究了一下,還沒找到確切答案。 要說效率高,一黨專政的獨裁政府效率應是最高的,隻是好壞說不好了。

你那個頭像是咋回事兒? 不會是你自己吧。看著上麵的像一個韓劇喜劇裏的一個演員,下麵的是畢姥爺?
嚴惠姍 回複 悄悄話 半夜爬上來,看了前半篇,感覺這篇有許多有意思的內容,需要頭腦清醒時仔細看,那就明天再來。
c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邊走邊看66' 的評論 : 過去英國國王管事的時候,也是國王任命內閣負責行政,和議會扯皮,和美國很象。後來英國與時具進了,元首虛位,立法行政都是議會一把抓,效率較高。而美國還是祖宗之法不可變,墨守陳規。目前采用美國式總統製的主要是拉丁美洲,都是失敗的國家。

文就不寫了。
邊走邊看6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ng' 的評論 : 怎麽個先進法? 你能否啥時寫個文具體講一下
cng 回複 悄悄話 英國議會製還是比較先進的。美國總統製已經過時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