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是假小說之形的真史書, 作者所寫“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脂批鄭重提示“作者用史筆也。宜作史筆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筆,撰成此書,一字不可更,一語不可少。” “字字看來皆是血”“實寫幼時往事,可傷”,“凡野史俱可毀,獨此書不可毀”。《紅樓夢》布局宏大,構思精深,本博除了解讀表麵文章外,更主要是揭秘背後的真曆史。由於書中人物事件之間皆有關聯,請看我的其他博文以助理解。)
大觀園共起了兩個詩社,一個是後明“八月春” 秋海棠詩社,然後就是桃花社。
桃花在書中借指貳臣,去年的舊明已亡,換了滿清新朝天下,桃花又是一年春,貳臣投靠新主重獲富貴。
《桃花行》
桃花簾外東風軟,桃花簾內晨妝懶。
簾外桃花簾內人,人與桃花隔不遠。(人指黛玉朱明,桃花指貳臣,朱明與貳臣之間被“簾”即“旗”---八旗滿清分隔)
東風有意揭簾櫳,花欲窺人簾不卷。
桃花簾外開仍舊,簾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憐人花也愁,隔簾消息風吹透。
風透湘簾花滿庭,庭前春色倍傷情。
閑苔院落門空掩,斜日欄杆人自憑。
憑欄人向東風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葉亂紛紛,花綻新紅葉凝碧。(貳臣亂紛紛,桃花又是一年春,現在“凝碧”成了滿清奴才)
霧裹煙封一萬株,烘樓照壁紅模糊。(“霧”從“雨”暗指滿清,“煙”指桃花盛開遠看似煙氣。“霧裹煙封一萬株”實為“霧裹煙封朱”---滿清聯手貳臣封殺剿滅朱;“烘樓照壁紅模糊”重點落在“紅模糊”---即朱明覆亡。)
天機燒破鴛鴦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進水來,香泉影蘸胭脂冷。(貳臣侍女將金盆後金的滿清水迎入侍奉,胭脂朱明已經冷去)
胭脂鮮豔何相類,花之顏色人之淚;
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
淚眼觀花淚易幹,淚幹春盡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飛人倦易黃昏。
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春歸盡”朱明完,空剩下過去的朱明痕跡)
這黛玉所做的《桃花行》乃是悲泣朱明的滅亡無可挽救的“淚幹春盡”,所以才令“寶玉看了並不稱讚,卻滾下淚來。”,而插寫的“寶琴笑道:“你猜是誰做的?”寶玉笑道:“自然是瀟湘子稿。”寶琴笑道:“現是我作的呢。””乃是暗示讀者《桃花行》的真正作者是寶琴,寶琴也就是作者朱慈炤。
“說起詩社,大家議定:明日乃三月初二日,就起社,便改“海棠社”為“桃花社”,林黛玉就為社主。 次日乃是探春的壽日,黛玉笑向眾人道:“我這一社開的又不巧了,偏忘了這兩日是他的生日。雖不擺酒唱戲的,少不得都要陪他在老太太,太太跟前頑笑一日,如何能得閑空兒。”因此改至初五。”這桃花社成立後的探春過生日是影射在朱明包括南明滅亡後,探春鄭成功的明鄭成為漢人政權的代表。而後朱慈炤寫道“可巧近海一帶海嘯,又遭蹋了幾處生民。地方官題本奏聞,奉旨就著賈政順路查看賬濟回來。”,這“近海海嘯”正是影射明鄭政權在近海地區開展的反清鬥爭。
接下來看暮春時節的《柳絮詞》。柳樹影射的是在明亡後潔身自好不與滿清合作的明遺民,而被風吹的柳絮是暗指失去根基無可依附的漢人。朱慈炤在第四十回劉姥姥入大觀園時借黛玉的口說道:“隻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這風中柳絮亡國人、這雨中殘荷朱慈炤正是化用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一詩中的名句:“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哀憐漢民亡國後的身不由己任人宰割、悲戚自己國破後的身世浮沉淒苦伶仃。
史湘雲的《如夢令》,其詞曰:
豈是繡絨殘吐,卷起半簾香霧,
纖手自拈來,空使鵑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別去。
“豈是繡絨殘吐?”是說並非是春暮柳殘而導致的柳絮自己離枝,而是因為“纖手自拈來”柳絮被手扯拈而落----漢人被滿清瓦解分化,“鵑”即啼血杜鵑,“燕”即燕王朱棣,“空使鵑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別去。”遺民悲泣,滿清你停下手吧,不要把這朱明春光滅絕!
探春的半首《南柯子》,
空掛纖纖縷,徒垂絡絡絲,
也難綰係也難羈,
一任東西南北各分離。
探春悲歎柳條雖然如縷如絲卻難以栓係住柳絮,隻能任它各自紛飛。為何僅作半首?壯誌未酬身先死,空餘長恨在人間。
寶玉續道是:
落去君休惜,飛來我自知。
鶯愁蝶倦晚芳時,
縱是明春再見隔年期!
照應探春的《殘菊》收尾: “暫時分手待明年”,可惜明春再見已是隔年期,隔世人!
看黛玉的《唐多令》:
粉墮百花州,香殘燕子樓。
一團團逐對成毬。
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
歎今生誰舍誰收?
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燕子樓”即朱明樓,因為篡位的朱棣本是“燕王”,“燕子樓”其實就是“燕王子孫樓”,“香殘燕子樓”是說燕子樓---朱明王朝的天香黛玉香殘身亡。“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柳絮被滿清風卷去,朱明春卻無力將它留住。
寶琴即寶玉作的《西江月。柳絮》:“漢苑零星有限,隋堤點綴無窮。三春事業付東風,明月梅花一夢。幾處落紅庭院,誰家香雪簾櫳?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離人恨重!”
第一句中的“隋堤”正是為了照應寶琴在第五十一回中所做的《廣陵懷古》中的亡國之君隋煬帝修的“隋堤”,乃是暗喻同是亡國之君的崇禎殘餘的影響。漢人江山支離破碎已是難救,但對崇禎的懷念和反清複明的抗爭卻此起彼伏無窮無止。三春事業南明事,都被滿清風卷去,梅花不屈的抗清英魂,也隻是朱明無奈一夢。幾處落花悲春暮,柳絮沾滿八旗簾櫳。大江南北都是一樣,盡是亡國人的愁天恨海!
寶釵的《臨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
蜂團蝶陣亂紛紛。
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
韶華休笑本無根,
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
白玉堂正是照應《護官符》中的賈府“白玉堂”。柳絮在象征朱明的賈府白玉堂前被我滿清風卷起,漢人的抵抗已經被我滿清徹底瓦解消滅,有識時務的自是追隨了滿清水而去,如何都會冥頑不化甘心落入塵土?柳條不因柳絮去往何方而改變抗清立場,柳條你這些抗清者休要再笑話無根忘本的柳絮了,你看那些投降滿清的柳絮憑借識時務而直上青雲享盡榮華富貴,又豈是你不識時務的柳條能比得了的呢?
這寶釵所做的乃是坐穩江山的滿清用柳絮的“直上青雲享富貴”勸降柳條的得意之詞。
首度破解,持續更新,敬請關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紅樓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