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隱史

朱樓舊夢隱敘家亡血史, 兒女悲情婉書明亡華殤。逃亡帝子大展春秋筆法,賈事真史揭開驚天隱秘!
個人資料
xibeifenglai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解析《朱三太子案》史料中的四皇子朱慈炤

(2016-08-13 08:41:01) 下一個

滿清官方記載《清實錄卷之231-234》

康熙四十七年

○戊午。上諭大學士等曰:山東巡撫趙世顯拏獲朱三父子,解往浙江交穆丹處。朱三者,乃明代宗室,今已七十六歲。伊父子遊行教書、寄食人家。

 

○丁巳   九卿議覆、侍郎穆丹等所審浙江賊犯朱三即王士元等二十九人俱擬淩遲處死。上諭大學士等曰:擬正法之人太多,但將首惡正法,其連坐人犯等從寬改為流徙。至朱三父子不可宥。朱兆琦係旗下人,乃附從朱三亦不可宥。

 

○乙醜。九卿遵上□日再議,侍郎穆丹等所審浙江賊犯朱三,即王士元,仍照前議其立斬。匪類稱朱三者甚多,著將朱三即王士元、伊子朱兟、朱<?山王>、朱王、朱在、朱坤、伊孫朱鈺寳等帶至京城問明正法。

 

○ 丁未。先是奉差查審大嵐山賊吏部侍郎穆丹押解賊犯朱三、即王士元等父子六人至京、下九卿詹事科道會審。至是九卿等覆奏:朱三供伊係崇禎第四子。查崇禎第四子已於崇禎十七年前身故又遵上□日傳喚明代老年太監俱不認識。朱三明係假冒。朱三父子應淩遲處死。得上□日、朱三即王士元、著淩遲處死。伊子朱□土兒土兒□、朱山□主、朱壬、朱在、朱坤俱著立斬。(孫子朱鈺寶下落不明)

 

 

一般大家參考的《清稗類鈔》中的《朱三太子案》的史料記載乃是徐珂轉述李方遠的《張先生傳》。李方遠的原文《張先生傳》因係秘本,難得一見,故特意抄錄於此供大家參考。

《雞林舊聞錄雲》前序:辛亥冬,友人傅君,在新城得一手鈔本,紙色黯晦,題曰張先生傳,為清初李方進所著。李與明崇禎三子定王為友。王變姓名,自稱張姓。案發,李以株連謫戌於新城,乃有此著。張先生者,所以名定王也。獨怪是編沉埋於塞外二百餘年,至前清命運既盡,亦遂出世。從知朱明玉步既改,世閱二載,尚有此一重公案,固已奇矣。而是編留遺至今,年代已遠,不虞仍發現於新城,果孰保持之而襲藏之,俾不磨滅,又不奇耶?茲故備錄原文如下:

“張先生者,初不知其何如人也。癸亥春(康熙二十二年),得晤於路氏筵上。見其豐標秀整,議論風生,因私詢其從來。主人曰:‘姓張,號潛齊,浙中名士也。學問淵博,寫作兼優,而且工於手談,精音律。今為張氏西席,敬邀相會,共春酒歡。’是日也,賓朋雜集,觥籌交錯,先生獨向餘言款,情意殷殷,若素相識者。越二日,即投刺賜顧,惠綾子詩扇,彼此往來,為筆墨文字之交者約半載餘。先生忽一日過餘雲:‘欲附舟南行,兩月即歸,茲來告別。家有數口,米薪係出自東家;但每月須錢千文,為果菜資,不得不向知己告也。’餘曰唯唯,遂按月遣送。如是者又半載餘。適餘有山石之行,擬赴長安,入乙醜(二十四年)春闈。後抵家,知先生已攜眷南旋矣。自此不相聞者十餘年。

及餘授任饒陽縣,兼署平山,時值韃爾靼作反,兩縣軍需,朝夕措辦,日無寧晷。先生曾到饒邑,餘亦不暇申款,匆匆贈贐而別。從此又杳然無音矣。

不意於丙戌(四十五年)季冬時,餘已解任家居,且遭鼓盆之戚,而先生偕二子至,曰:‘江左連歲水荒,栗貴如金,不得已就食山左敝門人張岱霖之家。敬投尊府,求薦一館以糊口。’予曰:‘歲雲暮矣,來年之館,久已聘定。予有孫數人,皆童蒙,幸為不屑之教,可乎?’先生曰善,因留居焉。亦時至張氏家,旬日即旋,曰:‘師弟間不便笑談。’予公然信其無他矣。孰知前年初夏,蓋戊子(四十七年)四月初三日也,予方與先生在書房,陳黑白子以相娛,忽有軍廳高公,邑令張公,率營兵官役,將先生父子同餘鎖拿。予茫然不知其何故也。星發電馳,解赴省城。

撫軍坐後堂,左右列藩,臬兩司,旁無一役。先問餘曰:‘你是李某?曾做過饒陽縣官麽?’予曰:‘是。’‘你既讀書為官,當知理法,為何窩藏朱某,為不軌事?’予曰:‘予家隻知讀書,門外之事亦不與聞。不知誰為朱某,從不敢做犯法事。’撫君曰:‘你家教書先生是何人?’予曰:‘先生姓張,名用觀,係南方人。於二十年前,在東平州張家設教,曾認識。後於前年十二月,伊父子來至吾家,諄言尋館度日。予有孫數人,從他讀書。至於朱某不法事,並不曉的。’撫君曰:‘他在南方姓王,山東姓張,你不知麽?’餘曰:‘一毫不知。’又喚先生父子至,問曰:‘你是什麽人?’曰:‘吾乃先朝皇子朱慈煥,原封定王。事到今日,不得不說實情。’

  (此處的王號和名字的錯誤很多曆史學家都搞不清楚,那麽到底問題出在哪裏呢?我們比較最原始的史料記載就清楚了。

根據滿清的原始的官方記載,審詢人所上的奏折中都一致奏稱王士元僅是供認自己是朱三太子崇禎帝第四子,並沒有自稱定王朱慈煥。所以在滿清的官方記錄《清實錄》中自始至終都隻有“朱三”“崇禎第四子”化名“王士元”而已。

如果四皇子自稱定王或是朱慈煥的話,滿清馬上就可以斷定這個四皇子乃是假冒,因為定王是三皇子的封號,而朱慈煥是五皇子的名字,真的四皇子是不可能把這兩個最基本的身份認定搞錯的。康熙根本無需頂著當時的各種史料都明確記載四皇子逃出北京下落不明的打臉壓力,再去另行製造“四皇子已於明亡前早夭”的謊言,結果後來的滿清寫的《明史》也不得不承認:“永王慈炤,莊烈帝第四子。崇禎十五年三月封永王。賊陷京師,不知所終。”自打自臉誰願意啊?

可是我們發現滿清僅僅隻是記錄“朱三供係崇禎第四子”,而狡猾的康熙寧可撒謊聲稱四皇子早夭根本不存在,卻始終不敢說朱三太子曾錯誤的把四皇子稱為三皇子定王或是五皇子朱慈煥。由此可見《朱三太子案》的原始來源----李方遠所作的《張先生傳》的記載是有問題的。

李方遠寫自己並不知四皇子的真實身份,而他寫的四皇子自稱定王朱慈煥乃是他旁聽到的供詞,想想看:滿清官方的當庭記錄的嚴格的要上報康熙的審訊記錄上沒有四皇子自稱定王和自稱朱慈煥的絲毫記錄,反而是僅僅旁聽的沒做當庭記錄的被流放到寧古塔後才動筆記錄的年邁的記憶力可能有誤的李方遠寫下了四皇子自稱定王朱慈煥!

所以真相很簡單:應該是李方遠後來根據滿清發布的“朱三太子在明亡前已經早夭”的定論而做的自我猜測,他誤以為朱三太子是三皇子,所以想當然的給四皇子用了三皇子朱慈炯的封號定王,但看到滿清又咬定四皇子死於明亡前,導致李方遠又錯誤的認定朱三太子乃是明朝官方記錄中早夭的五皇子朱慈煥。所以對這些記載要進行認真的辨析。)

又問曰:‘你何以在浙江?’曰:‘崇禎十七年流賊圍困京城,先皇帝交於王內官,往民間藏匿。及城破,王內官獻之闖賊。闖賊又交於杜將軍。未幾,吳三桂同清兵殺敗流賊,各自奔逸。賊中有一將軍,帶吾到河南地方。棄馬買牛,種地年餘。清朝查捕流賊緊急,伊遂拋吾而逃。時吾年甫十三,自往南行。至鳳陽,遇一老鄉紳王姓者,曾為先朝諫垣,細詢根基,執手悲泣,留在伊家。餘遂改姓,偕伊子同學讀書。又數年而王官病,吾年十八九,乃從江而南,舉目無親,??無告。到一禪林,大士前削發為僧,苟延歲月,偷生度日。後遊於浙,止一古刹中。有姓者,餘姚人也,亦明時宦裔,俱來寺中,與我談經論文,愕然大吒曰:“子有如此才學,何為流於空門!”乃延至其家,改換衣帽,勸吾蓄發。伊居室之旁,有小園半畝,茅屋數間,俾吾住其中,後又以女妻焉。此吾所以為浙人而王某也。’撫君曰:‘今有江南兩處叛案,皆稱扶爾為君,恢複明朝,爾往浙中質之。’時四月初六日是也。當日,撫君將口供繕發題疏,即將先生同予起解南行。騾轎四乘,解官數員,一東兗道蕭,一撫標大廳陳,一都司張,並守備千把等,統領馬步兵數百,及沿途接者日有數千人。舉目視之,旗幟招颭,隊伍交雜,林林總總,前後擁護。餘心惶惶,如在夢中矣。十四日到淮安,易舟而往。河內船舸,周圍濟濟,而鎮海將軍戰船之滿兵,較之陸路,赫赫加倍焉。

二十二日到杭州,在貢院質審。上坐者欽差見宰穆旦,次鎮杭將軍,次兩江督,次浙閩督,次蘇撫於,次浙撫王,共六大人。問先生曰:‘你是王士元麽?’先生曰:‘吾本姓朱,名慈煥,改名王士元是實。’又問你既是朱某,朝廷待汝不薄,何為謀反呢?‘曰:’吾數十年來,改易姓名,冀以避禍耳。今上有三大恩於前朝。吾感戴不忘,何嚐謀反?‘又問曰:’甚麽三大恩?’曰流賊亂我國家,今上誅滅流賊,與我家報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孫,從不殺害,二也。吾家祖宗墳墓,今上躬行祭奠,命人灑掃,三也。況吾今七十五歲,血氣已衰,鬢發皆白,乃不作反於三藩叛亂之時,而反於清寧無事之日乎?且所謂謀反者,必占據城池,積草屯糧,招買軍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於此乎?吾因年荒米貴,在山東教書度日,居近通衢,密邇京城,尚敢有謀反之事乎?‘大人曰:‘現有大嵐山叛賊張某,口稱保你,何得強辯?’遂帶張賊至。時予與先生同在案前。問曰:‘你認誰是朱某?’張熟視曰:‘都不認的。’又問:‘你前供扶助朱某,如何今日又說不認的呢?’張賊曰:‘原是假他名色,以鼓動人,委實不認識他。’又問予:‘在你家教書,知道他姓朱麽?’予曰:‘隻知他姓張,連姓王也不曉的。’又問曰:‘他在你家將近二年,你豈有不知情的?從實說來。’予曰:‘他在我家,不過是西賓朋友。我曾做過朝廷命官,先人受過誥封。朋友重乎,君父重乎?我雖不知輕重,也知利害。我若知情,豈不藏之深山幽穀,而乃令居我家,在官道之旁,與城市親知飲酒作詩?人雖至愚,不到於此。’又問曰:‘汝說飲酒作詩,都是什麽人?’予曰:‘我尚不知情,何況別人?論東平,汶上,凡讀書者,求他寫鬥方扇頭,不止一人。大人體皇上好生之心,亦不肯波及無辜之士,況山東至浙江,隔二三千裏,去方之事,何從得知?今在大人台下,如對天顏,不敢一字虛偽。’吩咐臬司曰:‘朱某,李某,俱不是強盜。可將獄神廟收拾潔淨,茶飯亦要留心照管,委員看守。’是晚即宿獄廟。時有委官二員,一勒一陳。又有千夫長魯姓者,豪爽人也,見吾二老人而深敬之。朝夕談笑,或對枰楸,或觀雜傳,聚飲歡歌,忘乎其身在囹圄中也、予因有一絕雲:‘素患難時行患難,人生何事不關天?但求方寸無虧處,身在囹圄心自安。’先生詩詞頗多,不複記憶。(二人在獄中得到善待

甫月餘,將東平張氏解到,遂提先生與予,同至後堂,張氏已先在。審官仍六位大人。問餘曰:‘張某供稱朱某在你任上主文,你合他深交;他隻有一麵之識,是真麽?’予曰:‘大人想情,凡州縣官主文者,非刑名即錢穀,朱某隻會做詩下棋,我請他主棋文乎,主詩文乎?彼時皇上親征韃爾靼,我又代理平山,兩縣軍,晝夜措辦不暇。朱某過饒邑,次日即行,我送贐是實,何曾有主文之說?二十年前,他曾在張某家教學,家眷都在張某家,我那時才得認識他。張某,你今在公堂上,要說實話!天地鬼神,庸可欺乎?’張某語塞。又問先生曰:‘你認得張某麽?’先生曰:‘他從我讀書數年。他是我的學生,怎麽不認得他?’大人遂盛怒,將張某嚴刑究訊。

即而江南解一和尚至。和尚者,太倉奸僧也,素行不端,曾鑄假印,偽造定王劄符,給散愚人,煽惑作亂。及提先生對質,又雲不相識,似此或可辨白而無累。惟與賊黨葉氏,素矢金蘭,曾締姻盟,事犯江寧,緝獲解杭。先生於此一案,設複辨論,未免油汙著手而不能無堅白之磷緇焉。傳聞江,浙兩不案,謂先生與其謀者非也。若謂先生平居謹密,而非藏頭露尾,泄露真情以招禍端者。在先生不能自白,人亦未敢為先生信也、迨至部複命下,見判語雲:‘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嚐無謀反之心應擬不辟,以息亂階。細詢李某,堅供不知情,正在伊家捉獲,且住有年餘,說不得不知情。合以知情而不出首之例,流徙三千裏。’嗚呼,皇恩浩蕩,不即刑戮,俾龍鍾老夫,幸以僉發寧古塔定案矣!

旨內又雲:‘著穆旦多加兵丁,沿途防護,將朱某帶至京中,問明正法。’時七月十一日,將大嵐山眾犯處決。十二日登舟起解,從此與先生不獲會麵矣。十五日到蘇,因尚未發落太倉奸僧,又住月餘,分羈兩處,隻口傳先生之音問而已。至中秋二十三日,複登舟北行。至淮安,易騾轎,但遙望先生之轎在前裏許,軍馬叢集,周匝圍繞,於來時更加赫嚴。季秋十七日進都,先生送刑獄,予在戶圏。

傳聞皇上念先朝之裔,給二品俸送至玉泉山,看守伊祖陵。傳聞之言,固不也切。(康熙不過拿些不沾邊的雜人來欺世盜名,滿清的皇帝都是一身好騙術!越數日,即將牽連人百餘名,分三起充發:一寧古搭,一齊齊哈爾,予應在發白都訥一起中。遂備車馬帶二子一仆,日日馳驅。過山海關,曆瀋(she)陽城,出威遠門,即條子邊也,過此無一居民矣。時已初冬月晦,朔風吹麵,寒氣透衣,滿地荒草,沙漠無際,黃羊山雞,群集古木,怪石嵯峨。予有關外行一詞,慈不俱載。由船場到新城,乃仲冬二十三日。白都訥,其站名也,遂買茅舍以棲止。抄聞先生棄市之信。由今思之,人生斯世,順逆窮通,離合安危,數也命也,造化默運,不可得而逃也。

當時與先生初相見時,何獨向予言洽意投也,冤愆之結,已基於此矣!迨後張氏之出,投餘舍館,而林木池魚之災,不又發難於此乎?此孰非數與命之一定,莫之許而為者哉?予也年逾古稀,身居塞外,亦惟義命是安,幸延殘喘,置身於荒煙蔓草之間,遙祝聖壽無疆而已,複何望焉!謹將遇合之始末,柣連之情由,筆而誌之,以見事非偶然雲。康熙庚寅冬月,書於新城之陋室雪窗。

按:先生家在餘姚,有一妻二子三女一媳。聞事發捕捉,遂一家投環,六命俱盡。葉氏兄弟,長曰伯玉,有女名安慶者,佳麗人也,生而穎秀,幼學能文工詩,乃先生之二子婦也,年已二八,尚未於歸。葉氏行刑後,家已解京,例應分旗,而安慶為一義氣滿所得。安慶恐被汙辱,是晚書絕命詞於壁,自縊殞命。

蓬萊公李氏方遠傳記。”

 

 

史學家孟森對朱三太子本傳補正,並指出康熙四十七年所獲朱三太子,實為崇禎第四子封為永王者,清廷在朱三太子一事上,“顛倒耳目者二三百年,帝王之用機心刻深長久,為振古所未有”。


------------------------------------------------------------------------------------------

    有人向我提供了一則四皇子朱慈炤後代的信息,即《崇禎皇帝後人在遵義》(文/李連昌)

  我去查了下,發現有些問題,因為《鄒氏家譜》明確寫的是“四皇子永王朱慈炤”,這是很難得的,因為一般人根本不會說對四皇子的名字和王號。可鄒家碑文寫的卻是“吾祖係鳳陽府沛國郡人氏,原姓朱,因崇禎自縊,清軍入京朱氏慘遭誅滅,故隨母姓周氏 也。東林黨鄒元標鄒之麟保太子永王來自四川省遵義府。”

  這碑文裏就有兩處錯誤:
  1, 永王朱慈炤是四皇子,不是太子,
  2,朱慈炤母親是田秀英,與周後嚴重不和,可是碑文中居然說母親周氏,所以改隨母姓為“鄒”,


  可見鄒家的祖先對朱慈炤的了解不夠全麵。所以鄒家的祖先鄒啟貴必不會是朱慈炤。


  但他們一定要自稱朱慈炤後代的話,倒有可能他們的祖先是朱慈炤那個在杭州監獄裏下落不明的孫子朱鈺寶,朱鈺寶當時幼小,可能被東林黨鄒光標的後代搭救,結果東林黨給幼小的朱鈺寶灌輸了周後等錯誤知識,才有了遵義鄒家的混亂認識。

  而且大家都提出來為何鄒家的族譜違背了一般20個字的規律,僅有19字,估計就是因為鄒啟貴不是朱慈炤本人,而是朱慈炤的孫子,所以故意少一字表明祖宗記載有缺失。這個為猜測,僅供參考。如果我的猜測是真的話倒是更加印證了東林黨篡改曆史的卑劣,居然讓朱慈炤的後人認賊作母!

 

 

首度破解,持續更新,敬請關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紅樓隱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