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護官符》。
第四回的回前脂批【請君著眼護官符,把筆悲傷說世途。作者淚痕同我淚,燕山仍舊竇公無。】脂硯齋特意著重指出護官符大有寓意,乃是暗藏作者“一把辛酸淚”的重要線索。
先從最簡單的第一句和第四句入手。
1,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寧國、榮國二公之後,共二十房分。除寧、榮親派八房在都外,現原籍住者十二房。】
從明太祖朱元璋到南明最後的永曆皇帝,明朝總共是二十個皇帝。具體來說,從朱元璋到崇禎是16個皇帝(含被廢的景泰帝在內),南明前後是4個皇帝(監國的魯王不算)。
其中前兩個皇帝明太祖和明惠宗是在南京,景泰帝被廢,明世宗嘉靖是從湖北入京的地方藩王,再加上南明四帝共有八個北京外皇帝,可不就是 “八房在都外”麽?
4,豐年好大雪,【隱“薛”字。】珍珠如土金如鐵。【紫薇舍人薛公之後,現領內府帑銀行商,共八房分。】
這“八房”天下無人不識,明明白白送分題:滿清八旗是也!
接下來看這隱晦的“史”家和“王”家。
2,阿房宮,三百裏,住不下金陵一個史。【保齡侯尚書令史公之後,房分共十八(二十)。都中現住者十房,原籍現居八(十)房。】
十八房指的是在明成祖朱棣靖難奪位後,建立起來曆經明朝十八帝的內閣製度。皇帝把持著決策權,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
從嘉靖二十一年開始,權臣嚴嵩專擅朝政二十餘年,內閣權利已經變得同過去的宰相一樣大了。因此從嘉靖開始包含嘉靖和南明4帝在內的總共十個明朝皇帝時的內閣,正是“都中現住者十房”的來曆。
史家掌門人是保齡侯史鼐、忠靖侯史鼎。史鼎、史鼐反過來是鼎史、鼐史。鼎,古禮器,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征。鼐,《爾雅.釋器》:“鼎絕大謂之鼐。”郭璞注:“最大者”。這最大的絕大的鼎可不就是國家的象征麽!原來史鼎和史鼐是顛倒了的國史!
3,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都太尉統製縣伯王公之後,共十二房。都中二房,餘皆在籍。】
明朝初年,太監識字被嚴格禁止。但是由於內閣權利的漸漸膨大,為了製衡內閣製度,明宣宗在宣德元年(1426年)下令設置“內書堂”,開始教導宦官們讀書。隨後設司禮監秉筆太監,司禮監掌印太監,開始使用太監牽製內閣權力。而這個措施是後來明英宗時期的宦官王振得以幹政的重要原因。
原來金陵王是司禮監太監! 自“王振”開始掌權幹政,而亡國時又是太監“王承恩”陪崇禎一起自縊,故以“王”姓冠之!
王家掌門人王子騰,音同“王之藤”,即“皇帝的藤曼”。
皇帝使用司禮監牽製內閣自明宣宗始至南明4帝,共曆12帝,即“共十二房”。
而其中明武宗時的劉瑾和明熹宗時的魏忠賢2代是明朝曆史上太監大權獨擅的兩個時期:司禮監專掌機密,批閱章奏,實權還在內閣首輔之上。正是“都中二房”的來曆。
原來護官符的真相是明朝政治製度的高度濃縮,四皇子朱慈炤用簡單4句話僅僅48個字,就寫盡了明朝二十帝、內閣製度和司禮監製度的起源曆史,以及邊患滿清,真是歎為觀止,不得不服啊!
首度破解,持續更新,敬請關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紅樓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