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弗洛伊德:我為什麽遇事不那麽悲觀?

(2021-11-18 11:19:35) 下一個

不久前的一個夏日,我同一位緘默的朋友,還有一位雖然年輕但已頗有名氣的詩人在一處生機盎然的鄉間漫步。那位詩人對我們四圍的美景讚不絕口,但卻並未因此而感到愉悅歡欣。

 

他想著所有這些美景都不免要滅亡,當冬天來臨時,它們都將消失得無影無蹤,如同人的美貌,以及所有人們已經創造或可能會創造出的美和光彩一樣。這樣的想法令他傷懷。所有他本來深愛和讚歎的東西,似乎於他,都因為注定隻是曇花一現而失去了其本來的價值。

 

 

我們知道,一切美麗、完美的東西都要凋零,這種趨勢會在我們的頭腦中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衝動感情。一種是陷入像那位詩人所感受到的傷心、失意中;另一種是對這種武斷的現實的反抗。

 

大自然和藝術的可愛,不可能真的消逝得無影無蹤。相信這一點真是太沒有頭腦、太妄斷了。無論如何,這美一定會保留下來,逃脫所有毀滅的力量。

 

可是這種對不朽的要求隻不過是我們希望它成為現實的強烈願望的產物,事實可能恰恰就是令人心痛的東西。我不知該如何辯駁世事無常的論調,也不會固執地堅信美麗、完美的東西也有例外,不會都消逝。

 

但我卻不讚同那位詩人悲觀的觀點:美的東西因其無常而會失去價值。恰恰相反,其價值會增加!無常的價值是在時間上的稀少價值。

 

對某一事物的享受的可能性受到限製反而會抬高享受它時的價值。我以為,認為美轉瞬即逝的想法不應妨礙我們欣賞它時感到的愉悅

 

說到大自然的美,雖然冬天會令它凋零,但第二年它又會複蘇,因此相對於我們的生命而言,可以說它是永存的。

 

人的身體和容顏之美會隨著我們的生命旅程永遠消逝,但這隻會使他們有了一種新鮮的魅力。

 

一朵隻開放了一夜的鮮花似乎對我們來說並未因此而少了些可愛。我也不能理解為什麽一件完美的藝術作品或者一項智慧的成果會因其在時間上的限製而失去價值。


的確,會有那麽一天,我們今天所讚歎的畫、雕塑會成為一堆塵土,或者我們的後人不再能讀得懂我們的詩人和思想家的著作,或者甚至地質時代也會到來,那時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將不複存在。然而既然所有這些美和完美的東西的價值隻不過由它對於我們感情生活的意義而決定,它就不必比我們活得更長久,因此與絕對持久無關。

 

這些想法於我來說是無可辯駁的,然而我注意到我的這番議論並沒有打動詩人也沒有令我的朋友信服。我的失敗引導我去探究某種正起著影響他們的判斷力作用的強烈的情感因素,後來我相信我終於發現了那是什麽東西。破壞他們對美景的享受的定是他們頭腦中對失去的抗拒。想到所有這些美景都將轉瞬即逝讓這兩顆敏感的心先體驗到了對它消逝的哀悼;由於人的思想本能地對任何痛苦的東西都退避三舍,他們就感到對美的享受由於想到它轉瞬即逝而受到幹擾。

 

對於失去我們所鍾愛或欣賞的東西的哀悼於一個普通人來說似乎很自然,他認為那是不言而喻的事,但對於一個心理學家來說,哀悼則是個謎,屬於那種不追溯到其他模糊的概念,單憑自身無法解釋的現象之一。

 

正如我們似乎都有一定的愛的能力——我們稱之為力比多——它在最初的發展階段被引向我們自己的自我。後來(仍然是在初期),力比多從自我當中分離轉向物體,於是這些物體在某種程度上就進入我們的自我。如果這些物體被破壞,或者我們失去了它們,而我們愛的能力(即我們的力比多)又一次獲得了解放,於是它就既可以用其他東西來代替,或暫時回到自我中。但為什麽力比多與它所在的物體的這種分離的經曆會是這麽痛苦,對我們來說還是個謎,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形成任何假設來解釋,隻看到力比多依附於它所在的物體,而且對失去的東西念念不忘,即使手邊就有一個替代物。這就是哀悼。

 

我與那位詩人的對話發生在戰爭爆發前的一個夏日。一年後戰爭爆發,把世界上的美都毀掉了。戰爭不僅破壞了所經過的鄉村之美,破壞了途中遇到的藝術作品,而且動搖了我們對自己的文明成就的驕傲,對許多哲學家和藝術家的崇拜以及最終戰勝國家和種族差異的希望。

 

它玷汙了我們的科學的崇高和公正,赤裸裸地暴露了我們的本能,釋放了我們身體內邪惡的幽靈,而我們本以為經過幾百年最高尚思想的不斷教育和熏陶,它們已永遠地馴服了。它使我們的國家又一次變得渺小,使我們遠離了其他的世界。它剝奪了許多我們曾鍾愛的東西,讓我們認識到許多我們曾以為一成不變的東西是多麽的易逝。

 

毫不奇怪,我們的力比多,由於失去了這麽多東西,更強烈地依附於所剩給我們的東西,們對祖國的熱愛,對最親近的人的熱愛,我們對擁有共同的東西的驕傲突然變得更為強烈


然而那些我們現在已經失去的財富,真的由於它們那麽易逝、那麽毫無抗拒力就對我們不再有價值了嗎?對於許多人來說可能是這樣的,但對我則全然不是。我相信那些這樣想的人,他們本意似乎打算把它們永遠拋棄,因為寶貴的東西證明是不會長久的,而實際上卻不過是沉浸在對失去的東西的哀悼中。如我們所知,哀悼不管有多痛苦,都有一個無意識的目的。當哀悼使我們不用再牢牢抓住每一件曾經失去的東西,我們的力比多便又一次自由了(隻要我們仍然年輕、仍然有活力)。

 

我們可以用同樣新鮮或更寶貴的東西來代替失去的東西。希望戰爭所造成的損失也能這樣。一旦哀傷結束,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對文明財富的高度評價並沒有因為我們發現它們脆弱易碎而喪失。我們將重新建起戰爭所毀掉的一切,或許在比過去更堅實、更永久的基石上。

 

本文摘自:《論藝術與文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星如雨8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huntianle' 的評論 : 謝謝留言,感恩節快樂!
chuntianle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好分享。周末愉快。
星如雨8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雪山草地' 的評論 : 謝謝雪山草地留言,太對了,接受自然的賜予,惜緣,感恩:)
雪山草地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接受自然的賜予,所有的美好雖然不能天長地久,但至少我們曾經擁有。
星如雨8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問好菲兒,人生有起有落太正常了,生命的活力就在於變化吧:)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太讚同弗洛伊德的觀點了,謝謝如雨的好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