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離 經 叛 道 的 荒 誕 藝 術

(2021-10-27 07:17:26) 下一個

文字來源:印客美學

藝術家有多喜歡“荒誕”?

 
回顧整個藝術發展史,荒誕派藝術自誕生起就從來沒有消失過,哪怕自身處於低迷期,也一直受到了其他藝術形式的“寵愛”。
 
比如當代較火的荒誕風插畫、荒誕派電影等,雖然內容不是純正的荒誕派藝術,但也都蘊含著荒誕的藝術內容。
 
之前,豆瓣爆火的魔幻標語口號:“祝你不止生日快樂、沒有悲觀的權力”等,正是荒誕藝術受到喜愛最好的證明。
 
當然,如果順著後現代主義發展史來看,荒誕藝術也可以說是貫穿始終。
 
無論是最初反西方近現代體係的哲學思潮,還是頂峰時期反全球性的藝術內容風格,無一不貼合著“荒誕”二字。
 
除了荒誕派自身的藝術家,美國黑色幽默藝術流派同樣也將荒誕視為自身的藝術特色。
 
比如《第二十二條軍規》中人物的異化,海勒自身創造出的語言、語法等,便是作者試圖將讀者帶入荒誕世界所使用的藝術手法。
 

 

語言的空虛以及語法的無意義,即代表了荒誕本身反傳統的藝術特征,也是作者對當時社會動蕩不安的環境所進行的反思。
 
戰爭與社會的混亂讓大眾感覺不到生存的意義,人們迫切的需要改變當下的生活。

 

而電影中所使用的荒誕,則更加證明了此藝術流派獨特的包容與延展性。
 
比如《瘋狂的石頭》被稱為裏程碑式的荒誕喜劇電影,其中最讓人歎服的便是多線敘述的荒誕。
 
在揭露現實生活的悲哀時,對當下社會的反思也表露其中。

 

影片中,真假翡翠的調換成為了絕對的內容核心,多方人馬拚命爭奪但結果卻鑒定為假,導演用此手法表達人生的荒誕,生活的無意義。
 
除此之外,影片中貧與富的對比、扮演與真實的塑造、內容本身的無力感,同樣是導演對現實的揭露與思考。

 

無論作品是真還是假,生活的意義也已經徹底消失。
 
當然,不止是電影導演,插畫藝術家也同樣深愛著“荒誕”。
 
比如著名的插畫藝術家Johanna創作的藝術作品,其將生活最真實的麵目盡情展現,既有黑色幽默的諷刺、也有現實生活無意義的荒誕行為。

 

將鍋吊起便於吃東西、男人盯著滿牆的火雞......都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情景。
 
而這些作品都在揭示一個荒誕的主題:“人不過隻需要吃東西便可以生存,在吃以外,生活中的其他東西都變的沒有意義。”
 

 

可見,藝術家對荒誕的喜愛,從來沒有停止。但荒誕到底有著怎樣的魔力,能讓藝術家如此喜愛?
 
 

 

荒誕,為何被藝術家喜愛?
 
荒誕藝術為何如此能吸引他人,其緣由在於它獨特的美學價值。

荒誕派藝術,一種為了表現荒誕形成的藝術形式,以演繹出真實、無意義的生活為主要內容,誕生於上世紀初期,是西方後現代主義最為重要的藝術流派代表。
 

如果說,傳統的美學是要求藝術家創作出一個美的世界,那荒誕派藝術家則剛好違背這一原則:它始終試圖揭露“生活無意義”這一醜陋的真相。
 

比如讓·日奈的《女仆》,講述的正是社會邊緣人物依靠扮演的方式,以虛假的身份存活於世。

這份獨特的美學價值,不僅能很好地與觀賞者產生心靈共鳴,更便於藝術家發泄自身對現實無奈。

荒誕派藝術獨特的審美形式,也是吸引藝術家的原因之一。
 

如果說傳統的美學是需要排斥一切醜惡的存在,那荒誕藝術則是將真實、困苦的生活以最直接的方式展露,最終表現出一種融合的美。

比如《美好日子》《變形記》《局外人》等,無一不是在展現生活的悲苦,雖然部分是以喜劇形式出發,但反映的都是悲苦的生活真相。
 
 
當時的藝術家認為自身所處的社會物欲橫流、道德泯滅,人已經喪失了生存的意義。
 
荒誕派'通過淡化人物性格,抹點人物名字,來表達一種“無意義”。
 
藝術家希望通過各種作品來表達強烈的社會反思,以期喚醒大眾對改變現狀的追求。

比如在《禿頭歌女》中,博比·沃森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一個家族的代稱,名字、個性成為了無用之物。
 
藝術家之所以會如此創作,並不是隨意之舉,而是意圖表達荒誕的藝術特色。
 
戲劇中的個體不再是主要內容,人與人沒有差別,就像是沒有特色的產品一樣,也沒必要進行區分。

另外,獨特的內容表現也是荒誕派藝術的特色之一,藝術家刻意打破了傳統的寫作手法,用荒誕本身來刻畫內容。

比如在《等待戈多》中,他們滿懷希望與耐心日複一日等待戈多的到來,但戈多卻從來沒有出現,他們越是虔誠越是表明了大眾的絕望與無奈。
 

等待一個永遠不會來的人是希望也是絕望,這份理性的荒誕也恰好成為了荒誕派藝術最主要的內容特色。
 
不僅如此,荒誕派藝術自身攜帶的悲劇性,也可以代表藝術本身。

如果說,悲劇性是所有藝術都會產生的獨特屬性,那荒誕派藝術的悲劇性則為所有藝術悲劇的疊加之和。
 
(荒誕派戲劇《夜行動物》)
 
生活的無奈、人生意義的脫節、具象化的表達在與大眾產生共鳴之時,也表達了真實的悲傷與痛楚。

在《美好的日子》中,時光的流逝給觀賞者帶來了一定的焦慮,年輕的姑娘在轉瞬之間就化為了一捧黃土,胸前珠寶閃爍的光耀更表達了一種無奈。

生命的消亡使得悲劇色彩在一瞬間達到了極致,荒誕藝術本身的色彩也在此刻得到升華,演繹出了生活的真相。
 
 
荒誕,因自身的本質特色成為了藝術界不可失去的明珠。
 
 
 
“喪”和“躺平”,是荒誕藝術的全部嗎?
 
雖然荒誕藝術表現出的都是無意義的生活,但其真正的本質則在於獨特的審美與表現手法。
 
在揭露生活真相的同時,也塑造出了一份全新的美學觀,用生活的真相來鼓舞、激勵大眾進行改變,最終啟發大眾找到生活美麗。
 
因此荒誕藝術才能在當下的藝術界擁有一席之地,而其獨特的審美方式則是基於社會需求而有著現實性的意義,並不隻是極端的消極。
 

 

當時在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後,人們對未來的樂觀早已消失的無影無蹤。
 
大眾感受到的都是恐懼、孤獨與絕望,社會需要一種新的審美觀念,於是“荒誕”便由此誕生。
 
早期的荒誕被稱為是絞刑架下的另一種幽默,在麵對生活無奈的同時也希望能夠出現轉機,大眾通過使用荒誕來表達自身的願景。
 
 
比如荒誕派小說《惡心》中有過這樣一段描寫,“我模糊地想除掉自己, 至少消失一個多餘的存在。然而就連我的死亡也會有多餘的。”
 
在當時的環境下,這種“無意義“的荒誕是人們普遍的心理狀態,生存與抗爭似乎都沒有存在的必要,充滿了消極情緒。
 
(荒誕派戲劇《等待戈多》)
 
但是誕並不是單純的喪,它也同樣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希望。
 
比如在《等待戈多》中,盡管兩兄弟的等待漫長,結果也是失望,但小男孩進行等待的行為卻成為大眾進行改變的一線希望
 
 
除此之外,荒誕派藝術獨特的表現手法也表明了其本質內容:諷刺當時社會的無意義與資本主義的黑暗。
 

 

比如,象征手法與隱喻手法,在荒誕派戲劇《椅子》中,演員因舞台上的椅子太多被活生生擠了下去。
 
藝術家以此象征資本主義社會物質的豐富,大眾生存環境的複雜,物質對人價值、地位的侵害。
 
而隱喻手法則是藝術家運用符號或者名稱進行暗喻表達,在增加舞台內容的同時也為大眾帶來了思考。
 
比如在《等待戈多》中,藝術家將戈多演化為一種符號,希望以此來引發大眾的思考:等待是否值得,改變又能否結束這荒誕的現實。
 

不過,荒誕派藝術可能確實不容易被大眾了解,因為觀眾既需要產生共鳴,又需要了解細節上的構造沉浸其中,才能真正走入荒誕派的藝術世界。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o_jqsIhZJ6SR94RtZ1y4bQ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星如雨8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舒嘯' 的評論 : 是的,舒兄說的太好了,荒誕好像是看見那麽浪漫的時圓時缺的月亮其實不過是個坑坑窪窪的荒涼星球,但是再上一層呢,月亮可以是美麗的也可以是荒涼的,可以是物理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其實都挺好。
舒嘯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星如雨分享。

“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而荒誕或許是給人看到人生的價值其實是多麽無價值。而積極一些的,則再從這人生的無價值本身看到價值。
星如雨8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麥姐' 的評論 : 謝謝麥姐來讀!

荒誕可能是可笑的,但是並不愚蠢。麵對荒誕,調侃荒誕所以才有黑色幽默吧:)
麥姐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星雨分享,荒誕藝術表達的是人的無力感,作家通過這種表達來隱喻希望,是挺燒腦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