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鄉土中國》:中國式婚姻

(2018-12-09 15:20:16) 下一個

原文鏈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402613/

原文作者:亞比煞

 

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真是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

他解釋了中國人很多根深蒂固的行為習慣的來處。

但又不像很多書,一提到“國民性”就是純粹的批判,或嘲諷,他倒沒有。他對中國人有踏實的了解,有敏銳的觀察,有抽絲剝繭的犀利分析,卻沒有那種置身事外的態度,對“你國人民”的高高在上的指手畫腳。他感同身受,卻又不感情泛濫,始終保持著一個學者的理性。

閱讀此書,他筆下帶出來的這種觀世的態度,比他告訴我的知識本身,對我更有價值。

無法展開評述他的所有見解,本文隻挑出他對中國人的婚姻的觀察這一點來說。為什麽“愛情”這件事,在中國人的婚姻中如此不受重視?中國人的婚姻為什麽不需要愛,甚至相當多的人,認為沒有愛,才是更適合的婚姻?

他在書中這樣寫道:

“中國的家是一個事業組織,家的大小是依著事業的大小而決定。如果事業小,夫婦兩人的合作已夠應付,這個家也可以小得等於家庭;如果事業大,超過了夫婦兩人所能擔負時,兄弟伯叔親戚全可以集合在一個大家裏。

中國的家庭,是個綿續性的事業社群,它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在婆媳之間,是縱的,不是橫的。夫婦之間隻是配軸。配軸,雖則和主軸一樣並不是臨時性的,但是這兩軸,卻都被事業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我所謂普通的感情是和紀律相對照的。一切事業都不能脫離效率的考慮。求效率就得講紀律;而紀律排斥私情的寬容。”

正因為如此,中國人的婚姻和家庭,不講愛,不講私情。講的是紀律,追求的是效率。在門當戶對的基礎上相親結婚,立馬生一堆孩子,然後女人管家,男人賺錢,如同合作夥伴一樣,分工清楚,責任明確。

所以,中國人不講來世信仰,不講形而上學,講的是三綱五常,忠孝義悌,君臣父子,克己複禮。這些都是紀律,是家法。中國人不拜虛無縹緲的神,我們拜祖先,因為這更有利於家庭團結,打造一個事業共同體。中國人的夫婦不講相愛隻講相敬,女子有著三從四德的標準,親子間講究負責和服從。這些都是事業社群裏的特色。沒有效率,就沒有事業。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

從古到今,中國人的夫婦之間感情的淡漠是一種正常現象,感情的滿足,往往是在婚姻之外尋求,和正妻不必講感情,反倒是和娶的小妾,或青樓女子還更有感情。娶不起小妾,上不起青樓的,那就看聊齋故事,幻想一下人和仙,人和鬼,人和妖,都好,反正不是和老婆。

費孝通先生寫到:“夫婦大多是用不著多說話的,一早起各人忙著各人的事,沒有工夫說閑話。出了門,各做各的。婦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裏帶孩子。工做完了,男人們也不常留在家裏,男子漢如果守著老婆,沒出息。有事在外,沒事也在外。茶館,煙鋪,甚至街頭巷口,是男子們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場所。”

相反的,在西方家庭中,夫婦關係卻是主軸。因為《聖經》裏關於婚姻,有與儒家傳統完全不同的理解:“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二人成為一體。”

夫妻一旦結婚,就組成一個親密的小團體,共同承擔風雨,並不依賴外援。夫妻共同經營家庭,子女在這團體中是配角,他們長成了就離開這團體。對西方人來說,政治、經濟、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團體來擔負,不在家庭的分內。所以夫婦成為主軸,兩性之間的感情成為凝合家庭的力量,成了獲取生活安慰的中心。

而中國人的家庭則承擔了太多功能,要同時解決經濟、事業、宗教信仰、社會福利機構等所有需求,所以,父母天經地義的摻和兒女的婚事,兒女天經地義的要求父母給錢買房。所以某相親節目,必須帶著父母上場,父母不喜歡,就可以一票否決。因為這不是選擇你喜歡誰的問題,這是選擇要找一個什麽樣的合夥人來加入這個利益共同體的問題。

就像亦舒所說:人們愛的是一些人。與之結婚生子的,往往是另一些人。

結婚生子,對中國人而言,就是一份事業。如同你必須讀文憑,必須找工作,你也必須結婚,生孩子,買房子。隻有這一切都完成了,你才是一個合格的社會人。這些事,其實都不需要感情。

讀文憑,不需要愛知識。找工作,不需要愛工作。所以結婚生孩子,自然也不需要愛伴侶。你隻要認清楚,這是你需要做的事,然後拿出做事的態度,按照符合標準的模式,讓它發生存在並繼續就算是合格的。

所以,上學時不許談戀愛,因為感情會幹擾成績。畢業了,馬上找工作,相親,結婚,生孩子,什麽時候就該做什麽事,當做一個個通關任務去完成。不要去搞那些旁逸斜出的所謂理想,追求,愛好,那純粹都是瞎耽誤功夫,不務正業。

因為愛,就是一種感情的激動,它會造成一種緊張的狀態,從社會關係上說,感情是具有破壞和創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動,會改變原有的關係。要維持著固定的社會關係,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動。感情的淡漠,才是一種社會關係穩定的標誌。

穩定社會關係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所謂了解,就是指接受著同一的意義體係。

這個意義體係,就是文化。

文化,是一種從出生開始就植進你骨子裏的東西。

它會成為你今後思考一切,決定一切行動的基礎。

也許因為是農耕社會,農耕是需要穩定的。需要持續的紮根在一個地方,去播種耕耘,才能有收獲。所以我們習慣了麵朝黃土背朝天,日複一日,春種秋收,生兒養女,世世無窮,這才是我們所認同的生活的意義。

所以我們骨子裏並沒有什麽自由精神,自我意識,我們認為最好的方式,還是相信家族製,家長製,還是要靠上一個大集體,傍上一個老大,抱個大腿,托個親戚,搞點裙帶關係什麽的。

讓自己融入大集體,過上一種穩定而重複的生活。教育自己當個老實人,要順從規矩,維持大局的穩定,才是壓倒一切的準則。

當然,我們也知道,這世上還有很多不同的文化。

比如綠教的聖戰徒,他們為了真主的聖戰而活。

比如很多印度人,他們不在乎今生有多少痛苦,對他們而言都隻是修行,他們認為生活的意義就是為了來世。

我們很難理解,綠教徒為毛可以為了天堂裏的72個處女,就把自己當人肉炸彈拿去送死,這種人生有什麽意義?

我們也不理解,印度人為毛就能什麽都不在乎,住大街也行,住山洞也行,沒吃沒喝都無所謂,天天在髒兮兮的恒河裏沐浴祈禱,這又有什麽意義?

同樣他們大概也不理解,中國人為什麽就那麽短視,像個老黃牛一樣,年複一年,日複一日的埋頭勞作,從不考慮來生,這樣的人生又有什麽意義?

而這就是文化,就是一種你覺得很傻缺,但別人覺得就是真理的東西。

無論別人覺得你的文化,你的生活意義多荒謬多沒有價值,但你卻深信不疑

它已經成為你的本能,你不需要經過大腦就會去遵守的世界觀

不按照這套標準生活,你就會覺得哪裏不對勁,各種不正常

你可能也會偶爾羨慕別人的生活方式。但是你心裏始終覺得,還是回到自己熟悉的那套模式裏,才覺得最安全舒服。

你羨慕過很多人,最終,你還是會回到中國人幾千年的那個生活模式裏,早出晚歸,麵朝黃土背朝天。

隻不過我們的祖輩是對著土地,我們是對著電腦。

我們搶著考公務員,進事業單位,渴望有一個編製和鐵飯碗。

不這麽做,你就會恐懼,沒有安全感,沒有文化認同感。

讓中國人活成綠教人那樣,活成印度人那樣,肯定受不了

但對原生在那種文化裏的人來說,那才是他們最自在的活法,是最正常的生活方式。

所以也許可以說,大多數的人從出生開始,命運就是注定好的,被文化注定的。

隻有極少數敢思考敢行動敢冒天下大不違的人,才能活的與眾不同

從婚姻,扯到文化。我大概扯的太遠了。扯回來說婚姻。

這本《鄉土中國》,成書於1948年,背景也主要集中在鄉村,所以,和今天的中國社會現狀有了一些不同。

今天的中國人的婚姻和感情,一方麵受著傳統中式文化和家族文化的影響,一方麵又接受著西方愛情觀和婚姻觀的洗禮,使得我們這一代人,在結婚戀愛生孩子這些問題上顯得尤其艱難,問題頻出。我們與原生家庭,與父母觀念的衝突也愈發激烈,這也造成了我們這一代人的一種揮之不去的焦慮和迷茫。

這種矛盾,每到過年過節回家團聚的時候,就是集中爆發的時機。我們一邊在心中渴望親情,渴望與父母團聚,享受天倫,一邊又渴望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脫離家族束縛,成就自我價值,這使得我們更難和父母和平相處。同樣的,我們一邊羨慕著白頭偕老的婚姻,結婚生子的安穩,一邊又難以忍受沒有感情,隻講究效率的冷冰冰的家庭機器。

我們在傳統和現代,東方和西方的撕扯之中無所適從,進退兩難。

我們無疑是撕裂的一代。卻也注定隻能在撕裂中前行,承受撕裂之痛。

這種痛苦,不同於上一代人遭遇文革和物質缺乏的痛苦,也不會同於我們的下一代迷失在娛樂至死的浮華中的精神空虛的痛苦。這種痛苦,是我們獨有的,我們作為同一代人,雖然能夠彼此理解,但自己的問題,隻能自己承受,自己去消化,去做出自己的選擇,並承擔它所有的結果。

中國式的婚姻,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已經走到了分水嶺。有人向左,有人向右,有人幹脆不選。

愛,或不愛,哪一個才是天經地義呢?

書裏沒有標準答案。

你的人生,隻有你自己說了算。

 

查看原文  © 版權屬於作者  商業轉載聯係作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星如雨8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田野maomao' 的評論 : 原著我也沒看過,看見豆瓣上有人點評說寫得龐雜而絕對.....

文化習俗都是有出處有傳承的,就算現代中國很少談及孔孟之道,或是父權,夫權,家族等等概念,但“鄉土中國”從民俗學的角度解釋了中國人很多根深蒂固的行為習慣的來處,這也正是我們漸漸淡忘的很多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的世俗根源。
田野maomao 回複 悄悄話 也找來讀讀,謝謝推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