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的下午,我跟著Elaine姐妹去新澤西的一個養老院探訪兩位老人Selina和方姨。Elaine家就住在附近,她在家為Selina煲了雞湯粥,然後我們一道去中國超市買了方姨喜歡吃的水果。Elaine告訴我,Selina好多天都不能吃東西了。
這個養老院總共有90多名老人,其中50%的是中國人。他們大多是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按州政府規定對最低收入(1200美金)以下的65歲以上的老人實行費用全免製,在這個收入以上的老人需要交費,Selina屬於這個範圍,所以每月繳納5000刀。此外,自費的老人和殘疾老人入院沒有年齡限製。
從超市出來大約一刻鍾以後,我們進入馬路邊一棟灰白色的兩層樓建築。一樓是辦公室、廚房食堂和雜物間。老人們是不可以走出大門的,以免走失。樓下設有門房,進入必須登記。上了二樓,首先看見的是一個很大的廳,這是老人們用餐和看電視的地方。穿過大廳橫著一條長長的甬道,甬道兩側就是老人們的臥室或曰病房,一般是兩人一間。
Selina 87歲,她的丈夫因染上新冠,去年不幸去世,他們夫婦都是基督徒。Elaine姐妹一直把他們當作自己的父母照顧。老太太因為五年前患腦瘤做了手術,漸漸地腿腳不能動彈。她是去年入住這個養老院的。Selina的胃口很不好,再加上不喜歡養老院的夥食,所以差不多有1個月沒有吃什麽東西了。蜷縮在床上的她骨瘦如柴,體重不到80磅,臉色蠟黃,愁眉深鎖,連打招呼的力氣都沒有了。Elaine姐妹拿出雞湯粥一邊喂她一邊說,好好吃哦,很鮮的雞湯粥。老人張開嘴慢慢的吞咽起來,居然吃完了半碗。Elaine如釋重負地歎道,太好了,吃完了。我在旁邊也鬆了一口氣。
老人的房間和外麵的甬道充斥著一股難聞的味道,這也難怪,因為許多老人的吃喝拉撒都在床上進行。
住在走廊盡頭的方姨92歲,信主20多年了,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在她房間的牆壁上貼了“主禱詞”和“平安喜樂”的字畫以及教會姐妹們的照片。她的頭腦很清醒,語言表達不錯,但身體狀況最近不太好。她告訴我們,頭天晚上小便失禁,弄得一個晚上沒有睡好,現在頭腦還暈暈的。不過方姨特別堅強樂觀,平時隻要精神稍微好一點和條件允許,她就在網上參加Zoom和姐妹們一道學習《聖經》。方姨一邊推著輪椅艱難地移步,一邊和我們閑聊。她見到熟人就熱情地打招呼,並示意我把水果拿給身邊的朋友分享。在大廳裏方姨把我介紹給一位躺在平板床上的叫琳娜的病人,說我也是姐妹。
你不要走,你不要離開!這是琳娜第一時間對我說的話。帶有命令的口氣非常堅決,但仔細體味這話裏有央求的意思,也許她缺乏安全感。她大約認為我是常來的義工。因為每個星期六有四個教會的弟兄姐妹組成的義工團契到養老院服務並傳遞福音。
Elaine姐妹 陪著方姨去了旁邊的一間小房間聊天,我留在了琳娜身旁。
需要我幫您做什麽嗎?我俯身問她。
幫我拿飯!她的口氣很迫切,好像肚子很餓了。
我看了看時間現在才四點半。於是問她,晚飯幾點鍾?
五點。她幹脆地回答。
從琳娜的不容置疑口吻和鏡片下那雙帶著血絲的眼睛裏,我讀出了她的身份和個性,高級知識分子,女強人,自尊心特強。
我和她閑聊起來。她是49年生人,今年74歲,家有女兒女婿,他們偶爾會來探望她。她是1977年高考的大學生,80年代初畢業於中國的一所名牌大學,上世紀80年代移居美國,以前是一個媒體人。
您喜歡美國嗎?我問。
以前喜歡,現在不喜歡。
為什麽?
他們把我送進養老院。
不知道她說的“他們”是指家人還是政府。
假如您在國內子女無暇照顧您,也是要進養老院的。我想安撫她,一時找不到更合適的話語來。
我一直不便問她患了什麽病,為什麽身體不能動彈。後來才在Elaine姐妹的口中得知她的肝功能和腎功能都不行了。
我要死了,我要死了。她側麵仰望我,輕聲喃喃道。
不會的,你說話的中氣很足,臉色也不錯。我安慰道,又說,上帝會給你力量的!她聽了這句話沉默了。
不一會兒,她按耐不住內心的煩躁情緒,突然高聲地爆發性地高喊:”Nancy!Nancy!”大概她肚子太餓了。那個叫南希的中國護工隔著老遠叫她不要再吵了,可是沒有過兩分鍾她又大叫“Nancy!Nancy!”南希不再理會她。後來我聽Elaine姐妹說她常常這樣亂發脾氣,其他老人對此很是討厭。
當然我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琳娜的病況很嚴重,處境特別困難,她躺在床上吃喝拉撒,甚至不能像方姨一樣依靠外力艱難地移步。可想而知她是多麽痛苦和絕望。可是越是這樣,越是應該仰望和信靠神啊。
別這樣,琳娜,上帝與您同在,祂會給您力量。我對她說。琳娜聽了這話沒有吭聲,似乎若有所思。
再過了一會兒,她舉手往後指著大門方向對我說,飯來了,在架子上,快去幫我取。她的聽覺很靈敏。
說是吃飯,其實她根本無法吃飯,隻能喝牛奶和開水。那份白飯加粉絲炒肉末、炒青瓜又原封不動地拿走了。
原來她一日三餐隻能喝流質的東西,難怪餓得那麽快。
她很快喝了兩小盒牛奶,又去拿水喝,剛喝了兩口,我勸道,不要喝得太急,否則您的腎髒負擔太重。這一次她很聽話,把水杯放回了台麵。
琳娜的肚子問題解決後暫時安靜了下來。於是,我去了方姨身旁。
92歲的方姨,麵部光潔,依然可見眉目清純,沒有什麽皺紋,看上去隻有70多歲。方姨是廣州人,來美國20多年了。她的女兒女婿會在每個周末來養老院看望她。她退休以前是衣車工,早年在廣州的一家機械廠做銑工,曾經去上海學習過銑工的專業技術。她說,有工作做的時候就開心,在養老院什麽都不用做,就不開心了。可見方姨是一個閑不住的勤快人。
方姨平靜地講述自己的近況,並且對外麵的世界也充滿了好奇,不時提一些問題。問我,你在歐洲生活過,我想知道那邊情況什麽樣?那神情就像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
吃飯之前,她低頭虔誠地向上帝禱告。感謝讚美主賜給她食物和慈愛……然後,一再問我們餓不餓,要不要在這裏吃飯。方姨因為頭暈,人不舒服,也沒有吃飯,隻吃了幾口菜。
我們離去之前方姨和我們按手禱告,感謝神賜予的福分,求神保守憐憫……最後她還堅持要送我們去電梯口。
方姨任何時候沒有忘記與上帝的聯絡溝通,在老人家身上我感受到有一種來自於神的力量在支撐著她,有耶穌的慈愛在溫暖著她,而且她把這種愛不斷地傳遞給他人,哪怕自己處於病痛的困擾中,她也會關愛周圍的人,這是最難能可貴的。而且她懂得感恩和禮貌待人,總會對幫助她的人道謝。難怪,在過道遇到一個坐輪椅的白人老太太,她和方姨打過招呼後翹起拇指告訴我方姨是一個“nice woman”。在我看來方姨就是一個純潔可愛的孩子。看著她天真無邪的麵容,自然就響起耶穌的那段著名的話語:“讓小孩子到我跟前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天主的國屬於這樣的人。我實在告訴你們:誰若不像小孩子一樣接受天主的國,絕不能進去。”(瑪10:14-15)
琳娜也是基督徒,雖然是兩個月前才洗禮的。但經上說,基督徒不分大小先後都是上帝的子民。不過,琳娜如果像方姨一樣凡事向神祈禱,保持與神的聯絡與溝通,那麽她也會獲得戰神黑暗的力量,也會堅強地麵對一切,直至複活永生。Elaine 姐妹說,琳娜時常也對她哀歎,我要死了,我要死了。每當這時Elaine就會對她說,不用怕,死後又會複活,神會使信祂的人獲得永生。這才是按神的意思去安慰她,從這個角度講,我沒有Elaine姐妹那麽虔誠,還沒有把神的話語完全融進自己的靈魂。
我們離開之前與琳娜一起祈禱,求神給予她戰勝病痛和恐懼的信心,願神保守她。最後我俯身在她耳邊告訴她,耶穌與你同在!她點點頭。但願她像方姨那樣不斷地親近神,凡事信靠神,把負擔交托仰望於主的手中。
告別養老院我在心裏為默默地為琳娜、為方姨和Selina 祈禱,也為所有的與病痛和死神拚搏的老人祈禱!願仁慈的上帝憐憫他們,醫治和保守他們,讓他們平靜安好地度過餘生。
每個人也一定死去.
平平靜靜, 堅強地自己獨立生活著,
她的女兒上周末去看了她,應該知道她的現狀。是的,她的病況很嚴重,難免發脾氣……不過,昨天我們去的時候感受到她的進步。再謝燕子!
養老院如果不能提供流質飲食,起碼每天多給她幾盒牛奶,酸奶。幸虧有樓主這樣有愛的人士
給她一些關心。樓主可以聯係她的女兒,建議她換一家養老院
所以水星等文城的朋友們一定要好好保重身體。
我也跟自己的孩子說過,以後我如果老得缺乏自理能力了,就把護工請到家裏來。老人離開了自己的家,必然缺乏安全感,導致免疫力下降。當然我也希望自己能安之若素,坦然麵對衰老的生命,要是能夠達到方姨那種境界就很不錯了。
倒也是哈。但是你得保證自己會自如使喚或使用Robots.所以保重身體和好心態很重要。上周日我去拜訪了一位獨居的老太太,94歲了,身體很好,記憶力不錯,每天還給70多歲的兒子媳婦做飯。兒子媳婦住在附近,和她關係不錯。由此看來,親情是健康長壽的滋補品。
我爸在多倫多BLOOMINGTON COVE養老院度過人生最後時光,那家養老院很不錯,每日內製四餐,每周洗浴2次,容許家屬7/24隨時探訪,十分自信,很多西人老人家打扮得很漂亮得體。。。
不過我不信人造的宗教和“上帝”。我相信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上帝”。自然裏的產物都有開始和結束,人是自然產物之一,當然不會例外。人類如此,個人更是如此。我不明白人老了為什麽會那麽怕死,活的那麽難受那麽依賴別人的慈悲而且是無恢複之望了也不願離去?是覺得死了後會更痛苦?還是覺得這樣活著是幸福?有家人的想沒想過給自己家人帶來的負擔?沒有家人的知不知道(緊張的)醫療資源可以多分享給別的能治愈的人? 也許是我自己還沒有老到理能解這些人的想法?
我喜歡禾兒轉載的博文裏陳司寇老人的聰明和智慧,在生命結尾處的苦難受罪之前自己選擇離開。這也是我們夫婦兩人的選擇,不過現在還健康還不老,先好好生活若幹年嗬。
我在自己的博客,轉載了一篇文章,我認為是一篇值得一讀的文章,梧桐兄可能會感興趣。:)
禾兒說得真好!
我猜想,她的性格不好,就是不來養老院,與女兒女婿也無法很和睦的相處。
如何麵對死亡,如何做一個優雅的老人,這是我們將來都要學習的人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