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文化之旅中,上野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地方。
東京都台東區上野公園裏有一個博物館群居,類似於德國柏林的博物館島。那裏有東京國立博物館,國立科學博物館,國立西洋美術博物館,東京都美術館,上野之森美術館。我選定國立西洋美術館和東京國立博物館作為這一天的參觀對象。
天氣特別好,一點不像深秋。陽光燦爛,晴空萬裏,好像春姑娘重新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上午九點多鍾,我滿懷期待地出門。下了電車,看見車站出入口的買票亭旁邊有一幅奧地利哈布斯王朝畫展的宣傳廣告,這個畫展正是我想一睹為快的。我按照已知的路線,穿過馬路向國立西洋美術博物館走去。
國立西洋美術館專門收藏西洋美術作品,包括印象派等19世紀與20世紀前半期的藝術作品。如今以多達370件鬆方收藏品為核心,收藏了6000件作品,涵蓋繪畫、雕刻、素描、版畫、工藝品等領域。
川崎造船所(現在的川崎重工業)社長、企業家鬆芳幸次郎(1865年-1950年)於1916年(大正5年)開始從倫敦收集美術品。其收藏品在1928年至1934年間於日本國內出售,其中許多收藏品流入東京普利司通美術館,另外有些則不知去向。
鬆方幸次郎的收藏品曾經存放於英國和法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政府要求法國返還。1951年(昭和26年)日法簽訂了舊金山和約,日本首相吉田茂與法國外交部長羅貝爾.舒曼協商法國返還收藏品事宜。法國堅持收藏品須放置於法國建築師設計的美術館,才將收藏品送回日本,日本承諾了這一條件。勒.柯布西耶(瑞士-法國)被選為美術館設計師,1955年(昭和30年)3月,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動工。1955年11月,勒·柯布西耶前往日本,他的三個日本學生前川國男、阪倉準三、吉阪降正負責製定詳細的設計圖紙與監督施工。1959年4月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正式成立。
1998年(平成10年),該美術館入選“公共建築百選”。2007年(平成19年),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成為重要文化財產。2016年7月17與勒·柯布西耶的其他16個建築作品成功入選世界遺產(編碼1321-016)。
踏進國立西洋美術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羅丹花園。這裏有羅丹(Rodin)的一些雕塑作品(應為翻製品)。
《沉思者(The Thinker)》
《加萊義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
花園裏有一位白人女士在寫生
有教師帶著中學生和小學生前來參觀
這段時間國立西洋美術館展出的是奧地利哈布斯王朝收藏的油畫珍品
主題:日本?奧地利友好150周年紀念
哈布斯堡展―橫跨600年 帝國收藏品的曆史
票價:
當天:普通人士1,700日元、大學生1,100日元、高中生700日元
※團體票價為20名及以上的價格。
※初中生及以下免費。
※殘障人士及陪同者1名免費(進館時請出示殘障人士身份證件)
參觀者絡繹不絕,還要排隊買票
哈布斯堡家族於十三世紀後期進入奧地利後,以此為基地擴大勢力,建立了遼闊的帝國。從十五世紀起,該家族獨占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皇位,在十六至十七世紀該家族係統分化為奧地利係和西班牙係,後者在亞洲、非洲和南美洲也擁有領土,成為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拿破侖戰爭招致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該家族統治了奧地利帝國(1867年一直到1918年為奧匈帝國)。幾個世紀該家族以來一直支配著遼闊的領土和多個民族,正可謂歐洲首屈一指的名門家族。
哈布斯堡家族的成員們還因掌握豐厚的財富和世界屈指可數的收藏品而聞名。其中,持續以奧地利為基地的該家族主流的收藏品成為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的基礎,該博物館在奧匈帝國“最後的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的操持下於1891年開館。紀念奧地利與日本建交150周年的本次展覽在該博物館的協助下,分5章7個部分介紹其收藏品中包括繪畫、版畫、工藝品,掛毯和盔甲在內的100件展品。在介紹富有個性的哈布斯堡家族的成員們和當時的宮廷生活的同時,重點突出各時代的收藏特色以及收藏家對收藏品的想法和收藏傾向。參觀者可以盡情欣賞統治歐洲中心長達幾個世紀的皇家所特有的華麗收藏品的世界。
本次展覽不允許拍照。我在網上找到幾幅作品,供大家分享。
這些600年來的藝術珍品體現了15世紀歐洲文藝複興運動以後的人文主義藝術主題與追求寫實的造型觀念,其精妙絕倫超乎人的想象。
參觀者男女老少均有,雖然人滿為患,但展館裏秩序井然,悄然無聲,我看見有幾位先生拿出放大鏡湊近去細致地觀察感興趣的某個局部。
時光在忘我的藝術享受與熏陶中悄然流逝,兩三個小時很快過去了。走出展廳已經是中午12點半了。我坐在花園裏休息片刻,吃完點心和水果,然後出門右拐去尋找東京國立博物館。
沿途看見不少遊客在上野公園漫步遊玩。
經過公園廣場和國立科學博物館,20分鍾以後來到東京國立博物館。
東京國立博物館始於明治5年(1872)在湯島聖堂大成殿舉辦的博覽會,是日本曆史最為悠久的博物館。其事業包括日本以及東方美術與考古等在內的各種文化遺產的收集、保管、修理、管理、展覽、調查研究和教育普及等活動。該博物館共收藏文物約12萬件(其中國寶89件,重要文物646件),無論是文物的質量或數目都是日本首屈一指的(截至2020年3月底)。綜合文化展(常設展)展出的文物數量始終在3000件左右。
該博物館分為主館(日本文物)、東洋館(亞洲文物)、平成館(日本考古)、表慶館(為紀念大正天皇成婚而建,很少開放)、法隆寺寶物館(法隆寺獻納寶物)、黑田紀念館(黑田清輝的油畫作品)。因為時間有限,我參觀的重點是前麵三個館。為了了解日本曆史的來龍去脈,主館和平成館當是我參觀的重中之重。
古代日本:
舊石器時代(數十萬年前-大約13000年前左右)
沒有人知道這個數十萬年前的確切年代,也沒有人知道日本列島上最早出現人類是在什麽時候,直到冰河時代末期,也就是15000年前,日本才由幾個陸橋與亞洲大陸連接在一起,這些陸橋就是北方的庫頁島、西邊的對馬島,以及南方的琉球群島。
日本舊石器時代的海岸線現在大多都被海水淹沒了,所以曆史學家很難準確描述那時人類的生活。從迄今浮現出來的圖像看,舊石器時代基本是隨著季節移動的一小群一小群的狩獵采集者。這些群體由幾個大家庭構成,人口約 20-150 人,壽命一般不到 30 歲。從港川挖出的生活在 17000 年前的一具男性遺骸,身高隻有 155 厘米,由此判斷,日本舊石器時代的人依現代標準似乎塊頭較小,類似東亞地區舊石器時代的人。
新石器時代:
繩紋時代(公元前13000年-公元前300年)
公元前約一萬三千年,處於狩獵采集階段的日本出現了陶器——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陶器。這些陶器身上都有用繩子壓印而成的條紋,所以以這些陶器為代表的曆史被稱為繩紋時代。
繩紋時代的日本人選擇了集體定居生活。製造出各種工具,比如用來烹飪和保存食物的土器、捕魚的魚鉤和針等,提高了生活效率與質量。同時他們製作了“土偶(Dogu)”這種並非用於生活的“奢侈品”
這件土偶大概創作於距今 3000 到 2500 年前。我們可以通過它來了解日本進入農耕時代之前日本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它由低溫燒製而成,大約35厘米高,它的體態誇張,眼睛碩大極像遮光器,全身紋理細致,造型獨特。凡是看到它的小盆友們都認為它很像外星人。
曆史研究者認為大量出土的精美土偶反映出繩紋時代繁榮的文化,但是那時的人類有可能將土偶當成祈福的道具以祈求大自然的恩賜,這體現了當時社會的不安定狀態。
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
這一時代水稻作物開始大規模推廣,青銅和鐵製作工具開始出現。其中一種叫做銅鐸的器物最具代表性。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了70件銅鐸,但隻有一件“袈裟襷 [jǔ] 文銅鐸”被指定為日本國寶。
這件銅鐸的身上有被分割成四方矩陣的紋樣,就像是佛教僧侶袈裟上的圖案,所以被稱為袈裟襷文銅鐸。類似於中國古代的銅鍾。它的表麵用凸線繪有蜻蜓、甲魚、狩獵野豬的獵人和狗等一共 12 幅圖案。其中令考古學家稱道的是“兩人搗臼圖”和“高床式(幹欄式)建築圖”。高床式複古建築是用來存放稻米的,而搗臼的人是在舂米,這兩幅圖向後人描述了進入農耕時代的日本列島居民的生活情形,這就是這件銅鐸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的原因。
銅鐸的出現也意味著日本列島進入了金屬器具時代。隨著金屬的出現,製作生活工具和武器變得容易起來。研究和分析發現,當時的青銅材料和製作技術來自中國和朝鮮半島等地,這說明日本在彌生時代就有了外交。
銅鐸並非出土於私人墓地,因此可以認為它是整個村落的公共財產,人們可能把它作為報警的鍾聲或重大事務的提示,同時把它作為重要的公共財產保護。從它的外形、設計、紋樣、用途等方麵來看開始滲入了日本特色。
古墳時代(250年-710年)
在這個時代日本半島各地都有了統一管理地方事務的首領,以朝廷為中心的古代國家建立起來了。
首領的大型墳墓裏多為圓形或方形,類似於鎖孔,考古學家從裏麵發掘出大量中空的素燒陶器。陶器成紅褐色,設計樸素,有住宅、人形、住宅形、豬形、船形等各種形狀,這些陶器成排地放在古墳的上方或四周,被稱作“埴輪”。
在這些埴輪當中,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了唯一被確定為國寶的一件——掛甲武人。這件埴輪甚至被用作郵票圖案,還成為了動畫片和電影的主人公原型。
這個個埴輪高 130.5 厘米,放在高約 25 厘米的圓桶台座上,這個圓桶被埋進土裏,從而將埴輪固定住。
古墳不隻是埋葬死者的地方,它還起到了影響公眾意識形態的社會作用,讓社會成員通過這個平台承認新首領的社會地位和角色,埴輪可能表現了前任首領在位時的社會狀況以及首領應有的風範,並通過這種方式告訴人們,新首領將把這些繼承下去。
(博物館展品圖片來自網絡/鳴謝) ——未完待續——
上海圖書館門口也有一尊羅丹雕塑《沉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