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 和兩個黃金定律 司徒
Tik Tok 英語講稿翻譯 SeetoMD
在美國待了三十多年,
我一直注意到一個小細節:
在這邊,跟陌生人對上眼,
十有八九會回你一個微笑;
在東亞,差不多的對視,
更多是中性表情,目光一錯開就走。
不是沒禮貌,隻是習慣不一樣。
來句簡單的腦科學:
眼睛把畫麵送到大腦,
有一條快通道先讓杏仁核做“安全小檢查”;
還有一條慢通道再到皮層、前額葉,結合場景和文化。
說白了,臉上的表情常常會把你潛意識裏的感覺帶出來——
有時就笑一下,有時就保持中性。
日常裏的“習慣反應”:
很多西方場景裏,隻要覺得“沒事兒”,
臉就順手一笑;
很多東亞場景裏,如果判斷是“中性”,
就保持中性;
笑更多留給熟人朋友,
或工作需要(比如前台接待)。
怎麽理解最簡單?用兩句”黃金定律”
孔子這條(“不要做”):
你不想別人怎麽對你,你就別那樣對別人。
不想被背後說,就別在背後說人。
重點是體麵和邊界:
我不喜歡別人越線,我也不去越你的線。
如果遇到灰色地帶——我覺得好,你不覺得,
別硬上,先問一句:
“需要幫忙嗎?” “我能提個小建議嗎?”
對方說不用,就收手。
耶穌這條(“要去做”):
你希望別人怎麽對你,你就先那樣對別人。
你會感激的,就先給出去。
一句話:先主動,給點善意。
一句好記的:
孔子先守住邊界,耶穌先送上善意;合起來:不傷人+去行善。
我有個小經曆:
五年前黃昏,我的車在上坡熄火。
好幾位陌生人停下問要不要幫忙;
有位先生遞給我一支小手電,還留了電話:
“拿著,注意安全。”後來我想還給他,他說:“留著用吧。”
這就是“先伸手”的習慣。
而在中國,更常見“先不打擾”;
但進了圈子,或真有需要,幫得也很快。
我的做法:
在中國——先把邊界守好,需要時再上手;
在美國——先提出幫忙,聽到“不了謝謝”就尊重。
起手不同,目標一樣:體麵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