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toMD

感恩,關懷,友誼
正文

沒有神的光環,中國為何還能輝煌?司徒

(2025-07-25 23:40:50) 下一個

沒有神的光環,中國為何還能輝煌?
司徒

有人說,不信宗教也能活得好,但得有幾個條件:
    1.    能接受生命的不確定;
    2.    生活有基本保障,也感受到支持;
    3.    活在一個有文化傳統的群體;
    4.    自己能找到活下去的意義。

這四點,剛好能解釋中國文明的特別之處。

這是一個沒有“唯一真神”、沒有《聖經》、沒有天堂應許的文明,卻活了幾千年,一路動蕩,仍生生不息。

一.  說中國人不信神,也不準確。隻是我們拜的不是創世主,而是財神、土地公、水神……這些“神”,更像是生活裏的幫手,不是高高在上的審判者。

這種信仰不追求真理,而是提供一種心理安定。節日燒香拜拜,心裏敬一敬,就夠了。

二、麵對無常,我們活出了一整套“活法”

中國曆史從不缺災難變局,神保不了你一世平安。

於是,道家教你順其自然,儒家鼓勵你努力向上,佛家引導你放下執著。這些思想不是許諾什麽來世,而是教你當下怎麽活下去。

三、信的不隻是神,更是祖先和傳統

中國人重“祖宗”與“傳承”,祭祖節日不隻是儀式,更是與曆史的對話。“傳宗接代”,不僅是生孩子,更是把一種價值觀延續下去。這是生活的信仰,不靠神的啟示,而是一種代代相傳的常識。 

四、意義不是天啟,而是活出來的

我們很少問“我從哪來”,而是更關心“我怎麽活”。
佛教說放下,道教講順勢,儒家重責任,民間信仰告訴你:多行善,積福報。

沒有永恒救贖,隻要努力,日子能過下去;隻要子孫健在,希望就在。

沒有天堂的光,但有明天的太陽、飯桌上的團圓。

五、不是每個人是哲學家,但都在活出哲學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潛台詞是:怎麽活,由你自己決定。

這其實和尼采講的也很像。當尼采說“上帝死了”,他不是在鼓掌,而是在提醒:舊的價值體係垮了,人必須靠自己活出意義。說白了,中國人這幾千年來,不靠神照耀,而是靠自己照亮自己。

今天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難免和西方“神本文化”碰撞。但這不一定是衝突,也可能是彼此啟發。 “仰望星空”固然浪漫,但“腳踏實地”也有力量。

中國人不是每個人都讀哲學書,但在日常生活裏——忍耐、照顧家庭、麵對不確定、堅持做對的事——已經在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中國哲學的精神。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