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歌手將法語歌詞填入文化遺產【漁鼓道情】中,遭遇評委老師的質疑,雙方觀點發生碰撞,互相難以說服。
女歌手與評委老師各持己見,恰巧體現的是當今社會上對於傳統文化傳承的兩種觀點的對抗。隨著社會發展導致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文化生活也產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傳承人的稀缺讓越來越多的傳統藝術文化開始沒落,走向消亡,藝術工作者正戰鬥在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之首。而如何傳承成為一個值得長期探討和深思的課題。有的人認為應該原封不動地加大力度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原貌,而另一派人則欣賞那些新文化與傳統藝術結合產生的奇妙火花。
在我看來,與其全力以赴投入保留這些屬於中國的文化遺產原貌,不如給傳統的再創作留一些空間。
如今時代更迭,新興事物層出不窮,不知不覺間,青少年群體已經成為文化的主要消費人群和欣賞群體。既然如此,傳統文化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迎合青少年的喜愛才能一呼百應,得到更廣大的傳承與傳播。如春晚中歌手譚維維的一曲《秦漢老腔》唱響大江南北,既保有傳統民俗文化,又加入了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流行元素,可以稱得上是對傳統再創作的成功事例。
漁鼓道情,這種盛行於清末並流傳於民間、有著100多年曆史的傳統曲藝。表演形式和大鼓書相似。被女歌手填入法語歌詞、搬上舞台公開的演繹亦是如此,這樣的西方與中國,新文化與舊文化的結合形成的新體驗,必然會吸引青少年的眼球,從而得以傳播。試想,如果沒有女歌手這樣的再創作,這個傳統的藝術就難以具有別樣的生命力,年輕人甚至不會知道“漁鼓道情”為何物,更談不上會去欣賞,去深入了解,又如何得到傳承呢?
藝術是沒有國界的,中國的傳統文化手中不僅僅是國人自己,還包括全世界的觀眾。就像女歌手解釋的那樣,再創作的過程中,結合西方元素,讓世界通過作品了解其中更深刻的內涵,更能感受到深層次的美,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之路更加寬廣。
當然,傳統的再創作不是隻隨意改編,胡亂刪取內容,是基於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研究,結合對藝術的理解,創造出來的具有審美情趣的作品,傳統文化在作品中要有高度的體現,萬萬不能隻是貼上傳統文化藝術的標簽,實則是掛羊頭賣狗肉。
傳統文化如果想逃離作為“遺產”安靜地躺在博物館裏供人瞻仰的厄運,那麽就需要公眾能給那些漸行漸遠的傳統藝術的再創作留一些空間,使之能綻放出新生命與活力的花朵,更長久地芬芳於人間。
(視屏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