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總覺得風箏和滑雪隻屬於北方。一個屬於北方的春天,一個屬於北方的冬天,這兩個季節雖是一頭一尾,但也正好連著,所以我從小就羨慕北方的孩子,滑完雪,就放風箏,想著都覺得是特別自由瀟灑的活動。
我居住的南方小城,四季不分明,春天裏大多是潮濕的天氣,風並不大,所以也沒什麽人會在那個季節放風箏。倒是秋天的時候,秋高氣爽,偶爾有幾個老人會在公園裏放,一聽口音都是北方人,估計是南下的幹部。他們擺弄起風箏來真是如魚得水,我看著他們也沒怎麽跑,就是順著風的方向,隨意地搖擺一下風箏,稍稍地拽一下,然後風箏就飛起來啦,很神奇。我看得出了神,心也跟著風箏飛到了天上,自由地翻飛~
這些飛起來的風箏多是自製的,款式十分簡單,也沒什麽色彩,至於那些美麗的風箏款式和圖案,隻能在郵票上看到,當時出了一套北京流派的硬翅沙燕風箏,雖然有北京的親戚,但在那個年代,誰又會給一個孩子去帶回一隻不能折疊的風箏呢?
記憶裏的我,小時候,沒有真正地放過一次風箏。爸爸從小跟我們不住在一個城市,自然是沒有人給我做風箏的。自己照著書上做出來的風箏,要麽是骨架太重了,要麽是糊的紙張不合格,做出最普通的“豆腐幹”牽著兩條長長的飄帶,模樣是那麽回事,但每次舉著它跑了很多路也沒飛起來,總之是從來沒有放飛過一次。另外就是放風箏的線,也是東拚西湊,把家裏媽媽用來縫被子的線都用上了,也沒有多長,所以即便真是飛起來了,肯定也不能飛得多高。
後來長大了,到過北京,到過山東,見過滿天的風箏,也好奇地讓放風箏的人給我握著那個拽著風箏的線軲轆,至今那股被風箏拖著走的力量還記憶猶新,但是沒有獨自放過風箏,是享受不到其中的樂趣的。
江南的春天,風大,刮在臉上不像冬天的時候那麽硬,樹枝被風甩得搖擺不停,空中照例會有幾隻風箏在飛,紅的,綠的,也依稀能聽到孩子們歡快的笑聲,風箏的材料也變成了輕質的布料,不易壞,容易飛,我知道那份放飛的快樂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