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節,兒子獨自回老家過的,回來的時候弟媳給他大包小包地塞了很多年貨,其中有一包是地瓜幹。
一看那成色就知道是自己家曬的,暗黃色夾雜著黑白不均勻的點子,還帶有些許的白霜,雖說現在某寶也有很多打著純手工做的地瓜幹,但這種來自親人親手做的還是別有一番風味的。
弟媳婦的家在風景秀麗的桂林地區,一座沒有通汽車隻有船可以到達的小村落,曬出來的地瓜幹真正是零汙染的。在我看來,保存地瓜最好的方式除了打成粉做粉條,另外一個就是做地瓜幹了。
這樣的零食,年輕人可以隨手取來吃,硬啾啾的很有嚼勁,年紀大的就可以蒸蒸軟了吃也很可口。記得我小的時候,是沒有工廠生產的地瓜幹的,要麽是誰家裏的鄉下親戚做的,要麽是自己做。我是個很喜歡吃地瓜幹的人,我家是外省人,所以沒有鄉下親戚的光可沾,偶爾有媽媽的同事會分享一點也是有限的,於是我就學著自己做,其實做地瓜幹的程序非常簡單:將煮熟的地瓜切條,曬幹,如果喜歡口味甜一點的,有的人會放糖,我喜歡原味的就直接曬。
最難熬的是等待地瓜幹曬幹的過程,哈哈,在我的記憶裏,我做的地瓜幹似乎從來沒有等到完全幹透都被我提前“檢查”光啦。家裏的鍋小,頂多就是煮上個三五個,切開來攤在篩子上曬,也就是一小片。每天都去看是否好了,顏色變深的就被我忍不住“嚐”一下,嚐著嚐著就吃完了,其實沒有曬幹的地瓜幹也是很美味的,外表有點點硬,裏麵完全是軟的,所以很容易被消滅。我還特別要做紫紅心的地瓜幹,曬在那裏黑黢黢的,不幹也像幹了一樣。遇到回南天,到處都出水返潮,曬地瓜幹就遭殃啦,不等我嚐完就提前發黴發餿了。這要比做不成功更讓人懊喪~
總有一些小事情會讓我們想起遙遠的過去,一些美好的記憶總會時不時地被喚醒,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