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機緣又去了一次烏鎮,相較好幾年前去過剛開發那會子的冷清,這次顯得特別熱鬧,不是國定假日,不是周末,落雨日,仍是川流不息的遊人。
如今的烏鎮西柵景區已經是個編排的井然有序的度假村,找不到賣豆漿的小店,找不到在水邊石台上洗衣的村婦,整齊劃一的小船,不再是運送貨物搭載居民,而是供遊客租用,清一色穿著橙黃色救生衣的船夫搖櫓,伴隨著他們帶著鄉音的解說,竟是另一番水鄉景色。長長的石板巷子裏,看不到顫悠悠拄拐的老人,也見不到坐在門邊閑聊天的婦人,取而代之的或是在小旗子帶領下的一隊隊遊客,或是三三兩兩結伴而行的遊人,腳步是匆匆地,神情是顧盼的,生怕錯過了任何一處風景。
小橋流水人家,白牆黛瓦,獨特的水鄉風光吸引著這些旅者,鏡頭代替了他們的眼睛,或是長槍短炮支起三腳架尋找著最好的角度,或是舉起手裏的手機相機四處取景。數碼時代給大家帶來的便利,童叟無欺,自拍他拍使勁拍,拍不好可以刪掉重來。比起前幾天去普陀山見到的神情凝重的燒香客,這裏的遊人略顯鬆散,但也很難看到他們平和的笑容,團隊裏,要麽是大人焦急地呼喚著孩子別掉隊,要麽就是青年人嫌棄老人走路慢。也許是環境使然,到處都是形色匆匆的人,這麽美的景致裏也很難讓人駐足觀賞,你稍稍停住腳步,就發現自己不小心闖入了人家的鏡頭,影響了別人拍照。即使坐下來休息的人,也很少有舉目四望的,多數是非常專注地埋頭盯著那片小方塊,嚴肅地審視著剛剛拍過的風景。以前我最看不上的那些喜歡擺著各種姿勢拍照的人,相比起這些“閃拍客”,如今倒顯得有幾分可愛起來,他們會選擇了清晨人少的時間出來,換了與背景匹配的服飾,留下倩影。
點綴在街邊的食肆,除了正式的酒家,小吃其實就那麽幾處,油墩子、烤餅、羊肉、醬鴨、吳媽餛飩,任何時候都是坐滿了人或是排著長龍等待果腹的遊客,大家多是看著攻略而來,我想在這樣高速的翻台率裏,很難能細細地去品味其中的美味了吧。因為幾乎是你在吃的時候,已經有人站在你的身邊等位。水鄉應有的閑適蕩然無存。
因為地方不大,大部分的人都是隻待1~2天,一張小小的地圖所有的景點一目了然,大同小異的橋,少踏過一座都不甘心。就連寫著顯赫大字“圖書館請安靜”字樣的昭明書館也不能免遭幹擾,多數人是大聲嚷嚷著進來“這是什麽地方”,“是幹什麽的”,得知是圖書館,就舉起手機啪啪幾下繼續喧嘩著出去了。沒有人想著要進去坐下來,靜靜地翻看幾篇訴說著烏鎮昨日今生的故事。木心先生的美術館坐落在靠近景區大門的入口處,因為是一座現代的建築,直頭愣角的完全沒有水鄉的風情,所以不被遊客關注,幾乎沒有人駐足流連,倒反顯得冷清,我想木心先生在天有靈,也會喜歡這樣的清淨吧。
走在木心先生曾經生活過的烏鎮上,看著眼前這些匆匆的路人,遙想他的那首《從前慢》,別有一番滋味: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隻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嘉嘉的花店微信ID appledehua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