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姨有一次講起我小時候的事情,很心疼地說當年送我去媽媽那裏,我指一座山說,翻過這座山就到我們家了。因為在她眼裏那裏隻是個暫時的住地怎麽稱得上是家呢? 小時候覺得住的地方就是家,要不幹嘛叫“搬家”不叫“搬房子”呢? 就這樣,在我這樣的概念之下,我有過好多個“家”。
三歲時,媽媽在農村教書,爸爸在邊遠的礦務局。我大部分時間跟著媽媽,她插隊學校的宿舍就是我們的家,是教學樓最邊上的一間,廚房就順著外牆搭了個棚子,燒柴火的爐灶。屋子對麵是媽媽種的一片菜地,圍了一圈的柵欄,有個小土墩門檻防止雞鴨進去搗亂。也許是那時候小個子矮,覺得土墩很高,要很費勁地爬上去,有一次還把小腳趾弄傷了留了很多血,吃了媽媽學生烤的蚱蜢,立馬就不覺得腳疼了,好奇怪。偶爾也會跟爸爸住在他的單位宿舍,沒有廚房,我們是吃食堂的,最記得吃飯的時候一定會有很大的喇叭放著樂曲,睡覺的時候爸爸喜歡讓我枕著他的胳膊,他的胳膊總是很燙~ 有一次學著匠人補襪子,召集了樓裏的幾個小朋友到“家裏”來玩,還讓爸爸丟了錢~
大約六歲的時候,我們回了城,先是借住在我舅媽單位的宿舍裏,一棟兩層樓的蘇聯式建築,結構是對麵對的房間,中間過道永遠是堆滿了各家的雜物,白天裏也是黑漆漆的。我們住在一樓樓梯邊上的一間,這裏是我的家。靠大院牆邊砌著一排平房,隔成一個個小間成為各家的廚房,我們跟舅媽家共用。廁所和洗澡房都是公用的。有個很大的蓄水池,水龍頭就裝在池壁的水泥牆上,蓄水池邊上的地麵上總有很多青苔,紅磚洞眼裏總有很多遊動的紅色沙蟲,誰家養金魚,就會挖出來當魚食,像韭菜一樣,總會不停地長。腳氣病俗稱“沙蟲腳”,我一直固執地認為腳氣病就是因為被沙蟲咬了形成的,所以十分害怕走去水房的那一段路。在那裏住的時間不長,可是不知怎地,那個地方有很多難忘的記憶:外婆胃不好,媽媽他們就會自製肉鬆,把肉鹵熟了,切丁,小火培炒,碾碎,這香味能飄出好遠好遠,現在想起了還會流口水~ 外婆帶著我在路邊的草地裏找回馬齒莧,洗幹淨開水燙熟,涼拌了很好吃~過年時用湯勺在煤爐上做蛋餃皮,包蛋餃......哎~怎麽都是吃的呀。唐山大地震的那年,全國引起了恐慌,夜裏都把床安到了馬路上睡覺,我們那個宿舍區也不例外,場麵很奇特:橫七豎八的床夜幕降臨就被安置出來,還掛了蚊帳,大家吃好飯就坐在床上聊天納涼。媽媽沒有跟風,我也沒有機會睡在馬路上,隻記得那陣子馬齒莧都給壓壞了。
上小學後,我們的家就是媽媽單位安排的一個房間,是一排紅磚平房的第二間,第一家住的唐工程師,因為是頭一間,比我們家多出一個走廊寬度的見方。本來廚房也是在另外一個房子裏分割的幾間,後來就加蓋在房子的後麵了。走廊前麵有一塊空地,天熱的時候我們就會坐在走廊上吃飯,空地跟外麵的路還有一個落差,高起的一個平台,喜歡種花的人家就會放很多花盆,像個護欄,我們家門口是之前的人安置的一個石頭條凳,我會在那裏洗頭,以前洗頭的步驟很麻煩:要用燒好的熱水將一塊茶麩泡開,用一塊紗布把茶麩渣濾掉,留下黑褐色的洗頭水,弓著個身體用清水再洗幾遍,總滴滴答答弄得到處都是水。春節時這裏就成了各家各戶煮粽子的場所,後來廠裏又把空地也改成了房間,我們家就變成了兩間房,從那時起,我就開始自己的空間了,不過是半獨立的,因為爸媽是要經過我的房間才能進到裏麵的房間。為了顯示我房間的獨立性,我找了幾塊磚碼出了與過道的分界線。那時候的單位還有一個奇特的製度,就是會定期地檢查各家各戶的衛生,根據清潔程度在門口上貼上不同顏色的標簽,大紅色代表最好,橙色次之,黃色最差。我媽一向不擅長收拾屋子,因此我家門口上經常會被貼上黃色的貼紙,這讓我特別覺得沒有麵子。有一次放假的時候,我遠遠看到帶著袖章檢查衛生的隊伍走過來,我趕緊跑回家,把所有的雜物一股腦地收進了弟弟的小床裏,拿了個毛巾蓋上,秒變整齊,這次我家得了為數不多的一個大紅色“獎勵”。
後來爸爸回來工作,我們的家就開始搬在了樓房裏,前後搬了三次,“家”也一次比一次大。記憶中隻有最後兩次是有家具要請人搬的,以前的家具跟房子一起都是公家配給。不知道是因為自己小沒有參與搬家,還是那時候搬家就是簡單,反正我隻是高高興興地去了一個又一個的新家。直到自己成家之後,搬了一個又一個的家,才知道搬家的辛苦!
前兩年看到大理四十英尺客棧堂主王姐寫過這樣一段話,很精彩:“人一輩子借過此生,住在一地,你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生活。” 我站立過的地方也還真不少呢~暫記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