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閑話

古稀老翁防癡呆,學習碼字非有才,有話則長無話短,藝術本是開心菜。無病呻吟莫恥笑,偶有得罪莫見怪,君子自有常來客,清茶淡酒敞胸懷
正文

節日看圖猜謎(解答)—— 考考你,當代藝術知多少?

(2017-12-26 04:59:21) 下一個

 

Merry Christmas & Happy New Year

考考你,當代藝術知多少(答)
—— 我來試解
 
各位朋友,下麵是這36張圖片的來曆和我對它們作的解釋:
 
1)杜尚的小便池,大家都熟悉。但它是“當代藝術”嗎?不一定都能說對。“當代藝術”這個詞在西方有相對明確的時間性,一般泛指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藝術,以有區別於現代和後現代。
杜尚的這件作品發表於1917年,藝術史將它納入1915-1920“紐約達達”,所以它是“現代藝術”Modern Art,而不是“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
 
2)這作品名為“達達腦袋”,是“蘇黎世達達”重要成員讓·阿爾普(Jean Arp)的夫人索菲·托伊伯-阿爾普,在1918年創作的。所以也屬“現代藝術”。
 
3)這雕塑名“維納斯”,看上去挺現代,卻是公元前3000-2000時的史前雕塑,那時的人類中“當代藝術理論家”還沒有誕生。
 
4)雕塑“讚美詩”,屬“當代藝術”。英國藝術家赫斯特作於2000年。選自德國泰森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 Art Now》。泰森是當今西方很重要的一家“當代藝術”的權威出版社。
 
5)美國西南部阿裏桑那和新墨西哥州印第安原著民的玩偶,每個玩偶代表一種神靈 。是當代美國民間藝術,民間藝術一般不被納入“當代藝術”。

   以上1到5,都是習慣概念中三維的“雕塑”,其中隻有第四件“讚美詩”屬“當代藝術”。
   下麵是“繪畫”類。
 

6)約翰·科林(John Currin) 是“美國當代藝術中的佼佼者”“他近年的繪畫,在人物動勢、構圖、用色、用筆等方麵,猛一看像是歐洲文藝複興到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雖然柯林不僅挪用而且也戲仿了魯本斯,但是,他的思路卻是當代的”“他對現實的積極介入,卻是他仿古繪畫的要義”(引自段煉“觀念與形式”236-7頁)
   這是去年柯林在蒙特利爾舉辦一次小型個展中的一幅小畫。我看了這個展覽,除了當代觀念外,他的傳統油畫技巧也很到家。 從柯林的例子來看,簡單地把“西方傳統的寫實油畫形式”作為非“當代藝術”的標尺,同樣會看走眼、犯錯誤。

 
7)在一次美國的民意調查中,作為“你最熟悉和喜歡的美國畫家”得票率最高並遙遙領先於波洛克,沃霍爾等大家的,便是這幅畫的作者諾爾曼·羅克威爾(Norman Rockwell)1894-1978。此畫名為“舒弗爾屯理發館”,作於1950年。

   他曾為《星期六晚郵》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工作了47年,光用作封麵的油畫便有321幅之多,幾代美國人都是看著他的畫長大的。他雖然知名度如此之高,卻始終因為是“傳統寫實油畫”及“插圖畫家”,而被前衛、現代、或當代藝術所邊緣化。直到去世後的上世紀末,在為他組織的一次大規模全美巡展時,才把最後一站安放到了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總算給了他一個應有的認可。
 
   2004年我曾隨段煉教授專程前去參觀了羅克韋爾故居美術館,此照片背景中的紅房子便是羅克威爾畫室遺址。
 
8)同插圖一樣,肖像畫也是被“當代藝術”邊緣化的一種藝術形式。然而,由英國國家肖像畫廊1990年起舉辦的BP肖像畫大獎賽,已持續舉辦了27個年頭了,每年都有來自三十幾個國家近兩千名藝術家的作品參選。這裏是一幅2008年的入圍(選展)作品 。至於這是不是“當代藝術”,恐怕肖像畫廊館長和泰特新館館長的意見會不盡相同,而你呢,你又怎麽看?
 
9)懷斯的畫,中國美術界太熟悉了,他又是一個被“當代藝術”邊緣化的畫家。
 
 
   有趣的是小懷斯(懷斯畫家家族的第三代)和波普大家沃霍爾是很近的朋友,這兩張照片展示了小懷斯畫的沃霍爾像和沃霍爾畫的小懷斯像,以及他們交談的情景,你覺得他們像是在爭論誰該是美國真正的“當代藝術”嗎?其實在美國,“當代藝術”也並非如此“壁壘分明”。
 
10)這是一個現代美國版的“凡高”,他叫威廉·強森(1901-70)。一開始學過學院派,1926年去了趟歐洲,發現了凡高、蒙克和蘇丁。38年回到美國後就變了,轉向用一種色彩強烈的原始風格,描繪美國黑人生活和口味。由於始終不為主流社會賞識,夫妻二人均生活在極端貧困之中。43年,妻子病逝,他的身體和精神也迅速惡化。47年起為醫院收容,直至70年去世。哈爾芒基金會在1956年得到了他的全部作品,之後將超過一千件作品捐給了美國藝術國家博物館。他的畫風和創作年代似乎都應歸入“現代藝術”。

  
11)畫名“鄉村舞蹈”,作者:尤娜·伍德魯夫,1951年出生於英格蘭和威爾士交界的肯特鎮農村,那裏的居民依然相信古代的迷信,反複講述著來自遙遠過去的精靈傳說,這一種鄉村獨有的文化氛圍,勢必給尤娜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這類有著強烈傳統意識的當代作品,理論家們能把它們歸入哪類呢?“傳統”還是“當代”?
 
12)這又是一位別具一格和無法歸類的藝術家,他叫艾希爾Escher1898-1972,荷蘭藝術家。很寫實的手法,畫的卻是現實中“不可能”的事物,它會從二維畫入三維,又從三維變為二維,一種物體畫著畫著又變成了另一種,駕馭著視覺的遊戲。但又和“超現實”的“潛意識”或“夢幻”相反,是“全理性”的清醒的設計組合。他很有名,但美術史上找不到他的歸類。按時間應是“現代藝術”。
 
13)美國街頭藝術家威納爾受古典視錯覺藝術的啟發,在倫敦滑鐵盧地鐵站的地麵和牆麵上畫了一張三維彩色素描,從某個特定角度來看,造成一個很真實的立體感,好像他真的坐在雙人沙發上,對一輛撞入牆來的汽車無動於衷。 

街頭藝術家是西方最底層的藝術家,其中也不乏有才能的人,曆史上如畫廣告出生的夏爾丹、在巴黎蒙馬特高地賣小風景的尤特裏洛、紐約塗鴉出生的哈林等。他們最後能否進入藝術的殿堂,除了才能,還得看他們的命運了—— 包括能不能遇到“貴人”的提攜。
 
14)也是一種“視錯覺”藝術,是以人的身體作媒介,在人身上一次性完成。下麵這張照片顯示了正在製作的過程。在長時間的繪製過程中,作為媒介的那位“藝術家”,還不能隨便動。應把它歸入“人體彩繪”還是“行為藝術”?算不算“當代”?本翁還真的說不清(至少不能說是“傳統”)。不過,挺好玩,藝術家也很不容易。
 
 
15)可不要小看了這張畫,這可是索斯比拿出來拍賣的安迪·沃霍爾1955年畫的早期紙上作品,叫價10至15萬美元呢。安迪·沃霍爾,你能說他不是“當代”?
 
16)寫實風景畫可不可以算當代?答案是可以。這是1986年索斯比拍賣會上拍賣的美國畫家威利弗爾Welliver的作品,他們把此作品歸入“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拍賣品。
 
17)這是本翁將自己拍的一張照片,用電腦軟件作45度角斜向動感模糊處理後的效果,插在此中蒙人的。
 
18)這一幅又是我拍攝的照片,是我家一個小銅碟子上的抽象圖案,混在這裏。其實我覺得它也是不錯的“抽象藝術”。抽象藝術是“當代藝術”認可的。
 
19)如果你以為這幅又是我拿來冒充的,你就上當了。這是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當代藝術學院1981年展出的一件作品,作者:紮卡尼茲Robert Zakanitch 。1986年索斯比“當代藝術”拍賣品。
 
20)早期現代主義建築家,設計家麥金托斯CharlesRennie Mackintosh(1868-1928)的花布設計 ,不屬於“當代藝術” 。但在我看來,這幅花布設計的藝術性,高於上一副他自己不以為是花布設計的“當代藝術”作品。
 
21)屬“當代藝術”。紐約現代藝術館藏品。作者卡瓦拉。由四張用圓珠筆寫了字的舊電報紙組成,題目:“我還活著”。
 
22)“當代藝術”中有不少用文字組成的藝術品。最膾炙人口的莫如印第安納(Robert Indiana)的“愛”(Love)

    在這裏,我用的是瑪雅浮雕文字摹本,經電腦版畫藝術效果處理後變成了這樣的效果,假冒“當代”。
 
23)這也是挪用了8個瑪雅古文字,用電腦給它們填上了顏色,挺好看吧。我想:要是我按這樣子畫他幾十個字,每個一米大小,湊成一小段有意味的話,布置成一個展覽,是否也挺“當代”。

 
24)音樂唱片或CD封套設計也有很多別出心裁的作品,感覺很“當代”。
    比如這一個,構思很巧妙。原來在圖上方寫有很小的名字曲目等文字,被我用電腦處理掉了,放在這裏“魚目混珠”。
 
25)這可不是“魚目”了,這個唱片封套的設計者是頂頂大名的安迪·沃霍爾,仔細看看,這不是他的典型風格嗎?他的簽名及文字,我給處理掉了。
 
26)那天送來的一堆廣告中,有一張聖誕蛋糕的廣告,印了五種不同口味蛋糕的圓拱形剖麵,覺得很有意思。靈感一動,把它們和手頭一本書中7個秘魯的民間圖案排列到了一起,又正好看到哈林一幅題叫“火”的“當代藝術”小作品,便將它放在了畫的中心。這些毫不相幹的藝術圖像放到一起,很像“超現實主義”手法中“絕妙的僵屍”造句遊戲一樣,組成了一個奇詭的“圖像字句”。
 
此句子中隻有哈林的“火”正經被認可為“當代藝術”。
 
27)有一年去美國西雅圖探望小兒子,他帶我們去大湖邊玩。在湖邊看到一家小商店,櫥窗裏貼滿了各種商標,一看,這不就是一個“裝置”嗎,很“當代”嚒!我覺得挺好玩,便拍了下來。店主人並沒說他這是“當代藝術”。
 
28)汽車文化也是“當代藝術”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西方,有不少人喜歡自己攢汽車。這裏選的三輛車,上麵一輛是完全用紙板做成的,仿的是電影007傑姆斯·邦德的一輛車,2006年曾在紐約展出,賣價3萬美元;中間一輛是用1968年的“甲殼蟲”汽車改裝的,打造成哥特式教堂風格,起名“魔鬼”,2007年在德國一次汽車展上曾引起轟動。這兩輛車雖然很有意思,但似乎並沒人把它們看作“當代藝術”作品。

  倒是貌不驚人的下麵那輛蘭色的車(作者Tabias Rehberger,德國藝術家)被編入到“Art Now”一書中去了,認可它是“當代藝術”裝置。
 
29)這可不是擺來畫寫生用的靜物,它是被認可的“當代藝術”裝置。作者Haim Steinbach 。
 
30)美國雕塑家Pete Goldlust 用小學生的彩色蠟筆雕製而成的“雕塑”也應該算是“當代藝術”囉。
 
31)在我居住的“南岸”地區,一個公眾體育公園建築物上被人搞了塗鴉。記者拍了照片隨同文章刊登在報上,批評公園管理機構對公共設施管理不善。

    為了對塗鴉(Graffiti)這一年青人十分敏感的事物,進行適當的教育,伯樂山市府曾於2012年10月開學時,在警察局、中小學學區及市業餘文化社團服務部門共同合作下,組織全體中小學生觀看了一場有針對性的相關的動畫片,來進行法製教育,以幫助年青人認識到塗鴉藝術中合法與非法的區別,以及在未經許可條件下隨意塗鴉將會造成的後果。

    非法的塗鴉垃圾,不應該算是“藝術”,也就無所謂“當代”。
 
32)我在意大利佛羅倫薩街頭拍的路標照片,插在這裏冒充“裝置”,當個陷阱。
 
33)倫敦國家畫廊前,一個街頭藝人的“活動雕塑”。在歐美許多旅遊點都有這類表演,觀光客很願意付點小費,和他們合個影。這類“活動雕塑”,如果被允許在威尼斯雙年展上表演,算不算“當代藝術”?
 
34)在“當代藝術”中影像的地位比繪畫要高,大量的“當代藝術”是攝影或錄像。拜托數碼科技,現在人人可當攝影家,但並非人人都能拍出好照片。

    這張作品是美國攝影家雷·曼Man Ray1924年的著名作品“盎格爾的小提琴”,戲仿盎格爾的油畫“大浴女”。屬早期黑白藝術攝影,那時還沒有“當代藝術”這詞。
 
35)這張照片攝於1935年的納粹德國,拍的是當時的“裸體主義”運動,作者佚名。可見當今的裸體“行為藝術”源遠流長啊。此照片拍攝的時間太早了點,要晚個五十年,也許能夠上“當代藝術”的邊。
 
36)這可是波普藝術大家“軟雕塑”發明者奧登堡和他人合作的“當代藝術”:“勺橋和櫻桃”(1987-88),聳立在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市雕塑公園內 。
 
我用這件作品作結尾,是為了和開頭杜尚作於1917年的“小便池”作對照。如果說杜尚在一次大戰那種世界語境中,針對為官方服務的“學院派”架上繪畫,祭出小便池,還有一種對抗舊世界的“革命”意味,並開辟了一個新的藝術領域的話,那麽如今奧登堡的這件"作品",雖然“當代”,卻已毫無“藝術”和“革命性”可言。

   70年過去了,將生活實用品“點石成金”變為“藝術”的花招,在西方已是司空見慣,很難有多少新的創造性可言了。
 
 
後記:
 
    聖誕新年節慶臨,一時興起,來個“老夫聊作少年狂”,拿西方“當代藝術”開個善意的玩笑,圖個樂。

     我本人並無褻瀆“當代藝術”之意。作為旁觀者,我對西方“當代藝術”的了解,也並無嚴格的學術和理論修養。隻是人在西方,“當代藝術”磕頭碰腦的比比皆是。對所見到的一切,自然就會有一種好奇心理,就想弄個究竟,問個為什麽,於是東鱗西爪的湊了上麵這些,這些都是“遊戲”,並非是對“當代藝術”認真的“學術研究”,所以說得不妥之處在所難免。

    在西方的言論自由中生活時間長了,可能是因為被“寬容”嬌慣了,因此習慣於“大言不慚”,毫無顧忌,想什麽就說什麽,不必擔心有人會來請你“喝茶”。

     任何一種學說或主義,當他被壓縮成一個“字符桂冠”,而變成人人可戴時,便失去了它的作用和意義。

     比如我們最熟悉的“社會主義”,二百多年來,在西方,對這頂西洋“字符桂冠”的解釋有多少?哪個解釋是最正確、最權威的?

     傳到中國,老毛搞的是三麵紅旗、階級鬥爭:老鄧搞的是改革開放、黑貓白貓:老劉則因為他的“三自一包”,弄了個死無葬身之處;再看看和咱們緊密相連“唇亡齒寒”的金氏王朝,也稱社會主義,它們一樣嗎?那個正宗?。

    政治尚且如此,更何況本來就定義不明,以時間為“字符標記”的當代藝術。

     “當代藝術”在西方,和“當代藝術”在中國,處境確實還不盡相同。

     在西方,“當代藝術”不僅是當今藝術的主流時尚和生態,還可以說是準官方的“體製”:上至國家級的藝術大獎、藝術基金(如不久前頒發的希拉裏勳章、加拿大的總督藝術獎等);各大“雙年展”;下至遍布各城市的現、當代美術館,幾乎所有的藝術院校,乃至中小學藝術教育體係;再加上藝術投資基金,索斯比、佳士得各大拍賣行,無不都在扶持和推廣“當代藝術”,而且是向全世界扶持與推廣。

     問題也就出在這裏,這種狀態時間長了,就應了畢加索曾說過的一段話:

    “藝術和自由,恰似普羅米修斯的火,隻能被偷來,用來反對現存秩序。一旦藝術成為官方性質,並向所有人開放,它就成了新的學院派”;
    “要是有朝一日允許藝術暢行無阻,那是因為藝術已經被淡化,顯得軟弱無力,不值得為之奮鬥了。”
    “眼下的問題是,根本就沒有強有力的學院派藝術可以是值得與之抗爭的,也許可以說,學院藝術已經奄奄一息,而這對現代藝術是很不利的。原則即便糟糕之至,也該製定原則,藝術有沒有力量的佐證,就在於它能否衝破種種障礙。請除障礙的結果無非是:藝術變得空洞乏味、蒼白無力、毫無意義,藝術的價值等於零。”(引自陳丹青《紐約瑣記》204-205頁“藝術與自由”)

     藝術要想保持常青,就必須有不同的反對派的意見相互製約,打破一派壟斷,打破“唯我獨尊”“唯我獨革”。就是要允許“藝術民主”和藝術多元條件下的“自由競爭”,不能以一個簡單的字符桂冠“當代藝術”定天下。

    所以在西方,也沒有人去做一定要把“當代藝術”階級隊伍劃清 — 就像文革時劃分“造反派”和“保皇派”那樣的傻事。上麵的遊戲中,也可看出,有許多藝術很難說它是“當代藝術”,或“非當代藝術”。

    世界上,藝術家何止千百萬,他們所從事的視覺藝術門類也同樣五花八門,個人愛好不同,才能不同,國家及文化背景都不同,服務於社會的需求也不同,並非像國內某些理論家所說的都得按“當代藝術”的“嚴格的學術機構”所規定的“遊戲規則”去做。

    硬要把世界上所有藝術都納入一個統一的西方製定的“當代藝術”的標準,不隻在國際上有“後殖民主義”或“宗派主義”的嫌疑,就在提倡者本國和西方各國之間也並非都能達到標準和看法的一致。   

    對真正愛好藝術,關心藝術發展的國內外華人藝術家朋友們來說,我看其實沒必要一定拘泥於求取“當代藝術”這一名稱的桂冠 ,而不如實事求是地、自信地、去走你自己想走的路。

    任何一個時代的藝術,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藝術,都有它自己的“當代性”。你作為當代的人,隻要能去認真關注、麵對、思考當今社會、現實(包括藝術)中所發生的一切,通過你所喜歡、並適於你運用表達的藝術方式,把你對你所在時代所作的思考,滲透在你的藝術作品之中,當後人再來看你的作品時,你的“當代性”已“躍然紙上”了。

    謝謝大家的關注,有說得不當之處,敬請多多包涵和不吝指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伯樂山翁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花房姑娘' 的評論 : 謝謝姑娘關注。
“當代藝術”的含義及時間界定,直至今天還是一個有很多不同解釋及爭議的問題,如想知道一個大概,請參看維基百科對當代藝術的注釋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ntemporary_art#History
我文中所說的泛指80年代以來,是我個人同意百科中的那句話:Contemporary art is the art of today, produced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or in the 21st century.
有不對之處,敬請姑娘指正。
花房姑娘 回複 悄悄話 您得先把當代藝術的時間概念搞清楚
llarry 回複 悄悄話 就一條,凡是搞當代藝術的都是左左。滿腦子都是錢的右右是不可能玩這種東東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