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政治大帽子,我願就此文提到的具體學術問題談幾點不同意見:
1,本人畢業於中央美院本科五年,後又就讀研究生兩年,留在壁畫係任教7年,赴巴黎美院進修一年。
在本科期間,曾學過多種不同體係的素描教學 — 徐悲鴻(來自巴黎美院體係),留蘇老師帶回的方法(包含契斯恰科夫體係)、梁運清老師從德國帶回的以線為主強調結構的大素描(真人大)體係,(從歐洲濕壁畫發展而來的適應壁畫製作的素描方法),在早期自學階段也臨過達芬奇、安格爾等素描。還學過國畫白描(廣義上這是中國傳統素描)
本人的經曆並不認同文中所說的:“中國的很多素描作品大多都在作畫時運用一種浮躁的形體結構線,依靠那種兩頭輕、中間重、飄浮在紙麵上的直線切出棱角分明的方形與塊麵,有意把人類的臉畫成來自塞伯坦星的變形金剛或具有花崗岩質地的革命戰士”
請貼出一幅你認為屬於你文中描寫的實例來給大家看看。
我在《多畫速寫》一文中,曾貼出過一些我在文革時期畫的一批人物頭像寫生與此文說法相符嗎?
我並不認為我的素描畫得和文藝複興大師一樣,但也並非和作者所描述的那樣。
2,“畫家們用鉛筆或炭筆所畫的形體往往作為油畫的底稿,而在完備的Gesso(畫油畫前在畫布或畫板上塗的底料)底子上所畫的硬筆痕跡很難徹底擦除幹淨,過分下力擦除又會對底子造成破壞,影響顏料層與基底的咬合與穩固”
我不知道作者對“畫家們”的工作究竟有多少了解。
Gesso是一種新的替代物,我們在50-60年代都是自己買來亞麻布、按傳統的方法製作畫布,我本人也是移居北美很多年後才改用Gesso打底的。
在我認識的眾多中國畫家中,還真沒有見過用鉛筆起稿的,一般習慣是用木炭或稀釋後的顏料起稿。
西方繪畫從埃及的臘畫、文藝複興早期的蛋彩畫、濕壁畫,倒凡·埃克發明油畫,從自己研磨顏料,加油、裝入皮囊倒後來有了機器生產錫管顏料,從少數幾種天然顏料,發展到大量人工合成顏料,以及丙烯顏料.....這是一門在不斷發展中的學科,畫家需要不斷學習,
以上這些其實都和“黨文化”扯不上邊。
我本人和潘世勳、龐濤等老師85年被派往巴黎美院進修,就在賓加斯材料工作室,學習過倫勃朗、維米爾等人的某些材料的製作,賓加斯教授後來也被邀請去央美專門開過繪畫材料研究班。這些都不是“共產文化”吧
2,就文藝複興三傑來說,拉斐爾和米凱蘭哲羅的風格就很不相同,拉斐爾比較講究柔美、細膩的表達,偏向女性;米凱蘭哲羅講究氣勢動感和力度,他畫的女性都是強有力的,所以他強調結構和解剖。
再看寬些,文藝複興的素描也是多種多樣的,Botticelli和提香的方法不同,荷爾拜因與格列柯相異。
然後17、18世紀倫勃朗和委拉斯貴支、華托和普桑,19世紀大衛、盎格爾和德拉克洛瓦、庫爾貝;米葉和馬奈......都各相徑庭。
3,“通過三傑的素描可以看出,不論哪種風格或深入程度的正統作品,都與這幾十年來中國美術高考的素描風格大相徑庭”
究竟是幾個十年?
請問當今世界上有哪個國家、哪個美院,考試時還要求必須是拉斐爾風格或達芬奇風格,非此莫入?
4,“西方現代藝術的發展敗壞了原有的正統技法”
昂格爾是拉斐爾的捍衛者,強調素描為主,提倡新古典主義,德拉克洛瓦,則開始強調色彩和運動,舉起了浪漫主義大旗,這是當時兩大巨人的爭論,誰勝誰負?
正是因為新古典、浪漫主義、寫實主義、自然主義、印象派、後期印象派、納比、野獸派、立體派、超現實、新藝術、抽象派、達達派等等,這麽多不同的流派雲集巴黎,才使法國成了19世紀世界當之無愧的的藝術中心。
反之,曆史上一定要樹立一種正統的藝術(即唯一正確的方法),不符合他標準便一律打殺的,前有希特勒納粹開展的消滅“墮落的藝術”焚畫之舉(參見16年11月本博客《藝術與獨裁》一文),後有斯大林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為唯一標準對藝術界的清理;到了中國文化大革命,一幅“樣板畫”開創的“高大全、紅光亮“時代;這些都是企圖以一種“正統”的風格一種主義壟斷一切的做法,結果沒有不以失敗告終的,因為它不符合人類藝術多元發展的客觀規律。
5,文中提出了一種“原共產現實主義繪畫風格”
“共產現實主義”一詞出自何方?除本文作者外,還有什麽地方、什麽人用過此一說法?它的定義是什麽?
文中列了幾個特征:1,胡亂飛舞的筆觸 2,“擺”的筆法 3,好像一切都是不同形狀、顏色、大小的馬賽克堆砌起來的 4,“寧方勿圓”變異理論 5,水粉畫中各種離譜的顏色 6,油畫中的灰色調
有這些特征的都屬於“原共產現實主義繪畫風格”的繪畫?或都是它的遺毒嗎?它們都是不對的嗎?
以上這些本屬於藝術家個人不同風格愛好的做法,其功過得失並非不可以各抒己見,但在作者指定的一頂大帽子下,統統被打成“大逆不道”了。
文中還可看出作者對水粉、馬賽克鑲嵌壁畫均有一種明顯不屑一顧的“歧視”態度
6,“走極端是黨文化最突出的特點”
你這文章還不夠走極端嗎?
7,“從基本功訓練角度來看,這些與高考色彩塗鴉相比具有天壤之別的畫麵並不僅僅是一個不同風格的問題”
用昂格爾大師來和當今高考學生相比,這一比法是否合適我們不說(就是安迪·沃霍爾和盎格爾能有一比嗎?),我倒希望本文作者貼出一幅您自己的能和盎格爾放到一起的大作來,看看您是如何承繼了正確的基本訓練的,讓大家也好開開眼,心服口服。
8,作者把“五調子”歸屬蘇聯,因此它姓“共產”,“七調子”選自網上法國繪畫基礎,所以是正宗的“西方基礎明暗色調理論”
本人是學習“五調子”出來的,至今我還在告誡學生:在表達光線下形體時,很關鍵的是注意觀察明暗交界線在哪裏,分清究竟是受光還是不受光,所謂交界線不是習慣概念的一根細線,而是一個過度的麵,因對象不同其寬窄硬軟變化不同。這有錯嗎?
最有力的反問是:為什麽文藝複興大師們的素描(包括後來的盎格爾),不畫那麽多的明暗層次(七調子)而倒是一度蘇聯教學要求用線條塗出非常細微的色調變化
?
為什麽眾多文藝複興的油畫中不畫投影?是他們自己不遵守“西方基礎明暗色調理論”?
(待續)
最近我在一個國內的畫家群裏參加有關學院派的討論。原來他們把經過大學美術訓練的都成為學院派。殊不知,學院派是法國一個時間短暫的,在印象派之前的流派。莫奈,馬內等等都是從師學院派老師。
和國內美術界交流經常是不在同一概念的理解上進行。誤會頗多。
喜歡讀你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