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閑話

古稀老翁防癡呆,學習碼字非有才,有話則長無話短,藝術本是開心菜。無病呻吟莫恥笑,偶有得罪莫見怪,君子自有常來客,清茶淡酒敞胸懷
正文

畫裏有畫 — 三個不戴麵具的音樂家

(2017-09-30 04:45:41) 下一個
畫裏有畫 — 三個不戴麵具的音樂家
 
   話裏有話,指的是說的話背後還有沒說出來的潛台詞。

    “畫裏有畫”說的是在一幅畫麵中還引用了別的畫作。

     在當代,這也成了一種藝術手法,稱作“挪用藝術”。

     今天來聊聊我創作的一幅畫中有畫的油畫《三個不戴麵具的音樂家》
 
     《三個不戴麵具的音樂家》 2003年 48"X60"
 
    在創作這幅畫的當時,我並不知道有“挪用藝術”這回事。
    這幅畫的起因,同《賣花少女》一樣,來自在蒙特利爾一年一度的“公共集市”傳統節日拍的那一批照片,其中有多幅街頭音樂家的演奏情景。
 
《公共集市》照片之一

     引起我興趣的是這三人的形象。此三人二男一女,穿著18世紀法國的傳統服飾,使用的是三種傳統樂器,一吹、一拉、一彈,正合了中國老習慣說法“吹拉彈唱”的前三個字(前三字指的是器樂,末一字指的是聲樂)

     《三個音樂家》這一主題,使我自然聯想到了我熟悉的兩位法國現代畫家的同主題作品:列日(Fernand Leger)和畢加索他們都畫過三個音樂家,也都是一吹、一拉、一彈。
 
《三個音樂家》 列日  1945年
馬賽克鑲嵌壁畫  261X217cm
 
《三個戴麵具的音樂家》 畢加索  1921年 油畫
 
      我在大學時代曾迷過畢加索,所以對他的許多作品都很熟悉;研究生畢業後我分在壁畫係,列日是為壁畫家,所以也專門研究過他的藝術語言及手法。但是後來我都沒有走他們的路,尤其移居加拿大後,我還是回到尋找自己以寫實手法為主的個性化路子上來了,

      畢加索創作的《三個戴麵具的音樂家》,曾是他“立體派”的代表作,現藏紐約現代藝術館。
      藝術史解釋立體派,是“將形體打碎後,在二維平麵上的重新組合”的一種現代手法,正好比是給“現實中的”音樂家家形象,戴上了“形式主義化”的“麵具”;而現在讓我感到興趣、想去表現的,恰恰是我在生活中所見到的、現實生活中那種“不戴麵具的”音樂家(雖然這是21世紀法蘭西民族的後代,穿著他們祖先的服裝)......

      於是便萌生了現在這樣的一幅構圖:在畢加索《三個戴麵具的音樂家》畫前的三個不帶麵具的音樂家。這幅畫的題目也就稱為《三個不戴麵具的音樂家》。
       在這裏,其實“麵具”也有了另一種含義 — 我們可以理解為,藝術的“形式風格”,在某種情況下,它成了藝術家給他作品中的現實所戴上的一種“麵具”。
      通過這幅畫,我在描繪三個音樂家的同時,也用視覺的形象語言,闡釋了自己的藝術觀點和態度。

      此畫完成後,曾兩次拿回國內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過:第一次是2005年1月,中央美院1978屆研究生的聯展《春華秋實》上,第二次是2012年9月,我個人70歲的歸國匯報展上。
 
2005年展出實況
 
 
2012年展出實況
 
       在2012年展出期間,來北大學術交流的一位德國藝術史教授Christoph Zuschlag 在美術館見到了這幅畫,並通過北大陪同他參觀的碩士生翻譯,用Email找到了我,並進行的簡短的文字采訪,回去後寫了一篇名為《Appropriation Art aus China und Japan ?》、副標題:Song Nan Zhang und Hiroyuki Masuyama 的論文,刊載在2013年由IMAGE 出版的論文集中(見下圖)
 
 
 

       其實,我一直有在畫中喜歡引用名畫做人物畫背景的習慣(如母親和外婆的肖像),在我理解,這好比作詩是引用典故和成語一樣;但從那時起,我知道了,這種手法在“當代藝術”中,稱為“挪用藝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伯樂山翁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cme' 的評論 : 謝謝鼓勵!
acme 回複 悄悄話 很傑出的畫
伯樂山翁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為寫而寫' 的評論 : 謝謝評論
為寫而寫 回複 悄悄話 電影裏也喜歡這種手法,也算是前輩致敬或是與同行遊戲的做法:)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