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閑話

古稀老翁防癡呆,學習碼字非有才,有話則長無話短,藝術本是開心菜。無病呻吟莫恥笑,偶有得罪莫見怪,君子自有常來客,清茶淡酒敞胸懷
正文

《飲馬圖》 —— 畫給耳順年屬馬者的生日禮物

(2017-08-12 06:46:00) 下一個

《飲馬圖》
—— 畫給耳順年屬馬者的生日禮物

 

《飲馬圖》  2002年作  40”X 120”(由兩塊畫布合成)

 

2002年,是我60歲本命年。

按孔聖人的說法,“六十而耳順”:人生已過一甲子,進入“耳順之年“。
實際生活中,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意味著“退休”年齡的即將到來。記得讀過梁實秋一篇談“退休”的散文,他認為“真正的退休”,可視為你“新”的生活的開始。
“理想的退休生活就是真正的退休,完全擺脫賴以糊口的職務,作自己衷心所願意作的事。”   —— 梁實秋《雅舍小品》
 
中國人習慣,逢十是大壽。
50大壽,我專門畫了一幅《母親》,作為自己“天命年”的感恩和自勵(參看本壇1016年7月博文《母親——我愛故我畫》)
如今60大壽到了,能給自己畫點什麽來作為進入耳順之年的紀念呢?
本翁屬馬,於是想到了畫馬。
 
為編繪《內蒙牛仔日記》一書,我曾去了內蒙東烏旗采風收集素材。根據需要,除了人物外、也順便拍過一些馬的照片。這些零零星星拍的馬的照片,存放在電腦裏,還一直沒用到油畫創作上。
打開電腦,開始“瀏覽”。
儲存自拍照片的好處是:每張照片都會幫助你回想起與照片有關的、前前後後和左左右右的許多記憶。
我不喜歡隻是停留在複製照片,哪怕是複製最出色的攝影佳作(往往越是出色的攝影作品,越無法畫成超越照片的、有你自己想法的繪畫),總希望能從照片中,琢磨出點什麽讓自己感到興趣的東西,以便激起對創作“繪畫”的欲望和情感。
此時,腦子裏自然就聯想到過去很多有關畫馬的作品,包括中國傳統的昭陵六駿、百馬圖,悲鴻的奔馬等等。
也聯想到曆史上,馬和人們生活的密切關聯,想到我們語言中創造出的、與“馬”有關的眾多說法或成語。諸如:一馬當先、萬馬奔騰、龍馬精神、天馬行空;或是萬馬齊喑、馬失前蹄、馬馬虎虎、塞翁失馬等。

在追隨拍攝過程的回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去縣城外轉悠,見到一個小水塘,正巧遇上一群馬來到這裏,悠閑自得地在水塘裏休息飲水,飲完水後又一一離開了。前前後後,挺長一段時間(除了我)沒有任何人打擾它們。
在銀屏上,我慢慢欣賞著當時拍下的這些三三兩兩“飲水”的馬的照片:陽光、色彩、馬的不同姿態、打破平靜後水中的倒影,琢磨著其中的種種“畫意” …
突然,思維從“途中飲水”,跳到了兩句有關馬的成語:“路遙知馬力”、“老驥伏櫪、誌在千裏”,覺得這兩句成語與自己即將進入老齡“耳順之年”的目前心態比較有針對性,作為給60歲生日畫馬,如能把這一層的意思表達出來才好。
於是就有了這一幅《飲馬圖》的構思: 60匹馬(象征60歲)在漫長的旅途中,稍事休息,喝好水,準備開始新的征程。
畫好構圖後,數了數,實際上畫了68匹馬,好在這隻是個數字意義上的象征,構圖需要,不礙大事。
 
此畫完成後,2004年,先在伯樂山市文化中心畫廊舉辦的個展上向公眾作了展示。
2004年個展上的《飲馬圖》
 
蒙特利爾華人藝術家們在圖前合影(左起:
王安東、蘭子、我、郭小淩、布日古德、都冷桑、庾笑洋、劉天仁)
 
2005年,央美1978屆53個研究生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春華秋實》聯合匯報展,並出版四卷本大型畫冊,我把《飲馬圖》選在畫冊中了,並在“自述”裏提到了我畫《飲馬圖》的初衷。(因為每人展出牆麵有限,《飲馬圖》尺寸較大,故沒帶回國內赴展)
 
《春花秋實》畫冊中我的“自述”
 
展前油研班全體研究生和導師靳尚誼的合影
(後排左起:陳丹青、湯沐黎、穀鋼、王垂、我、張明驥、孫景波
前排:克裏木、靳尚誼、葛鵬仁。  背景是我展出的部分畫)
 
2006年,我按梁實秋的說法,做出了提前一年“真正的退休”的決定(“擺脫賴以糊口的職務”- 從作為生計的繪畫市場和出版社兩條戰線,“全麵撤軍”),開始“閉門作畫”(作自己衷心所願意作的事),全力以赴,籌備70歲的歸國匯報展。
經過6年的努力,這一願望終於實現。2012年9月,《飲馬圖》作為我114幅油畫展品中的一幅,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與國內的父老鄉親們見了麵。
 
又是15年過去了,值本翁75歲之際,願將《飲馬圖》貼上文學城博客,敬請各位海外華人朋友分享。
祝所有生於1954年,屬馬,現已步入60後“耳順之年”的海外華人朋友們健康、快樂,再展宏圖!
 
《飲馬圖》  局部選:
 
 
 
 
 
 
《飲馬圖》在美術館展出實況照片三幀:
 
 
 
  和大學同學合影(左起:翁乃強、我、馮懷榮、洪瑞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