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西方寫實主義繪畫視覺巡禮(十三)
61 ) ROBERT BECHTLE (美) 1932 - 羅勃特·貝契托把照相寫實主義的目光轉向街道外景,請看其中的一幅:起伏的瀝青路、重重疊疊的屋頂煙囪,在下午側光的陰影中,組成了奇妙的輪廓圖案,天空的大片黑雲,為靜穆的街景,徒增了一種戲劇性的動態效果。
在照相寫實主義的畫裏,我們已經看不到傳統繪畫中用來表達作者情感或對象形體感的、個性化的筆法特征。剩下的是如同相機般嚴謹、照片般平滑的表麵。除了取材構思或攝影角度還有差別外,作為畫家的“繪畫個性”已經消失。
62 ) RITHARD ESTES (美) 1932 - 透過公交車敞亮的玻璃窗看到現代城市街頭兩邊繁華的建築、密集的廣告、熙攘的人群;車內車外,投影反光,如此繁複繽紛的細節,巨細無遺,準確無誤,全都描繪在內。如果全要靠畫家肉眼,實地寫生,一一記錄,這幾乎是無法做到的事,然而相機可以做到。
隨著數碼技術的日新月異,照片的像素容量和清晰度也越來越高,照相寫實主義,便是充分利用了這一優越性,去製作幾乎能“亂真”的繪畫。
像機便成了照相寫實主義畫家的“寫生”工具,先拍攝自己創作所需之照片,然後用打格、投影甚至數碼印刷的方法,將照片放大到畫布上,在這上麵再用顏料加工成畫。
63 ) GERTHARD RICHTER (德) 1932 - 裏希特可稱是德國當代藝術家中人氣最旺的一個,他作品繁多,涉及的領域和範圍很寬。
在繪畫方麵,他既搞純抽象,又搞照相寫實。這裏隻介紹他照相寫實方麵的作品,他被稱為是“最會畫照片的畫家”。
同上麵幾個美國畫家不同,裏希特不去模擬攝影細節繁雜巨細無遺的清晰度,而是別出心裁“反其道而行之”,專去模擬那種拍攝時可能聚焦不準、對象移動或因光線不足而造成銀粒粗糙的那種“朦朧”效果。使“照相寫實主義”出現了另一種麵貌。
64 ) JACQUES MONORY (法) 1934 - 照相寫實主義在法國的代表人物是畫家莫諾裏,他的一幅代表作題目叫《謀殺》。他在此畫的畫麵中間偏左,放置了一麵被子彈打碎了的真的鏡子,上麵有7個彈孔,鏡子裏反射出的是展覽現場不斷變動著的看畫的觀眾。鏡子右邊畫麵上,畫了三個倒地的人和滿是彈痕的玻璃門。左邊畫了一個正向畫外跑去的戴帽男子。繪畫部分是用藍色畫的單色畫。他把這稱作“具象敘事畫”,很像一部好萊塢的犯罪短片。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表達這類驚悚的“犯罪片”懸念。
65 ) JOHANNES GRUTZKE (德) 1937- 這個德國畫家畫風很獨特,明顯受德國表現主義傳統,尤其是柯林斯和珂珂式加的影響較大,珂珂式加曾是他的老師。他是德國當代School of Splendor“新輝煌學派”運動的主要成員。
此運動作為對德國當代藝術流行趨勢的一種反叛,表現了對當今具象畫遭排斥和缺少展出機會的不滿發泄。在他的畫裏,高超的油畫表現技巧與諷刺挖苦,反話惡搞的畫麵內容,結合成一種漫畫式地無情揭露的寫實主義。
他畫中的“男主角”幾乎都是以他自己為模特來畫的,畫中人物形象動作都很誇張和醜化(不由使我想起中國POP“四大天王”中嶽敏君、方力鈞的“大嘴自嘲”,可能就是源自對他的仿效)。我這裏特選了一幅1993年的畫,題目是《花束》,The Bouquet一詞也有“恭維”的意思,一位裸體少女跪在地上,欲向一頭蠢驢獻上花束,其諷刺用意一目了然。
本《巡禮》已近結束,下周六還有最後五位畫家(其中包括一位60後和一位70後),在此,願提前向所有能隨《巡禮》堅持看到最後的網友們,致以本翁誠摯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