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閑話

古稀老翁防癡呆,學習碼字非有才,有話則長無話短,藝術本是開心菜。無病呻吟莫恥笑,偶有得罪莫見怪,君子自有常來客,清茶淡酒敞胸懷
正文

50年後再讀巴巴

(2017-02-04 07:43:24) 下一個

50年後再讀“巴巴”

         羅馬尼亞畫家科爾內留·巴巴是一位在上世紀60年代曾經對中國油畫發展有過大影響的畫家。

 1,巴巴像(照片)

      記得在195812月莫斯科第一屆《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覽會》上,羅馬尼亞畫家科爾內留·巴巴以他與眾不同的、具有強烈個性的油畫風格,獲得了巨大的反響與榮譽。

我印象極深的是,當時作為蘇聯組委會頭兒的約幹鬆講了一句俏皮話,大意是:不管你是誰,在他的畫前都得尊敬地叫他一聲“巴巴”。因為在很多種語言中,孩子們發出BABA的音都有“爸爸”的意思在內。

      在我的學畫生涯中,巴巴也可算是我油畫的“啟蒙老師”之一。

      那是1958-59年間,我開始自學油畫,按約幹鬆《怎樣畫油畫》一書中的說法,自製了一塊玻璃調色板,買了一些基本顏色、油畫筆和油畫紙,選擇臨摹的第一幅油畫印刷品,就是當時登在一期蘇聯藝術雜誌封麵上的巴巴《農民家庭》一畫的局部 ,我臨了其中一個圍著頭巾的女孩頭像。

 

2,《農民家庭》與局部《女孩頭像》

      進了美院,便有了機會看到更多一些他油畫作品的印刷品。他在中國美術界的名聲和影響也在不斷擴大。當時的浙江美院(現中國美術學院)還申請舉辦了一個羅馬尼亞專家油訓班,請來一位專家叫博巴,由於發音相近,開始大家還以為是把巴巴給請來了,鬧了一場烏龍。

      66年,在北京舉辦的羅馬尼亞畫展上,終於有機會見到了他部分油畫的“廬山真麵目”。當時展出他最大的畫是那張《煉鋼工人》。

 

3,《煉鋼工人》

      他的畫色彩沉著,用色基本限製在棕、土色係,不用過分鮮豔的顏料,但變化豐富、微妙,大效果強烈、有力。作畫時大量使用刮刀,機理厚重。塑造形體,如同雕塑大刀闊斧,細節似有似無,用筆用刀非常生動,頗有油畫大寫意的味道。展出的風景則多接近抽象,有無人居住之感。

      文革開始,紅、光、亮的“革命”風格迅速統治一切,其他藝術方式,無論蘇修、美帝、古典、現代,通通為“樣板畫”讓了路。巴巴也一樣從人們的視野中淡出了。

      2004年,我應邀去新加坡出席亞洲兒童文學及插圖創作年會,偷閑逛書市。逛著逛著,突然,一個極為熟悉的油畫風格躍入眼簾,“巴巴!”,我差點叫出聲來。果然,這是倫敦Parkstone出版社出版的巴巴個人畫集。(Parkstone出版社我已熟悉,我近年來買的謝羅夫、蘇裏科夫等個人畫冊都是這家出版社出的,我懷疑他的後台老板是俄國人)。終於我也有了一本巴巴的個人專集。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在西方生活了近29年的我,從加拿大,隔著時間和空間的遠距離,再來仔細閱讀、品味他的人生和作品,和在上世紀60年代,作為封閉中國環境中的一個學生,從有限的視角去看,感覺和思維自然有了不同。

     巴巴算是壽老,活了91歲。順著他人生和藝術的軌跡,我把它一生分為三個階段,對他的每個階段都有了些新的認識和解讀。

*   *   *

1)求學與師承  1906 - 1947)

   羅馬尼亞的“解放”是1947年。同年國王宣布退位。此年巴巴41歲。

   這也就是說,巴巴實際上是個“解放前留下的舊知識分子”,而並非是共產黨培養出來的知識分子。我把“解放”前這41年,看作他藝術人生的第一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段時間中,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羅馬尼亞作為“火藥桶”巴爾幹半島的一個小國,夾在交戰雙方之間,自然免不了被折騰。所以出身在畫家家庭的巴巴(父親是克拉約瓦有名的教堂畫師),雖然很早就顯露出畫畫的才能,他的從藝過程並不順利。

 

4,巴巴10歲(左)和21歲的兩張素描

   一戰結束時他15歲,隨父母搬回到與奧匈帝國接鄰的老家,那裏和克拉約瓦迥然不同,完全保留著奧匈帝國邊境小鎮的特征。20歲時,他決定去首都學習,考進了布加勒斯特大學,起初想學音樂,聽過文學、哲學課,一年後入了美術專業,跟一位不太著名的老師學素描。

   那時的布加勒斯特正處在文化變換的十字路口,學院派教學還在,格裏高列斯庫的巨大影響猶盛,前衛藝術業已興起,各種風格的藝術競爭激烈。麵對全新的藝術樣式、放蕩不羈的波希米亞文人生活、反極權主義思潮等等,一個來自邊境小鎮的“鄉下佬”,他更多的隻能是作為一個“旁觀者”,去思索和尋求自己的“師承”方向。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他當時最大的夢想是像他克拉約瓦的前輩雕塑家布朗庫西那樣,去巴黎留學,但是,這夢想沒能實現。

   他斷然中止了美術學院的學業。在和父親一起舉辦的一次畫展中,顯示了和父親很不相同的藝術才能與追求。不久,他有幸結識了一位從德國莫尼黑留學歸來的前輩著名畫家托尼則Tonitza,成為他後來在雅西美術學院的老師、朋友和領路人。他去了雅西,在那裏拿下了美術文憑,最後成為雅西美院的老師。不幸的是他的這位“伯樂”老師在1940年早逝了。

 

5、圖6,巴巴老師托尼則作品兩幅

 

2)妥協與榮譽 (1947 - 1970

   1947年羅馬尼亞“解放”。

   第二年,巴巴《棋手》一畫入選布加勒斯特藝術沙龍,標誌著他解放後畫畫職業的第一次官方亮相。從畫的主題到形式因素的追求,我們可察覺到他明顯受到塞尚的影響,也看出他自己的繪畫語言已近成熟。是年他42歲。

 

7,巴巴《下棋的人》

 

8,塞尚《玩牌的人》

 

9,巴巴《藍瓶子靜物》

   然而,就這樣一幅今天看來很“寫實”的作品,卻被剛上台的革命政權中的某些人視成為“異端”。

巴巴在他回憶錄中寫道:1948年,在雅西新修複的畫室中,我用一塊舊畫布畫了《棋手》,這幅畫被其他人視為是故意回到舊時代的畫,甚至說它是在主題上對新時代社會所關注的事物完全忽視的一種挑釁。但對我來說,重要的是我想畫它。毫無疑問,這點更重要。我不需要那些麻醉心靈和強迫想象的馬列主義教義。同樣無疑,在如何從事自己的專業方麵我也不需要官方的指令,在專業上,我已經按自己的本分和自己的選擇,作出了我最好的努力。”

   巴巴以這種姿態在新政權麵前亮相,大家可以想像他的後果。果然不久後,他突然被拘捕關進了雅西的加拉塔監獄,究竟是因為他的這幅畫、還是有什麽“反動”言論、抑或是什麽曆史問題,我沒弄清楚。

   出獄後,第二年,羅馬尼亞學習蘇聯“老大哥”,開始成立集體農莊,巴巴便改變創作主題,畫了一幅《集體農莊成立》,仍然被批為“形式主義”。不久又被雅西美院解除教師職務,不說明任何原因,要巴巴走人。在這種情況下,巴巴隻得告別雅西,“南漂”去首都布加勒斯特尋找出路。

   巴巴事業的轉機,開始於1950年,他接到了一個畫插圖的活,是給曾當過羅共高層領導人的作家協會主席米哈依·薩都維努的一本小說畫插圖。第一稿時,又照樣挨了批評。同年,羅馬尼亞“美協”還公開斥責他為形式主義畫家。在種種壓力下,巴巴不得不開始“妥協”,1953年,他改變技法後的第二稿插圖終於獲得通過。同年他為這位身居高位的“羅馬尼亞的高爾基”作家薩都維努畫了像,又為最著名的女戲劇家布朗得拉畫了像,這些名人肖像的成功,終於獲得了當局的首肯。並在54年首次得了一個國家藝術獎

 

10,《Mitrea Colour》一書插圖

 

11,米哈伊·薩都維努像

 

12,魯西亞·布朗得拉像

   “妥協”之後,巴巴漸漸走上了榮譽之路。

    五十年代是斯大林在蘇聯確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並要求社會主義陣營所有國家,將它奉為文藝創作所必須遵循的唯一準則的年代,無論中國還是羅馬尼亞都無法例外。在這個年代中,巴巴進入了“反映社會主義現實生活”和創造工農“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創作領域。這便是他最著名的幾幅畫:《田間休息》《農民家庭》和《煉鋼工人》。

    我把巴巴的做法稱之為“妥協”,是指他在“遵循”當局文藝方針的同時,仍是“秉性難移”。他並不願意效仿“蘇聯老大哥”的繪畫風格,而是自稱要追尋“真正的古典”(巴巴的話),他要從歐洲過去的大師的作品中尋求“師承”。他在官方許可的範圍內,希望找到一條在東(蘇聯)西(歐洲)方之間,保持“中立”或可說“找到平衡”的路。我們把他的作品和蘇聯畫家同類型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品作一比較,會清晰地看到他們之間的差異:

 

13,用作郵票的巴巴的畫《農民家庭》

 

14,《在田野上》梅裏尼科夫(蘇聯)作

 

15,《田間休息》巴巴作

 

16,《割草季節》伊凡諾夫(蘇聯)作

    同時,在相對自由的肖像、風景、靜物等領域裏,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依然存在,他依然頑強的保持著《棋手》一畫延續下來的,曾被批判為“形式主義”的追求。

 

17,《紅衣少女像》巴巴作

 

18,《少女像》莫迪格裏阿尼作

 

19,《熨衣女》巴巴作

 

20,《熨衣女》畢加索作

 

21,《托列多風景》巴巴作

 

22,《托列多風景》艾爾·格列柯

 

23,《風景》巴巴作

 

24《風景》局部  塞尚作

 

25,《靜物》巴巴作

   1955年,巴巴49歲,終於第一次有機會邁出國門,隨團前往蘇聯訪問。同年在波蘭華沙國際藝術展上奪得金獎。56年,巴巴參加了布加勒斯特的歐洲國際藝術展,威尼斯雙年展,莫斯科、列寧格勒、布拉格的羅馬尼亞藝術展。58年又在“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進一步展示了他獨有的藝術魅力。

   牆裏開花牆外香,巴巴在國外獲的的聲譽,反過來加強了他在國內的地位。1958年,他被任命為布加勒斯特格裏高列斯庫美術學院教授;1962年獲“人民藝術家”稱號;1963年任命為羅馬尼亞科學院院士;1964年獲東柏林科學院院士稱號;……

   1966年,巴巴的作品隨羅馬尼亞藝術巡回展來到北京。可以說,巴巴的到來,也給當時的中國油畫界,帶來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震撼”。

   巴巴登上了他藝術榮譽的最高峰。

 

3)無奈與痛苦?(1970 - 1997

   我把第三階段的開始定在1970年。

   這一年的三個標誌是:1)此年他64歲,“退休”年齡的前一年,來到西方現代藝術的中心紐約舉辦個展。2)被委任為意大利Tommaso Campanella 國際藝術院院士,這是第一個西方給與的榮譽稱號。3)他開始畫晚年四大係列變體畫中的第一幅《醜角》。

   邁入70年代的紐約,西方“當代藝術”的各種雛形都已呈現,抽象繪畫已成為古典,波普、極簡、大地、行為、光效應都已風靡,對這一切,作為一個大藝術家的巴巴,不可能視而不見,我不知道他是否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去麵對這個對於他一生所尋求的歐洲繪畫傳統是全然顛覆性的新的“遊戲規則”。

   當我把他70年從紐約回來後到逝世這段時間內的作品,放在一起觀察時,我看到了這樣一個現象:反映“社會主義”內容的《煉鋼工人》一類的“主題性創作”消聲滅跡,除了還畫些普通人的肖像外,他大量的時間是在翻來覆去地重複畫四個方麵的係列變體畫。

   這四個方麵的題目分別是:《醜角》、《恐懼》、《哀悼基督》《瘋子國王》。

《醜角》係列的第一幅畫於1970

 

26,《醜角》 巴巴作於1970

 

27,畢加索的《醜角》係列畫之一

 

28,《醜角》1975

 

29,《醜角》1979-82

   第二個係列是《瘋子國王》

30,《瘋子國王》1973

 

31,《瘋子國王》1981

 

32,《瘋子國王》1981

 

33,《瘋子國王的鬼魂》1982-90

  

1977年羅馬尼亞發生地震,巴巴開始畫《恐懼》係列

 

34,《恐懼》1977

 

35,《恐懼》1977  巴巴把自己畫在了畫麵中間

 

36,《恐懼》1986-91  巴巴已是85歲高齡

  

   最後一個係列是傳統的宗教題材《哀悼基督》

 

37,《哀悼基督》1983

 

38,《哀悼基督》1982-86

(注:原畫名是意大利文Pieta,指的是“聖母憐子”-

聖母瑪麗亞懷抱殉難後的耶穌類型的塑像或圖象)

  

接著必然要想到的一個問題便是:“為什麽?”

   為什麽巴巴要把他晚年的餘生精力放在了這些主題上麵?這不是簡單用一句探尋“藝術形式”或藝術技巧的“精益求精”能解釋的。從心理學的角度去思考,他一定有內在精神上的原因或某種特殊的“表達欲望”,用段煉的話說就是:畫背後“隱秘的私人話語”。

   在思索“為什麽”的過程中,我想起了超現實主義詩歌創作方法中的遊戲《絕妙的僵屍》。我試著把四種主題各概括為一句話,然後放在一起,形成了這樣一首超現實主義的“七絕”:

世間離不了“醜角”

“恐懼”下人心惶惶

“救世主”已然離去

剩下個“瘋子國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正是東歐各國要求“民主”,力圖擺脫蘇聯控製的動蕩歲月。68年“布拉格之春”,70年波蘭動亂,71年羅馬尼亞發生類似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文化小革命”,中蘇兩黨公開分歧和72年的中美建交,76年毛的去世和江青被抓,捷克77年的《自由憲章》,同年布加勒斯特大地震,80年波蘭大罷工,瓦文薩和團結工會的勝利,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中國的改革開放,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87年羅馬尼亞反極權主義暴動,89年柏林牆倒塌,羅馬尼亞人民起義,推翻齊奧塞斯庫政權,齊奧塞斯庫被槍決 ……

   巴巴這四個係列難道會和他看到和經曆的這些“社會現實”無關嗎?

*  *  *

   巴巴在他生命的結尾,用嚴肅的語調、孤獨的聲音說了這樣一段話:“在備受痛苦折磨的東歐這裏,(這是1989年共產主義垮台之前)我曾經毫不尊敬地對待過所有新事物的熱心者。但我無意、也沒有權利,對造成整個世紀具象藝術創作中的問題進行思考和研究的這一領域,去進行審視。說實在的,要理解發展和改變著的事物,有著足夠寬廣的遠景。我等了很長時間想說些什麽 — 在煽動性的政治演說和‘藝術美學式”的演說之間 — 說說那強迫自己在專業技能上精益求精的使命感。我將很願意看到自己作為傑出繪畫橋頭堡上的最後一個英雄。甚至到現在,我也還是認為這是具象藝術世界中一個非常令人滿意的位置,當繪畫普遍地被認為是屬於遙遠過去的事物時,它依然發人深思、依然具有令人感動的力量。”

   我非常欣賞巴巴老頭的這份“倔強”。

   50年後的今天,我仍會親切和敬重地叫他一聲“巴巴”。

 

圖39,巴巴《自畫像》

 

(注;此文寫於2013年,此次再發,略有變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